羌族名人?
羌族人有歷史名人嗎?
歷史名人炎 帝——中國羌炎農業文化始祖 蠶從王——四川蜀國先王 夏禹王——中華大地開國建朝之祖 犀 首——商代龍方北羌義渠國國王 周武王——滅商復羌朝之王 姜子牙——山東齊國創始人羌族偉大軍事家 叔 虞——山西晉國侯王 岷山莊王——冉駹(máng)國國王 安 陽——四川青衣羌國國王 爰 劍——西羌反霸主之王 勾 踐——浙江越國國王 秦昭王——戰國七雄西羌之王 秦始皇——滅六國建中央集權制中國始皇帝 唐 兜——新疆諾羌國國王 嘗 羌——雲南滇王 李 雄——四川成漢國皇帝 姚 萇——大秦國皇帝 莫折大提——陝甘寧青義軍秦王 達甲瓦——西藏唐旄(máo)國國王 蘇毗莫羯——西藏蘇毗國國王 姜格里格奈叔——西藏羊同國國王 賓 就——西藏昌都東女國國王 白 利——四川虎國國王 諾曷缽——青海國國王 元 昊——大夏國皇帝 王 特——四川冉駹義軍羌王
羌族在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羌族的著名人物:
1.炎 帝——中國羌炎農業文化始祖
2.夏禹王——中華大地開國建朝之祖耿 3.勾 踐——浙江越國國王
4.秦昭王——戰國七雄西羌之王
5.秦始皇——滅六國建中央集權制中國始皇帝
誰知道羌族的歷史?歷史上都有什麼名人出現?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餘散居在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等地。人口198252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秦漢以來,古代羌人中的冉、(馬+龍)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帶。唐時,一部分羌人同化於藏族,另一部分同化於漢族。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來的一支。
羌族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但有自已的語言。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分南北兩大方言。
羌族居住的山區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這個古老的民族現主要經營農業。工業從無到有,已興建起製革、造紙、木材、水泥、化肥等工業。刺繡、挑花、編織是羌族人民的傳統工藝。
1955年和1956年,茂汶縣通過和平協商的方式完成了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1958年7月7日建立了茂汶羌族自治縣。
羌族的禁忌有:婦女分娩時在門外掛枷單或背兜,忌外人入內,家有病人時在門上掛紅紙條,忌外人來訪;不能跨火塘或用腳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腳架上烘烤鞋襪衣物;忌坐門檻和樓梯;飯後不把筷子橫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日常食俗羌族民間大都一日兩餐,即吃早飯後出去勞動,要帶上饃饃(玉米麵饃),中午就在地裡吃,稱為“打尖”。下午收工回家吃晚餐。主食大都離不開面蒸蒸。經常食用的面蒸蒸是將玉米粉放在甑子內蒸成顆粒狀,即可當飯食用,有時將洗淨的大米拌到玉米粉裡,或將玉米粉拌到大米中蒸,稱為“金裹銀”或“銀裹金”。用小麥粉和玉米粉混合做成饃放入火塘上烤熟,也是羌族日常主要食品之一。許多地區的羌族還喜食用玉米粉加推豆花的連(米+查)漿水發酵,蒸成豆泡子饃饃,或將嫩玉米磨碎做成的水粑饃饃。用麥面片加肉片煮熟稱為“燴麵”;沸水加玉米粉煮成糊狀,稱為“麵湯”,繼續加玉米粉攪稠,以筷子可拈起為度,稱為“攪團”,都是常吃的主食。在食用攪團時,要同時吃用白菜、圓根(蕪菁)泡成的酸菜作的酸菜湯,能開胃。常用玉米、小麥、豆類先炒熟,再磨製成炒麵,一般多在旅行或放牧時食用。在食用馬鈴薯時,羌族民間喜將馬鈴薯整個煮熟,然後去皮,再舂成泥狀,做成餈粑,稱為洋芋餈粑,用油煎或炸後,拌蜂蜜吃。也可用洋芋餈粑切片加酸菜、肉片煮湯吃。
因吃鮮菜的時間只有幾個月,常年多食用白菜、蘿蔔葉子泡的酸菜,以及青菜做成的醃菜。肉食以牛、羊、豬、雞肉為主,兼食魚和狩獵獸肉。散居在山區的羌族一般不常食新鮮豬肉,都是將豬宰殺後去毛,剖成兩半或切成幾大塊,吊在房樑上燻烤製成“豬膘”,存放時間一般為一年,食用時一是與蔬菜同煮,熟後撈起豬膘,切成長方形大片盛入碗中即可食用;二是將生醃豬膘切成小塊同菜一起炒,作用是以豬膘代油,還要加些花椒和辣椒提味。在宰殺年豬時,羌族喜將豬血等充填到豬大腸內,煮熟後稱為血腸。血腸也是宴客吃酒時的一種上餚。有的還將豬血與蕎麥和在一起做成血饃饃食用。羌族還常把新鮮的豬肉放在新宰的豬肚子里加鹽、花椒等紮緊、風乾,作成“瓤肚”久存不壞。
羌族一般飲用的酒稱為咂酒,茂縣羌語稱“日麥希”,意為羌人酒。咂酒的製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麴,封入壇內,發酵7—8天后即可飲用。羌族飲咂酒,不用酒具,而是將酒罈開封,用一根細竹管咂吸,咂飲時以長幼為序,輪流咂飲,並不斷地注入涼開水,直到味淡為止。
羌族日常灶具很有特點,常在火塘上支起一個鐵三足,做飯時將鐵鍋放在上面加熱,或烤制食品,考究的鐵三足還要在上面鑲制銀飾。
節日、禮祭食俗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正如一首羌......餘下全文>>
羌族在歷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
炎 帝——中國羌炎農業文化始祖
蠶從王——四川蜀國先王
夏禹王——中華大地開國建朝之祖
犀 首——商代龍方北羌義渠國國王
周武王——滅商復羌朝之王
姜子牙——山東齊國創始人羌族偉大軍事家
叔 虞——山西晉國侯王
岷山莊王——冉駹(máng)國國王
安 陽——四川青衣羌國國王
爰 劍——西羌反霸主之王
勾 踐——浙江越國國王
秦昭王——戰國七雄西羌之王
秦始皇——滅六國建中央集權制中國始皇帝
唐 兜——新疆諾羌國國王
嘗 羌——雲南滇王
李 雄——四川成漢國皇帝
姚 萇——大秦國皇帝
莫折大提——陝甘寧青義軍秦王
達甲瓦——西藏唐旄(máo)國國王
蘇毗莫羯——西藏蘇毗國國王
姜格里格奈叔——西藏羊同國國王
賓 就——西藏昌都東女國國王
白 利——四川虎國國王
諾曷缽——青海國國王
元 昊——大夏國皇帝
王 特——四川冉駹義軍羌王
馬 超——蜀國五虎大將第四位
哪些名人是來至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
1950年設茂縣專區,屬川西行署區。茂縣專署駐茂縣,轄茂縣、汶川(駐威州鎮)、理縣、懋功、靖化、松潘等6縣。 1952年茂縣專區屬四川省領導。 1953年1月1日撤銷茂縣專區,改設四川省藏族自治區。原懋功縣改稱小金縣(駐美興鎮);原靖化縣改稱大金縣;由松潘縣部分地區設定南坪縣(駐南坪);理縣駐地遷雜谷腦。原阿壩地區改設阿壩縣(駐中阿壩);原黑水地區改設蘆花縣(駐蘆花);原若爾蓋地區改設若爾蓋縣(駐納摩寺);大金縣的綽斯甲地區建立縣級行政委員會(駐舟山)。將卓克基、鬆崗、黨壩、梭磨四土司分別建立相當於區的政權機構,並在四土的中心地區馬爾康暫設相當於縣級的行政機構--四川省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事處。四川省藏族自治區轄10縣、1縣級行政委員會、1縣級辦事處。 1954年蘆花縣改名黑水縣,若爾蓋縣由納摩寺遷駐達扎寺。 1955年四川省藏族自治區改設阿壩藏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刷經寺。 1956年原四川省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事處(四土)改設為馬爾康縣。綽斯甲行政委員會改為綽斯甲縣,駐地遷觀音橋。阿壩藏族自治州轄12縣。 1958年阿壩藏族自治州駐地由刷經寺遷馬爾康縣城。由壤塘行政委員會設立壤塘縣(駐南木達)。撤銷茂縣、汶川2縣。同年7月7日由原茂縣、汶川2縣全部轄區和理縣部分地區合併設立茂汶羌族自治縣(駐威州鎮)。理縣遷駐刷經寺。阿壩藏族自治州轄11縣、1自治縣。 1959年壤塘縣遷駐壤塘;理縣遷駐哈拉瑪。 1960年撤銷理縣,以原理縣和阿壩縣的部分地區設立紅原縣(駐哈拉瑪);原理縣的其餘地區併入茂汶羌族自治縣和馬爾康縣。撤銷南坪縣,併入松潘縣。大金縣改名為金川縣。撤銷綽斯甲縣,併入金川、壤塘2縣。阿壩藏族自治州轄9縣、1自治縣。 1963年恢復南坪(駐南坪)、汶川(駐威州鎮)、理縣(駐雜谷腦)3縣;茂汶羌族自治縣由威州鎮遷駐鳳儀鎮。阿壩藏族自治州轄12縣、1自治縣。 (以上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沿革·史為樂著》)
1987年,阿壩藏族自治州更名為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羌族的羌族歷史文化
迄今為止,我國境內發現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時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關於民族(或氏族、部落)稱號的文字,即“羌”,是中國人類族號最早的記載。《說文·羊部》:“羌,大禹西羌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羌,屬他稱,即當時中原部落對西部(甘肅、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遊牧民族的泛稱。所以可以肯定地說,氐羌族群絕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他們有不同的語言、服飾、習俗等,唯一的共同點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方式。大禹時代約公元前2100年,善於治水的古羌後裔,華夏族人大禹繼任部落聯盟總首領。史記記載: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為了天下子民的安生,告別家鄉的大山,開始了漫漫治水之路。他專心治理水患,疏通了九河,戰績顯赫,民間還有大禹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美傳呢!大禹王后來破除了“禪讓制”,傳位於其子啟,史稱“夏啟”。啟即位後聯合諸部落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縣治城鎮)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正式的國家,歷傳500多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史稱“秦始皇”)攻滅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統一了中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開始了歷時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秦始皇本生於羌人老故居甘肅天水,天水羌種是秦的族屬,經蒙文通教授考定為“秦之為戎,固不自疑”。他建國後東遷陝西咸陽,並且頒佈法令不準對西邊的羌戎部落用兵。漢代,四川羌族建有犛牛、青衣羌國,地轄今西昌、甘孜、雅安、樂山一帶,國都在寶興縣靈關鎮。西漢時西北地區的漢陽(天水)、金城(蘭州)、安北地、隴西五郡羌族人口達259990戶,1001802人。西漢時羌人在山東、河北、河南、內蒙、山西、陝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居住,人口多達1200多萬,佔全國人口1/4(當時全國人口為5995萬)。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西北氐羌人建立了成(成漢)、前秦、夏、後涼、後趙等國家,但都只是曇花一現,生命力不強,影響不大。 公元881年(唐代末期),党項羌人拓拔思恭在夏州(今內蒙與陝西交界處的白城子)建立夏州政權,轄夏、綏、銀、宥四州。夏國是以陝、甘、寧、青一帶的党項羌族為主體,包括西北其他民族在內組建的國家。党項羌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八族,以拓拔氏最強,起群首領導作用。後因受吐蕃不斷的侵犯和騷擾,向唐朝政府申請內遷於陝西、寧夏一帶。公元1031年,第十一世太祖李得明逝世,其子李元昊繼位,號夏景宗。公元1032年,元昊改姓嵬名氏,自稱“兀卒”(青天子),立國號為“大夏”(因在宋之西,宋稱“西夏”),紀年為夏景宗顯道元年。西夏疆域包括今甘肅大部、寧夏全部、陝西北部和青海、內蒙的部分地區,總共統轄32州,國都在興慶府(今銀川市)。公元1226年,蒙古人鐵木真率兵伐夏。次年,蒙古軍盡破大夏國城邑,人民傷亡慘重。為避免人民更大的傷亡和損失,第二十一世末帝夏見屈降。蒙古諸將尊鐵木真遺命,將夏見殺之,並毀大夏王陵。至此,大夏國立國346年,於公元1227年滅亡,其後裔在今阿壩州理縣桃坪鄉、甘孜州丹巴等地仍有分佈。 現代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松潘,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平武縣,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貴州省江口縣、石阡縣,其餘散居在阿壩州黑水、九寨溝、馬爾康等縣,成都市都江堰地區,雅安地區,甘肅南部,陝西西南,雲南部分地區。據2005年統計,戶籍登記為羌族的人口為32.65萬。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災難中,羌族人口損失將......餘下全文>>
列舉出幾個古今中外的誠信名人
1、俄國偉大的革命家w列寧小時候到姑媽家和小夥伴玩捉迷藏時,不慎摔爛了花瓶。姑媽詢問原因時,列寧並不承認這件事。後來他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親自給姑媽寫了封信承認錯誤。
2、美國前總統里根小時候因為踢足球踢碎了某戶人家的玻璃,,雖然里根的父親按價賠償,但是他認為因為里根的失誤,使他花去這筆賠償費,要求他在規定時間內去掙回這些錢,後來里根通過去給別人打工賺了錢,親手把錢交給了父親
俄國偉大的革命家w列寧小時候到姑媽家和小夥伴玩捉迷藏時,不慎摔爛了花瓶。姑媽詢問原因時,列寧並不承認這件事。後來他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親自給姑媽寫了封信承認錯誤。
美國前總統里根小時候因為踢足球踢碎了某戶人家的玻璃,,雖然里根的父親按價賠償,但是他認為因為里根的失誤,使他花去這筆賠償費,要求他在規定時間內去掙回這些錢,後來里根通過去給別人打工賺了錢,親手把錢交給了父親s。
古人曰:人無信不立、言不信者行不果,君子養心莫善於誠……這些至理名言足以說明:誠信,是多麼的重要啊!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這條歷史長河中,湧現出多少關於誠信的名人軼事:查道摘棗留錢、正規化千里赴約、曾子守信殺豬、雷義獲金付縣曹等等,但其中最令我感動的要算“不失信於羌人”這個故事了。種世衡是北宋中期的一員名將,由於他在治理西北軍事上做出了十分顯著的成績,在當地有著很高的威望。在種世衡的轄區內,有一位叫奴訛的羌族酋長,他正直剛強,不屈服於任何人,也從來沒有到郡城拜會過地方長官,這次因為聽說過種世衡的威名,破例參加了郊迎。
種世衡深知與少數民族搞好關係的重要性,因而主動與奴訛交談,並約定次日去拜訪羌族。
誰知,天公不作美——當天晚上下起了大雪,地上的積雪足以沒過兩膝,而羌族部落又在偏僻的山溝裡,怎麼辦呢?眾官紛紛勸種世衡改天再去,種世衡為了不失信於羌人,堅持上山,冒險而進。
奴訛看到這樣惡劣的天氣,心想,那些漢族大官平日養尊處優慣了,肯定不會來,所以便臥在帳中沒有起來。
當種世衡一行披著雪花來到羌族部落時,奴訛根本就沒有思想準備。直到種世衡開玩笑地用腳踢他起來時,才如夢方醒:“在您之前,從來沒有大宋官員到我們部落來過,這樣的天氣您居然還來了!難道不疑心我會藉機對您不處嗎?”種世衡坦然大笑:“我們是以真誠之心對待真誠之心呀!”
偉大的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的故事。主要講了他年輕時當店員的事:一天,一位婦女來店裡買東西,她付了2美元6美分。那位婦女走之後,林肯又計算了一遍,發現多收了她6美分,林肯心裡非常不安。雖然那位婦女還會來買東西,但林肯還是堅持下班後把錢還給她。那位婦女的家住在兩三英里之外的地方,天黑了,路很難走,但林肯很盡責,獨自一人步行去了她的家,把那6美分還給了她。
“五虎上將”之一,羌族人。這個人是誰﹖
馬超,有羌族血統。
馬超,字孟起。因相貌英俊,身材偉岸,喜歡穿白袍銀甲,騎白馬,因此被人稱為“錦馬超”。馬超是馬騰之子,將門之後,氣質非凡,並且有四分之一羌族人血統,所以生得英偉不凡。他的性格十分冷酷,而且勇武過人。諸葛亮稱之“有(韓)信、(英)布之勇”,民間也有“五虎上將數馬超”、“金呂布、銀馬超”和“三國前表呂布,後表馬超”的說法,可見馬超的武力和功帥力都是毋庸置疑的。
種的歷史名人
仲山甫:周宣王時卿士,食採於樊……佐成中興之治。仲山甫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後裔,雖家世顯赫,但他本人卻是一介平民。早年務農經商,在農人和工商業者中部有很高威望。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受舉薦入王室,任卿士(相當於後世的宰相),位居百官之首,封地為樊,從此以樊為姓,為樊姓始祖,所以又叫“樊仲山甫”、“樊仲山”、“樊穆仲”。東漢史學家服虔的《史記正義》解釋說:按祖祀掃排位,父在上,子居下,兄弟中的一、三、五居右,統稱“穆”,二、四、六居左,統稱“昭”,仲山甫排行老三,所以稱“穆仲”。 《詩經·大雅·崧高》說:只有仲山甫和申伯是國家的棟樑。《詩經·大雅·燕民》是專門頌揚仲山甫的詩歌,他品德高尚,為人師表,不侮鰥寡,不畏強暴,總攬王命,頒佈政令,天子有過,他來糾正等等。仲山甫的突出政績是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即廢除“公田制”和“力役地租”,全面推行“私田制”和“什一而稅”,鼓勵農民開墾荒地,大力發展商業等。這些改革的成功,造成了周宣王時期的繁榮景象,所以稱為“宣王中興”。種 暠:字景伯,河南洛陽人,仲山甫之後。父為定陶令,有財三千萬。父卒,種暠悉以賑恤宗族及邑里之貧者。其有進趣名利,皆不與交通。始為縣門下史。 時河南尹田歆外甥王諶,名知人。歆謂之曰:“今當舉六孝廉,多得貴戚書命,不宜相違,欲自用一名士以報國家,爾助我求之。”時與杜喬(字叔榮,河內林慮人)兩人都被舉孝廉,致身通顯,並號名臣。未幾出暠為益州刺史,喬卻遷官大大司農,再遷為大鴻臚。是年八月,順帝不豫,數日即崩,年終三十,在位與安帝相同,也是一十九年。群臣奉太子炳即位,尊樑後為皇太后。兩齡嗣主,如何親政?當然援照前例,由皇太后梁氏臨朝。進太尉趙峻為太傅,大司農李固為太尉,參錄尚書事。越月奉順帝梓宮,出葬憲陵,廟號敬宗。有二子:種岱,種拂,孫種劭(種佛子)。種輯為種家別枝(也是種暠之後),均為東漢大將。種 岱:字公祖。好學養志。舉孝廉、茂才,闢公俯,皆不就。公車特徵,病卒。(後漢書卷五十六)種 佛:字穎伯。初為司隸從事,拜宛令。時南陽郡吏好因休沐,遊戲市裡,為百姓所患。拂出逢之,愧其心,自是莫敢出者。政有能名,累遷光祿大夫。初平元年,代荀爽為司空(濟南府)。明年,地震策免。李傕、郭汜之亂,長安城潰,百官多避兵衝。拂揮口而出:“為國大臣,不能止戈除暴,致使去欲何之!”遂戰而死。子邵。種 邵:字申甫,少知名。中平末,為諫議大夫。獻帝即位,拜邵為侍中。卓既口權,而惡邵強力,遂左傳議郎,出為益.涼二州刺史。會之職。服終,徵為少府.大鴻臚,皆辭不受,曰:“昔我先父以身殉國,吾為國子,不能除殘復怨,何面目朝覲明主哉!”遂與馬騰、韓遂及議大夫馬宇共攻李傕、郭汜,以報其仇。戰死在長平觀下。種 輯:後漢帝時,為長水校尉。建安四年,與車騎將軍董承、昭信將軍王子服、吳碩、王義郎、接漢獻帝旨除操。衣帶詔事發,大罵操曰;“忠臣不怕死,吾等死作漢鬼,強似你阿附國賊。”建安五正月年被操殺並株連三族。種 詡:宋吏部令史,後調補長安主簿。(可考證,已知有三子:種昭衍、种放、種汶,種汶被授為‘祕書省正字’孫:種世衡、種世雍、種世才孟州司馬)種 放:字名逸(916-1016)河南省洛陽人,(《郡齋讀書志》作明逸。此從宋史本傳)自稱隱士,北宋易學家,教育家。(《郡齋讀書志》作長安人。此亦從宋史)生年不詳,卒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沉默好學,七歲能屬文。父令舉進士,辭道:業未成,不可妄動)。住來嵩、華間,慨然有山林意。及父卒,奉母隱終南山,以講習為業,凡三十年。鹹平中(1001年左右)徵赴闕,累拜給事中,遷工部侍郎。後真宗召為左司諫,辭歸山。......餘下全文>>
各族的名人
第一個問題就是你給100分也不好回答啊~~~抱歉了~~其它問題在下面···希望能有幫助!!~~
人口順位 民族 人口 2000年人口普查
1 漢族 11 3738 6112 分佈全國各地
2 壯族 1617 8811 廣西(1421萬),雲南(114萬),廣東(57萬)
3 滿族 1068 2262 遼寧(539萬),河北(212萬),黑龍江(104萬),吉林(99萬),內蒙古(50萬),北京(25萬)
4 回族 981 6805 寧夏(186萬),甘肅(118萬),河南(95萬),新疆(84萬),青海(75萬),雲南(64萬),河北(54萬),山東(50萬)等
5 苗族 894 0116 48.1%在貴州(430萬),21.49%在湖南(192萬),11.67%在雲南(104萬),5.62%在重慶(50萬),5.18%在廣西(46萬),2.4%在湖北(21萬),1.65%在四川(15萬),1.35%在廣東(12萬),0.69%在海南
6 維吾爾族 839 9393 新疆(835萬)
7釘土家族 802 8133 31.5%在湖南(264萬),31%在湖北(218萬),18%在貴州(143萬),18%在重慶(142萬)
8 彝族 776 2272 61.7%在雲南(471萬),27.1%在四川(212萬),10.8%在貴州(84萬)
9 蒙古族 581 3947 70.2%在內蒙古(400萬),12.2%在遼寧(70萬),3.3%在吉林(17萬),3.3%在河北(17萬),2.9%在新疆(15萬),2.9%在黑龍江(14萬),1.5%在青海
10 藏族 541 6021 45.6%在西藏(243萬),23.7%在四川(127萬),19.8%在青海(109萬),8%在甘肅(44萬),2.4%在雲南(13萬)
11 布依族 297 1460 貴州(280萬)
12 侗族 296 0293 貴州(163萬),湖南(84萬),廣西(30萬)
13 瑤族 263 7421 62.1%在廣西(147萬),21,5%在湖南(70萬),8%在廣東(20萬),8%在雲南(19萬),1.5%在貴州
14 朝鮮族 204 3578 吉林(115萬),黑龍江(39萬),遼寧(24萬)
15 白族 185 8063 84%在雲南(151萬),7.7%在貴州(19萬),7.2%在湖南(13萬)
16 哈尼族 143 9673 雲南(142萬)
17 哈薩克族 125 0458 新疆(125萬),甘肅,青海
18 黎族 124 7814 海南(117萬)
19 傣族 115 8989 雲南(114萬)
20 畲族 70 9592 55%在福建(38萬),27.4%在浙江(17萬),12.1%在江西(7萬多),4.2%在廣東
21 僳僳族 63 4912 96.9%在雲南(61萬),2.8%在四川
22 仡佬族 57 9357 貴州(56萬),廣西
23 東鄉族 51 3805 83.3%在甘肅(45萬),15.1%在新疆(5萬多)
24 拉祜族 45 3705 雲南(45萬)
25 水族 40 6902 貴州(37萬)
26 佤族 39 6610 雲南(38萬)
27 納西族 30 8839 95.6%在雲南(30萬),3.1%在四川
28 羌族 30 6072 四川(30萬)
29 土族 24 1198 青海(19萬)......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