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習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9月19日

蒙古族習俗有哪些

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讚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摺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

贊助廣告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盃或牛角杯中,託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脣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

敬神: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鑑》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贊助廣告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乳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孃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尊老愛幼: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子不要大聲斥責,更不能打孩子。不要當著家人的面說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對孩子和善、親切,被認為是對家長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幹杯,如此數遍,酒意酣暢。歌唱有禮儀性的,也有即興盡興的,有一人或數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達旦。

熱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這種習俗從古代一直流傳到現在。

客來敬茶一種高尚的蒙古族傳統禮儀。在蒙古歷史上不論是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不論是上層社會還是平民百姓,也不論在交際上或在家裡,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場合,莫不以茶為應酬品。家中有客來,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們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貴賓獻上一碗奶茶,接著主人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語稱交和......餘下全文>>

蒙古族的文化習俗有哪些?

一、蒙古文字和語言

在蒙古國建立以前,聚居於蒙古地區的各部落,因居住環境不同,來源不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一致,彼此之間無統一語言,亦無文字。凡世系事蹟,或口相傳述,或刻木為記。直至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蠻後,始以畏兀兒字拼寫蒙古語,並令塔塔統阿教太子、諸王子弟等識字,以這種文字釋出公文、信件、璽書、牌札等。這是蒙古國使用文字的最早記載(詳見前)③,世稱為畏兀兒字蒙古文。

畏兀兒字蒙古文有21個字母,盛行於蒙古族聚居區一帶。漢、契丹、女真、畏兀兒等族聚居區內,則通行漢字和畏兀兒字。漢字文書、詔令,由耶律楚材負責;畏兀兒字文書、詔令,由鎮海管理。④

由於多種文字同時並行,給釋出命令,驛使往返造成很多不便。於是,忽必烈即位後,決定命吐蕃薩迦派喇嘛帝師八思巴,創制統一使用的新文字。新文字是根據藏文字母改制而成的,共有字母41個,子音34個,母音5個,介音2個。

1269年(元至元六年)頒行。忽必烈下令規定,“凡有璽書頒降者,並用蒙古新字”①。新字因為八思巴創制而成,故又稱之為“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頒行後,實際上並未被廣泛應用。除官方文書、官方造發的印篆、碑刻;牌符、錢鈔等方面使用外,民間仍使用畏兀兒蒙古字。1282年(至元十九年),還違反詔令刊行以畏兀兒字翻譯的《通鑑》。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又以畏兀兒字翻譯累朝實錄。元朝衰微後,“新字”逐漸被廢棄,仍行畏兀兒字書。現今使用的蒙古字,就是在改革畏兀兒蒙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蒙古字的創制和推行,對於蒙古族共同語言的形成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的進步都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1648年(清順治五年),衛拉特蒙古高僧咱雅班第達為更好地表達衛拉特方言的語音,使文字更接近於口語,又創制了託忒文字。“託忒”意謂“清楚”,共有15個字頭,每一字頭有7個音,共105個音,右行,直下。②此後它一直流行於衛拉特蒙古各部中。

二、蒙古宗教信仰

(一)薩滿教

蒙古族人原來大都信奉薩滿教。凡遇有重大行事,都必需先向天禱告,請天護佑,所謂“每事必稱天”。③蒙古語稱天為“騰格里”。為了祈求天神的保護,他們總是叨唸“託著長生天的氣力”。④每有徵戰,則常常要取羊胛骨進行占卜,以斷吉凶。若出師前聽見雷聲,便以為是上天發怒,發出叫聲,不敢出兵。他們對薩滿教的虔誠程度十分驚人,幾乎貫穿於其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出帳南向,對日跪拜,奠酒於地,以酹天體五行;以木或氈制偶像。其名曰on-gon(翁幹),懸於帳壁,對之禮拜。食時先以食獻,以肉乳抹其口”⑤。還經常把每一頭乳牛和母馬第一次擠出的奶祭祀偶像。當屠宰動物時,則將其心放於杯子裡供奉。有時甚至向這些偶像奉獻馬匹。凡被用於作供奉的馬匹,“沒有人敢騎”⑥。

他們相信,人死以後靈魂是不滅的,由於他們迷信鬼神,其對預卜、預言、巫術、咒語等都很注意。當其“從魔鬼那裡得到回答時,他們相信,一個神正在同他們說話”。⑦他們對薩滿教的信仰,有時幾乎達到入迷程度。據說貴由皇后斡兀立海迷失,就是因為篤信其法教,竟將大部分時間“單獨與珊蠻們在一起,沉溺於他們的胡言亂語中”⑧;蒙哥汗則熱中於巫覡卜筮,“凡行事必謹叩之,殆無虛日”⑨。

(二)景教

除薩滿教外,也有少數部落,如克烈、乃蠻、蔑兒乞、汪古等部崇奉景教。所謂“景教”,即基督教的聶思脫裡派,蒙古稱之為“也裡可溫”,意謂“上帝教”、或“信奉上帝的人”。①景教是在公元7世紀時傳入中國的。後因唐武宗李炎禁佛,中原地區崇奉者遂日漸減少,而漠北地區則仍盛行不衰。如克烈部長......餘下全文>>

蒙古族人民有哪些風俗習慣?

蒙古族風俗

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後,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香甜的黃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乳酪以及獨具草原風味的“手扒肉”一一擺在客人面前,請客人痛飲飽餐。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敬意,常把奶壺、酒壺託在哈達上端出來,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客人接杯暢飲,主人就格外高興。遇到宴會請特別尊貴的客人或祭典,常擺整羊席。蒙古族叫它“烏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當客人告別的時候,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並一再說“白乙日太!”白乙日太烏查熱亞(希望我們愉快地再見),“阿木日、賽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獻哈達: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馬柯·波羅遊記》中所寫, 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遞鼻菸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裡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菸的鼻菸壺。遞鼻菸壺也有一定的規矩。如果是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或雙手略舉,鞠躬互換,然後各自倒出一點鼻菸,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聞煙味,品完再互換。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要微欠身,用右手遞壺,下輩脆足,用兩手接過,各舉起聞嗅,然後再互換。

在蒙古民族的習慣中,騎馬、坐車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時,就要輕騎慢行的,以免驚動畜群,在進蒙古包以前馬鞭和馬棒要放在門外,如帶入包內,則被看作對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後,不要立即上車、上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車上馬。在包裡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應欠身雙手去接。包內西北角為供佛的地方,睡覺時腳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菸袋或手指人頭。鍋灶不許用腳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腳,否則等於侮辱灶神。蒙古包內,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門的左側縛一條繩子,把繩子的頭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來訪者就不應進門。

歲時風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準備工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後,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會),全家人盡情享受“守歲”。除夕宴會上應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開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裡留一兩位老年人或婦女,其餘人身著節日盛裝,手提銀壺奶茶,端著奶食品,來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將供品撒進點燃的火堆裡,然後叩頭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接著是家庭內部拜年。晚輩向長輩問安叩拜,老人手捧哈達,壯年人用小幅綢子、青年人則用色澤鮮豔的長條綢子叩拜,長輩賜給子孫食物和錢。

家庭內部拜年結束後,人們首先到最年長者家中,進門時依年齡大小而先後進,拜完年後至少獻兩首頌詞,三支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誦祝詞,歌手待誦詞完後將哈達揣進懷裡,接過奶食盤讓其他歌手品嚐。

生活風俗

(1)服飾:

靴子:蒙古靴子分馬靴和蒙古靴兩種,馬靴分棉靴和單馬靴。用牛皮製成黑色,個別有紫色,挺撥,秀氣,年青人多愛穿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翹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圖案,壓花紋,裡面有的襯皮,有的襯氈,靴身寬大,靴可套棉襪氈襪。

......餘下全文>>

蒙古族習俗是什麼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後,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香甜的黃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乳酪以及獨具草原風味的“手扒肉”一一擺在客人面前,請客人痛飲飽餐。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敬意,常把奶壺、酒壺託在哈達上端出來,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客人接杯暢飲,主人就格外高興。遇到宴會請特別尊貴的客人或祭典,常擺整羊席。蒙古族叫它“烏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當客人告別的時候,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並一再說“白乙日太!”白乙日太烏查熱亞(希望我們愉快地再見),“阿木日、賽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獻哈達: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馬柯·波羅遊記》中所寫, 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遞鼻菸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裡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菸的鼻菸壺。遞鼻菸壺也有一定的規矩。如果是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或雙手略舉,鞠躬互換,然後各自倒出一點鼻菸,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聞煙味,品完再互換。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要微欠身,用右手遞壺,下輩脆足,用兩手接過,各舉起聞嗅,然後再互換。

在蒙古民族的習慣中,騎馬、坐車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時,就要輕騎慢行的,以免驚動畜群,在進蒙古包以前馬鞭和馬棒要放在門外,如帶入包內,則被看作對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後,不要立即上車、上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車上馬。在包裡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應欠身雙手去接。包內西北角為供佛的地方,睡覺時腳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菸袋或手指人頭。鍋灶不許用腳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腳,否則等於侮辱灶神。蒙古包內,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門的左側縛一條繩子,把繩子的頭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來訪者就不應進門。

歲時風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準備工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後,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會),全家人盡情享受“守歲”。除夕宴會上應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開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裡留一兩位老年人或婦女,其餘人身著節日盛裝,手提銀壺奶茶,端著奶食品,來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將供品撒進點燃的火堆裡,然後叩頭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接著是家庭內部拜年。晚輩向長輩問安叩拜,老人手捧哈達,壯年人用小幅綢子、青年人則用色澤鮮豔的長條綢子叩拜,長輩賜給子孫食物和錢。

家庭內部拜年結束後,人們首先到最年長者家中,進門時依年齡大小而先後進,拜完年後至少獻兩首頌詞,三支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誦祝詞,歌手待誦詞完後將哈達揣進懷裡,接過奶食盤讓其他歌手品嚐。

生活風俗

(1)服飾:

靴子:蒙古靴子分馬靴和蒙古靴兩種,馬靴分棉靴和單馬靴。用牛皮製成黑色,個別有紫色,挺撥,秀氣,年青人多愛穿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翹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圖案,壓花紋,裡面有的襯皮,有的襯氈,靴身寬大,靴可套棉襪氈襪。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愛......餘下全文>>

蒙古族人的習俗

1、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敬意,常把奶壺、酒壺託在哈達上端出來,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客人接杯暢飲,主人就格外高興。遇到宴會請特別尊貴的客人或祭典,常擺整羊席。蒙古族叫它“烏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當客人告別的時候,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並一再說“白乙日太!”白乙日太烏查熱亞(希望我們愉快地再見),“阿木日、賽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獻哈達:.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

遞鼻菸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裡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菸的鼻菸壺。.

2、歲時風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準備工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後,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會),全家人盡情享受“守歲”。除夕宴會上應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開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裡留一兩位老年人或婦女,其餘人身著節日盛裝,手提銀壺奶茶,端著奶食品,來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將供品撒進點燃的火堆裡,然後叩頭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接著是家庭內部拜年。晚輩向長輩問安叩拜,老人手捧哈達,壯年人用小幅綢子、青年人則用色澤鮮豔的長條綢子叩拜,長輩賜給子孫食物和錢。

家庭內部拜年結束後,人們首先到最年長者家中,進門時依年齡大小而先後進,拜完年後至少獻兩首頌詞,三支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誦祝詞,歌手待誦詞完後將哈達揣進懷裡,接過奶食盤讓其他歌手品嚐。

3、生活風俗

(1)服飾:

靴子:.年青人多愛穿馬靴。蒙古靴.有尖稍向上翹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圖案,壓花紋,裡面有的襯皮,有的襯氈,靴身寬大,靴可套棉襪氈襪。

袍子:.這種袍子,寬大袖長。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領子較高,鈕釦在右側。袍子的領口、袖口、邊沿,常用漂亮的花邊點綴,袍子的顏色,因地因人因季而異。

腰帶:是穿蒙古袍子時所必備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綢緞,長有五米,顏色和袍子相協調。

首飾:平素牧區婦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紅、綠等顏色的長綢子把頭纏上,男子,夏季多戴鴨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樣是尖頂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婦女的首飾,逢年過節,喜慶宴會,訪親探友時用於頭上的裝飾。裝飾品種類很多,材料也因貧富不同。比較講究的,多用瑪瑙、珍珠、寶石、金銀等製成。

(2)飲食:

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三大類,即肉食、奶食、糧食。一日三餐,兩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條、吃包子。

飲料主要有三種: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飲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發酵後的馬奶“其格”以及發酵後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熱止渴,且富有營養;奶酒,又叫蒙古酒。把發酵的奶放入鍋中慢火熬煮、蒸餾後即釀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奶食:蒙語叫“查幹伊德”是純潔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種:白油、黃油、奶皮子、奶豆腐、乳酪、奶果子。

其格:“其格”酸馬奶(通稱馬奶酒)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種聚會、盛宴中的珍貴飲料。在那達幕大會上,總是痛飲其格,以慶賀畜牧生產的大豐收和吉祥如意。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載,忽必烈在皇宴會上曾把其格、駝奶等飲料盛在金碗裡款待客人。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飲料之一......餘下全文>>

蒙古族習俗

蒙古族風俗

春節: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準備工作。調馬、清掃蒙古包,購置奶桶、氈子、鍋盆等用具。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過去蒙古民族對火格外崇敬,以為火神可以賜予幸福與財富,把三天叫“火日”,三十天叫“火月”,三百六十天叫“火年”。小年正是送火神的日子。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後,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會),全家老小席地圍坐在桌旁,桌上擺滿一盤一盤香噴噴的肉食,奶食以及糖果、香菸、美酒等,全家人盡情享受“守歲”。除夕宴會上應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

午夜,開始飲酒進餐,這時兒女們要給父母和長輩敬酒祝願。這一頓飯要吃好喝好,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徵新一年裡酒肉不盡,吃穿不愁。唯用黃油、紅糖、白麵混合烙出的大圓餅,也叫新年餅,每人只許吃一口,意思是全家永不分離,永久團圓,永遠過甜甜蜜蜜的快樂生活。

初一,開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裡留一兩位老年人或婦女,其餘人身著節日盛裝,手提銀壺奶茶,端著奶食品,來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將供品撒進點燃的火堆裡,然後叩頭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接著是家庭內部拜年。晚輩向長輩問安叩拜,老人手捧哈達,壯年人用小幅綢子、青年人則用色澤鮮豔的長條綢子叩拜,長輩賜給子孫食物和錢。

家庭內部拜年結束後,人們首先到最年長者家中,進門時依年齡大小而先後進,拜完年後至少獻兩首頌詞,三支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誦祝詞,歌手待誦詞完後將哈達揣進懷裡,接過奶食盤讓其他歌手品嚐。

正月十五,各寺院最為活躍,舊時大喇嘛頭頂法帽,坐檯唸經。有的寺廟喇嘛還頭頂假面具,身穿彩服,扮為天王、菩薩、牛頭馬面諸像,在壇上跳舞。開始時兩個天王先跳,接著所有菩薩都出來合舞,一時鼓樂,喇叭號角齊鳴,頗為熱鬧。寺院附近的人,這天一大早起來,排著長長的隊等待活佛摩頭頂,活佛坐在臺上,先是閉目誦經,之後以纏紅布的木棒向周圍人群扔去,被擊中者大喜,興奮異常。

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您好或阿末日、賽音、百努!”(安好),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後,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香甜的黃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乳酪以及獨具草原風味的“手扒肉”一一擺在客人面前,請客人痛飲飽餐。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敬意,常把奶壺、酒壺託在哈達上端出來。蒙古民族把酒看作各食品的精華,敬酒是表示對客人的歡迎和尊敬,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客人接杯暢飲,主人就格外高興。遇到宴會請特別尊貴的客人或祭典,常擺整羊席。蒙古族叫它“烏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蒙古族人對客人的食宿常不取酬謝,無所計較,並認為對客人的招待小氣吝嗇是看不起人家的表示。當客人告別的時候,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並一再說“白乙日太!”白乙日太烏查熱亞(希望我們愉快地再見),“阿木日、賽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蒙古族的禮節,大體上有獻哈達,遞鼻菸壺或請安等。

獻哈達: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馬柯·波羅遊記》中所寫, 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餘下全文>>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哪些?

交通習慣

蒙古人的傳統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兩種。役畜以馬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

牧馬

蒙古人有馬背民族之稱。古代時期童叟均以馬代步。馬不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人熟識馬性,通常採用粗放式牧馬。蒙古馬分幾大系列,有烏珠穆沁馬、上都河馬、烏審馬、三河馬、科爾沁馬等等。[23]

忽必烈出獵圖[23]

內蒙古草原遼闊,牧草豐茂,很適宜養馬。馬好運動故食量大,胃小消化快邊食邊排便,一天多數時間都要不停地吃草。夏季天熱蚊蟲多,馬在白天躲蚊蟲、避酷暑,所以主要在夜間吃草抓膘。[23]

蒙古人自幼就在馬背上成長,馬就是蒙古人的搖籃。蒙古人認為,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馬性子烈、慓悍,對主人卻十分忠誠。蒙古人視馬為牧人的朋友,馬以頭為尊貴,蒙古人嚴禁打馬頭,不準辱罵馬,不準兩個人騎一匹馬,秋天抓膘期不準騎馬狂奔讓馬出汗。馬倌、騎手要隨身攜帶刮馬汗板、馬刷子,隨時為騎乘的馬刷洗身子、刮除馬汗,為馬舒筋活血、放鬆肌肉、消除疲勞,同時,這也是主人與馬親近、增強感情的途徑。[23]

馬已深深地融入蒙古人的精神世界之中。蒙古人以馬為主題的讚美詩、寓言故事、警句格言、民間傳說、民歌、音樂、美術、雕塑、數之不盡。蒙古人還有許多與馬有關的節日,如:賽馬節、馬駒節、馬奶節、神馬節等。鄂爾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奉養著一匹成吉思汗的神馬溫都根查乾和兩匹成吉思汗的白駿馬。[23]

近現代時期,中國的蒙古馬無論在都市還是在牧區,都逐漸失去了生產生活、騎馭的作用,蒙古馬的數量也在迅速減少。蒙古人意識到蒙古馬已越來越少,社會上有識之士也開始建立各種有關蒙古馬的組織,研究蒙古馬、搶救蒙古馬的工作正在內蒙古草原上開展起來。[23]

駱駝

駱駝,性情溫順,易馴服,耐飢渴,耐寒暑,善跋涉,能負重。既產乳、肉、絨毛,又可役用,一身兼有四種用途,是其它家畜所不及的。內蒙古西部地區駱駝很多,蒙古語稱它為“特莫”,是牧民們不可缺少的交通運輸工具。可騎乘、可載貨。它身高二三米,腿很長,邁一步可達一米多遠,能日行一二百華里。長途跋涉經久不衰,而且負重力相當大。能載二百公斤貨物,相當於一匹駿馬和兩頭犍牛的負重量。自古就有“沙漠之舟”的美譽,是沙漠地區的貨運主力。在內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帶,一隊隊駱駝常常在這裡負重遠行。勘探隊考查沙漠,治沙隊綠化沙漠,旅遊隊遨遊沙漠,只有駱駝才是他們忠貞不渝的夥伴。

勒勒車

勒勒車

勒勒車,古稱“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運輸工具。這種車車身小,但雙輪高大,直徑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樺木或榆木製成,不用鐵件,結構簡單,易於製造和修理。整個車一般分下腳和上腳兩部分。下腳由車輪、車輻、車軸組成。車輪的製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付車輞,將12付車輞連結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圓形車輪,支撐車輪的車輻條一般有36根左右。上腳由兩根車轅和10條車撐構成。車轅長約4米左右,中間用10條車撐固定即可。一輛勒勒自重約一百斤左右,可載貨五六百斤至千餘斤。

傳統節日

春節

中國蒙古族和漢族一樣,以春節為上節。他們過春節,非常隆重。年前殺豬宰羊,買糖打酒,做各種奶食品。新年要打掃房屋,貼年畫,放鞭炮,燒香,穿新衣服,互相拜年,獻哈達,送禮品,也集體組織文娛體育活動。有的農區在元宵節還要表演玩燈、打鞦韆、踩高蹺等節目。[24]

敖包節

額爾敦十三敖包

是蒙古族人民的隆重節日。它來源於藏族。藏族人民常在石頭上刻上六字真言,放在山野,過往行人朝這裡扔石塊,或堆成石臺,漸漸高大起來,上面插上......餘下全文>>

蒙古族的習俗

蒙古族是一個熱情好客、講究禮儀的民族。同輩人相遇互請安,說聲“門德”(問好),遇長輩先請安,騎馬或坐車路遇先下馬(車)後請安。這種禮節男女老幼皆宜,只是男子請安,單曲右膝,女子請安則曲雙膝。無論男女,對長輩、師長都倍加尊重。

當客人到門前時,主人上前問候說:“賽音百努”(你好),隨後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屋。客人坐定後,女主人把茶水端到客人面前,雙手捧送,茶水越滿越好,否則視為不敬。少時,主人向客人敬菸,雙手遞給客人,隨即點火。當主人與客人一起進餐時,主人頻頻向客人敬酒,把酒杯託在左手掌上,酒滿後,用右手託於左掌下躬身略舉過頂遞給客人。當客人告別時,常是舉家相送,說“巴依日太”(再見),“阿木日賽很雅布”(祝您一路平安)。

蒙古族人民把哈達視為最聖潔、最崇高、最吉祥之物。“哈達”,原是用5尺或7尺長絲綢,折成5寸見寬的形狀;現在民間多是用1尺見方的白布或藍色緞子疊成三角形。一般在元旦時向佛祖叩拜、晚輩向長輩問候、婚筵敬酒之前對尊敬的客人等獻哈達,表示以最崇高的禮節歡迎。現在政府部門迎接遠方尊貴的客人時也用這一禮節。獻哈達時主人用雙手舉過頭向客人敬獻,這種傳統禮俗沿用至今。

在日常生活和相互交往中,蒙古族養成了互助友愛、助人為樂的美德。村中鄰里修建房屋,都要出工出資相助,以示祝賀。遇有打井、請碾子之戶,有經驗者主動上前出謀劃策,以避事故。對村裡紅白喜事,條件好的贈送整豬、壇酒,條件差的也要送一面哈達表示心意。村裡有人生疾得病,大家不辭辛苦送醫送藥,幫助安排車輛錢財,為其分憂解難。遇有搬家喬遷之事,街坊鄰居主動出車出力相幫,婦閥們幫助打掃房間、燒水做飯、招待客人。

生活習俗

蒙古貞的蒙古族在牧業時期住氈房,俗稱“蒙古包”,設計簡單,可以拆移,適合遊牧生活。牧業轉入農業後多以土木石蓋房,漸次定居,形成村落。

蒙古族建房多為坐北面南,以三五間居多,忌四六間形式,謂“四六不成材”。人口多,可續建東西耳房。舊時有地位、有官職的人,或建五間瓦房或草房。房間次第,按習慣以西為尊,西為大間,炕搭在南面和西面,俗稱“彎子炕”,人多的可南、西、北連搭,俗稱“錢褡子炕”。按習慣長輩住南炕,晚輩住北炕。五間者東間為子媳居住。

蒙古族蓋新房,還有一樁特殊習俗:新房上蓋那天,村裡鄰舍、三親六故全來幫忙併送“粘豆包”或小米麵豆包,以示祝賀。上中檁時,請兒女雙全的老人祝頌吉言。之後由木匠站在中檁上灑酒,然後向東西南三面扔豆包讓人爭搶,以示吉祥。這種風俗,至今仍在沿用。

蒙古族的飲食,在牧業時期,主要以食牛、羊肉為主,兼食小米、炒米,以乳酪、黃油、奶豆腐為佐。茶以磚茶為主,兼以自制的哈爾幹茶。牧人多以磚茶加些牛奶熬製成奶茶飲用。到了全農時期,主食以糧谷為主,兼食炒米等,以肉蛋為鋪,將各種蔬菜烹製成各種炒菜食用。

“蒙古餡餅”: 是居住在蒙古貞地區的蒙古族群眾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所獨創的食品,它具有鮮明的民族風味和地區特色。“蒙古餡餅”以其色、香、味、形俱佳而聞名,是招待貴賓的美饌。最初,蒙古餡餅用蕎麵做原料,民間幹烙水煎;後轉入王公貴族府第,改用黃油、大豆油煎制,牛、羊肉做餡,現在普遍用白麵做原料,牛、羊、豬肉做餡或“三鮮餡”(海米、雞蛋、韭菜),用豆油煎制,成為城鄉各族人民喜愛的食品。“蒙古餡餅”特點有三:一是薄,面和得稀,包好餡後用刀翻、手拍,皮還不能破漏。手藝精湛的,烙出的餡餅都能透過兩面的麵皮看到裡邊的餡料,菜餡綠如翡翠,肉餡紅如瑪瑙。相傳最早的“蒙古餡餅”是用喬麥面做皮,主要原因是蒙古貞地區十......餘下全文>>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禁忌

1、日常生活禁忌:蒙古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方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菸、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譁,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2、火忌:蒙古人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妖避邪的聖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後,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溼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菸袋、摔東西、扔髒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3、水忌: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髒衣物,或者將不乾淨的東西投入河中。草原乾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並視水為生命之源。

婚俗

婚制: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制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把阿禿兒與訶額侖夫人的成親,就是搶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但仍有搶婚制的殘餘。在部落間的戰爭中,搶婚或掠奪婚仍屢見不鮮。[42]

求親: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親。新中國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託媒人到女家求親,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親。按蒙古族的傳統婚俗,男方須多次向女家求親,才能得到女家的許諾。《蒙古祕史》卷一中記載:也速該把阿禿兒帶領其子鐵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禪家求親。德?薛禪說:“多求幾遍,才許給啊,會被人尊敬;少求幾遍,就許給啊,要被人輕看。”後來形成了一句蒙古諺語:“多求則貴,少求則賤。”求親達成協議後,由男方帶上哈達、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請親友陪客人飲酒,表示正式定親。[42]

聘禮:青年男女定親後由男方家送給女方家的禮品,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經濟情況而定。農區多以金銀首飾、櫃子、衣物為聘禮;牧區常以牛、馬、羊等牲畜為聘禮。牧民視“九”為吉祥數,聘禮以“九”為起點,從“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過八十一頭,取“九九”為長壽的意思。如貧困牧戶不具備九數牲畜的聘禮,也可以擇小於九的奇數,以三、五、七頭牲畜為聘禮,但絕不能擇偶數。[42]

嫁妝:女家陪送女兒的出嫁禮物。蒙古族非常講究陪送嫁妝。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數量的嫁妝。通常是女方陪嫁的東西,比男方送給女家的東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語:“娶得起媳婦,聘不起姑娘。”[42]

擇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稱擇喜日。解放前,男女兩家定親後,首先要請喇嘛占卜,選擇吉日,確定結婚日期。吉日擇定以後,由男家派媒人和親友帶上哈達、美酒、糖果等禮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談結婚事宜。談妥後,男女兩家開始準備婚事。一般是打掃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殺羊,準備聘禮、嫁妝及其他結婚用品,通知雙方親朋好友,光臨賀喜。[42]

娶親:蒙古族的婚俗之一。過去,蒙古族的娶親非常隆重,並保留著男到女家投宿娶親的傳統婚俗。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豔麗的蒙古長袍,腰扎綵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伴郎也穿上節日盛裝。一同騎上馬,攜帶彩車和禮品,前往女家娶親。娶親者至女家,先繞蒙古包一週,並向女家敬獻“碰門羊”1只和其他禮物。然後,......餘下全文>>

蒙古人的民俗有哪些呢

中華民俗 - 蒙古族

蒙古族現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佈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蒙古族自稱“蒙古”。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

蒙古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蒙古語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三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3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範化的蒙古文。用蒙古語言文字的新聞出版、廣播、戲劇、電影事業也有了相當的發展。《蒙古祕史》等典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善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成果之一。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

蒙古族早期信仰薩滿教,元代以後普遍信仰喇嘛教。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月瑪瑙、珍珠、金銀製成。蒙古族善於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

習俗

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講究禮節和規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時,一般在將羊的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送給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則以一塊帶肉的脊椎骨加半節肋骨和一段肥腸送給客人。 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託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菸、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譁,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食俗

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幹伊得”,意為聖潔、純淨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

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把羊肉。

在日常飲食中與紅食、白食佔有同樣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區的蒙古族還有用炒米做“崩”的習俗。麵粉製作的各種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飲食中也日漸增多,最常見的是麵條和烙餅,並擅長用麵粉加餡製成別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餡餅及蒙古糕點新蘇餅等。

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淨水,燒開後,衝入放有茶末的淨壺或鍋,慢火煮2-3分鐘,......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蒙古族的習俗?
蒙古族的民俗特點?
蒙古族的風俗有哪些?
蒙古族的風俗和節日?
蒙古族的風俗節日?
蒙古族的節日習俗?
蒙古族的節日民俗?
蒙古族的節日風俗?
蒙古族的民族風俗?
蒙古族的節日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