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風俗習慣?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3日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納西族 現有人口為308839人。 民族概況   我國的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維西、中甸、寧蒗縣、永勝縣及四川省鹽源縣、木裡縣和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鎮等。   農業是納西族的主要經濟部門,主要種植大米、玉米、土豆、麥類、豆類和棉、麻。金沙江“河套”地帶,是著名的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繁多,以享有“植物倉庫”之稱聞名於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納西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順利地進行了土地改革,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並於1961年成立了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納西族人民繹討40多年的開發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了自己的大學生和科技人員。以往納西族地區缺醫少藥,經常流行多種疾病和瘟疫;現在醫療衛生人員遍及鄉村,基本上消滅了流行的疾病,人民的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風俗習慣 喪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後部分地區開始盛行土葬。   納西族男子的服裝大體與漢族相同。麗江納西族婦女身穿大褂,寬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圍腰,穿長褲,披羊皮披肩,綴有刺繡精美的七星、旁綴日、月,表示勤勞之意。寧蒗納西族婦女著長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頭,佩大銀耳環。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納西族傳統節日有“正月農具會(棒棒會)”、“三月龍王廟”會(現為物資交流會)和“七月騾馬會”。此外,還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火把節等。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佈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裡及西藏的芝康等縣。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   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創造了這個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東巴象形文字和用這種文字寫成的東巴經。東巴象形文字,納西語叫做“森究魯究”,被中外學者譽為“納西族古代的百科全書”。1957年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納西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手工業也有發展,“麗江馬”聞名全國。現已有機修、採煤、發電、化肥、電機、輕工等中、小企業。金沙江兩岸出產多種藥材和特產。 納西族普遍信奉“東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 習俗 納西族熱情好客,每當獵獲歸來,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貴客臨門,主人要做六樣或八樣菜進行款待。   忌諱有: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也不能翻弄灶裡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裡唱山歌;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 婚俗 納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節日期間進行,男女青年相識後,通過媒人撮合,雙方家長合完八字,男方就請媒人送給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還要加上砣鹽兩個,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訂婚,訂婚時要擺定婚宴,婚禮要進行3-5天,屆時男、女雙方都要置辦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請客人入座,然後奏樂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時,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時,新郎、新娘向客人敬雙杯酒。宴畢主人及親屬要站在門外關客。 食俗 納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饅頭或水燜粑粑,中餐和晚餐較為豐富,一般都有一兩樣炒菜和鹹菜、湯等,特別喜食當也回族的牛肉湯鍋和乾巴。 不論平壩或山區,蔬菜品種較多,四時應市,山區廣種洋芋、蔓菁和瓜豆,並以當地的土特產做成各種風味名菜。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其中納西族傳統名菜“釀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釀入肉泥,蒸熟後做為祭祀、特別是祭祖的一道專用菜餚。   肉食以豬肉為主,大部分豬肉都做成醃肉,尤以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最為有名,可以儲存數年至十餘年不變質。外出勞動攜帶......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

民俗習慣   一、居住   納西族民間住房,在明清時還普遍是井榦式“木楞房”,用圓木縱橫相架,層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緣行,覆之以板,石壓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個高出地面的灶臺稱為“格古魯”,中間為火唐塘,安上大型鐵製三角架,用來燒水,烤火和安鍋做飯,會客、用餐和老人就寢均在這個灶臺上。火塘兩邊鋪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麗江壩區,尤其是大研古城內,納西民居則普遍是土木結構的瓦屋樓房。建築平面結構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佈局。納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兩側廂房略低,由下輩居住,再加上正房對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佈局協調。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多被闢為鋪面,主人自己經營,或轉租他人經營。屋基採用石頭砌成,牆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磚修飾,上段則用木板圍封,屋架強化穿鬥功能,增強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牆倒屋不塌”的特點。屋面都用筒板瓦覆蓋,前後出簷,人字面坡交接處裝飾“垂魚”。   二、服飾   納西族男子的服飾大體與漢族相同,各地婦女服飾則有差異。中甸縣白地一帶婦女,身穿對襟長衫,再系百褶長裙,腰束毛織綵帶,腳穿雲頭黑靴,背披白毛山養皮,編髮盤辮,保有古風,寧蒗縣永寧一帶摩梭婦女,頭戴布料大包頭,身穿大襟小褂,系長可及地百褶裙,腰繫綵帶,美觀大方。麗江縣大研一帶納西族婦女,從清初改土歸流以膈衣著便有很大改變,上空大襟寬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截肩;下著長褲,腰繫用黑、白、藍色棉布縫製的圍裙,上打百褶,下鑲天蘭色寬邊;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縫有兩根白色長帶,披時從肩搭過,在胸前交錯又系在腰後,既可保暖,又可墊揹負重。近年,一種既保持納西古裝特色,又有現代服飾特點的新型青年婦女服飾問世,其產要特點是改大襟的坎肩為對開或半邊開收腰坎肩,改圍腰為長裙,在禮儀活動中頗受歡迎。   羊皮披肩是麗江納西婦女服飾的重要樗。它一般是整塊純黑色羊皮製成,剪裁為上方下圓,上部疑著6釐米寬的黑邊,下面再釘上一字橫排的七個彩繡的圓形布盤,圓心各垂兩根白色的羊皮飄帶,代表北斗七星,俗稱“披星戴月”,以示勤勞之意。另有一種看法認為,上方下圓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狀剪裁,而綴在背面的圓盤納西人稱為“巴妙”,意為“青蛙的眼晴”,這是崇拜蛙的麗江土著農耕居民與崇拜羊的南遷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納西族後的產物。   三、飲食   納西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以小麥、玉米和大米為主,加工製作成窩頭、饅頭、粑粑、米飯等花樣,山區雜以洋芋、蕎和青稞,喜喝酥油茶,常吃雜鍋菜、火鍋和大塊肉。城鎮、壩區的烹調技術較高,待客時,飯前多設海棠、瓜果、蜜餞等自制茶點,而“八大碗”、“六碗六盤”等花色品種很有特色。宴請貴客多用“三疊水”,一般用三種大小不同的碗具盛菜,形成高矮三個層次,菜譜除了通常使用的蔬菜外,特意加上一些山珍海味。   四、禁忌   禁忌是虛構的危險,恐怖的心理,自我限制和消極防衛。納西族的禁忌有:   除夕晚忌不洗腳,而吃團年飯的碗筷忌洗刷。正月初一晨忌陌生人進家門   除夕晚忌留出嫁女在孃家。正月初一晨忌婦女早起床   忌跨豎在門口的陸色白石,忌跨火塘的座鍋石,忌水潑火塘中的火。   客人進屋忌諱主人吐唾沫。忌客人座火塘左邊的座位。   忌戴頭笠進屋,忌扛著鋤頭進廚房   晚上點火回家,忌火把點進屋內。晚上回家先入火塘屋, 忌先入臥室   死者入棺或火葬時,屬相剋者忌在現場。披麻戴孝的人,忌進別人家的門。

贊助廣告

納西族的民族風俗30字

納西族熱情好客,每當獵獲歸來,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貴客臨門,主人要做六樣或八樣菜進行款待。

忌諱有: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也不能翻弄灶裡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裡唱山歌;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

維西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是納西族吧?我國的納西族主要聚於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維西、香格里拉(中甸)、寧蒗縣、永勝縣及四川省鹽源縣、木裡縣和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鎮等。現有人口為324679人。宗教信仰   納西族信仰東巴教、藏傳佛教等宗教。   麗江納西族還普遍信奉“三朵”神,成為多種信仰的民族。宗教文化  東巴教是納西族的特有宗教。東巴文化因保存於東巴教而得名。主要包括東巴文字、東巴經、東巴繪畫、東巴音樂、東巴舞蹈、東巴法器和各種祭祀儀式等。   東巴,意為智者,是宗教活動的組織者、主持者,又由於他們掌握東巴文,能寫經、誦經,能舞蹈、繪畫、雕塑,懂得天文、地理、曆法,所以成為納西族古文化的重要傳承者。東巴教即因東巴而得名。   東巴文,是一種象形文字,主要為東巴教徒傳授使用,書寫東巴經文,故稱東巴文。   東巴經,是東巴教徒用象形文字東巴文寫成的經書,按其性質屬於民族古文獻,由東巴祭司來抄寫和唱誦,故稱東巴經。流傳下來的東巴經約2萬冊,依內容分類,有1000餘種。東巴經內涵豐富,是研究納西族古代哲學思想、宗教民俗、社會歷史、倫理道德、民族關係、文學藝術、語言文字諸方面的珍貴資料。因此,東已經又被稱為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2003年,納西東巴古籍文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東巴繪畫,大體分為木牌畫、紙牌畫、卷軸畫三種。其中以卷軸畫最有名,又以表現天堂、人間和地獄的《神路圖》為其代表。2006年,納西東巴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東巴音樂,指東巴在宗教祭祀活動中有所吟誦的曲調音樂,並伴有器樂。這種音樂流傳於東巴口頭,或零星保存於東巴經和東巴畫中。除了占卜經書以外,東巴經書都是要通過誦唱表現出來的。東巴唱腔有五十種左右。   東巴舞蹈。東巴經中,有專門記錄舞蹈的經書。是我國少數民族中僅有的舞蹈專著。書中用東巴文較完整系統地記錄了納西族古典舞蹈類別、跳法以及道具、服裝等,具有舞譜的特徵,是國內外極為罕見的舞蹈藝術歷史文獻。據著名舞蹈專家戴愛蓮考證說,東巴舞譜在內容及歷史年代方面,都超過了保存於西班牙的稱為世界最早的舞譜。   祭祀儀式。納西族在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力圖詮釋和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兩大矛盾的五十多種東巴教法事儀式,規模較大的有祭天、祭署、祭風、祭丁巴什羅等四種儀式。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與地理環境和氣候的關係(細一點,百科上的不要) 為了完成地理作業。。

西雙版納給人的第一感覺是:滿山遍野的綠色。花開四季,果結終年,秋天、冬天樹木不落葉,只有在乾季和雨季交替時,少許樹木分批地換葉。第二感覺是:氣候溫和,找不到“冬天”的蹤跡。有一位氣候學家曾經對春夏秋冬作過這樣的劃分:月平均溫度低於10℃的為冬季,月平均溫度高於22℃為夏季,月平均氣溫在10℃-22℃之間的為春秋季。西雙版納低海拔地區的月平均溫度都在15℃左右。因此,西雙版納被譽為“沒有冬天的樂土”。12月至2月,正是祖國北方“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時候,可是在西雙版納,人們還在瀾滄江裡游泳、撈青苔呢!

從地形環境來看,西雙版納北倚青藏商原,位居橫斷山脈尾稍、南瀕浩翰的太平洋與印度洋交綏地帶,冬夏為不同的海陸氣團控制,形成與同緯度其它地區不可比擬有優越環境。喜馬拉雅山運動形成了以瀾滄江為中心的,由北向南、由兩面三刀翼向中心降而頁部相對略低,具有缺口的似“馬蹄形”地勢,全州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最高峰為勐海縣的樺竹樑子,海拔2429.7米,最低點在瀾滄江與南臘河交匯點,海拔477米,相對高差1952.7米。這使得西雙版納成為寒氣易進難出,沒有颱風肆虐的高原盆地,構成了獨特的亞熱帶的環境條件。

從緯度位置來看,西雙版納屬於太陽直射地區,入射角度高,太陽輻射強、氣溫高、屬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東北信風控制地區,故終年溫暖,夏長無冬。4月至10月下旬氣溫在22°C以上,11月至次年三月為春秋季,氣溫在13°C——12°C之間。年平均氣溫為18°C——20°C,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地區間差異大。極端最高溫達41°C,極端在最低溫達-4.5°C,年溫差為10°C左右,但日溫差竟達18°C左右。全年日照時數1700——2300小時,全膽年輻射總量平均值達130.7千卡/CM2。

西雙版納給人的第三感覺是:溼度大。西雙版納的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至1900毫米之間,年平均相對溼度在82——85%之間。西雙版納因地處北迴歸線以南的熱帶,屬於氣候學上的兩季地區,北部邊緣氣候型別為熱帶季風氣候,山區為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終年溫暖、陽光充足、熱量豐富、溼潤多雨,具有“長夏無冬、一雨成秋”的特點。

冬季北半球西風南移,因有青藏高原、橫斷山及其尾稍哀牢山、無量山等山脈的屏障作用,溼熱而富含水汽的海洋氣流從北部灣、孟加拉灣北上,受瀾滄江水系引導、暖溼氣團沿河谷深入到本區以北的內地,形成一個獨特的熱帶溼潤區而帶來豐沛的雨水。因此比起同緯度東部地區冬季熱量大,寒潮影響微弱;比起同緯度西部地區夏季雨水多,又不受颱風影響。

西雙版納根據降雨量可分為幹、溼兩季。5-10月受印度洋西南季風和太平洋東南季風影響,氣流深厚而穩定,降水頻繁而集中,使天氣陰沉多雨,溫暖溼潤,這段時間是雨季,降水量佔全年降水的80%以上。溼季期間,日照少,風速小,雲雨多,氣溫高,忽雨忽睛,溼度很大。有時即使是在一、二平方公里的範圍內,也是東邊下雨西邊晴;有時陽光燦爛,霧時間又會暴雨如注。11月-次年4月長達7個月的時間裡,西風南支流把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半島北部等沙漠或大陸地區的乾暖氣流引導過來,使天氣晴朗少雨,溫度宜人,這段時間是旱季。雖然雲雨少,光照強,但西雙版納霧濃露重。這裡的霧從晚上開始升騰,到翌日中午才會消散,而且霧露的濃度比“霧都”重慶要大得多,這不僅提高了冷天的溫度,也彌補了乾季降水量的不足。

本區具有熱帶氣候的面積為3452Km(平方千米),是我國大陸上熱區面積最大的地區。由於地形的影響,州內各地垂直變化大,立體氣候顯著,形成豐富的小氣候生境。為熱帶、亞熱......餘下全文>>

我國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圖片

納西族風俗習慣——納西族建築

納西族民間住房,在明清時還普遍是井榦式“木楞房”,用圓木縱橫相架,層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緣行,覆之以板,石壓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個高出地面的灶臺稱為“格古魯”,中間為火唐塘,安上大型鐵製三角架,用來燒水,烤火和安鍋做飯,會客、用餐和老人就寢均在這個灶臺上。火塘兩邊鋪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麗江壩區,尤其是大研古城內,納西民居則普遍是土木結構的瓦屋樓房。建築平面結構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佈局。納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兩側廂房略低,由下輩居住,再加上正房對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佈局協調。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多被闢為鋪面,主人自己經營,或轉租他人經營。屋基採用石頭砌成,牆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磚修飾,上段則用木板圍封,屋架強化穿鬥功能,增強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牆倒屋不塌”的特點。屋面都用筒板瓦覆蓋,前後出簷,人字面坡交接處裝飾“垂魚”。

五十六個民族的風俗習慣

中國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納西族風俗(附:納西族圖片)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民族風俗與習慣 點選:2671 2006-10-12 17:09:45納西族風俗習慣——納西族簡介

納西族風俗習慣——納西族建築

納西族民間住房,在明清時還普遍是井榦式“木楞房”,用圓木縱橫相架,層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緣行,覆之以板,石壓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個高出地面的灶臺稱為“格古魯”,中間為火唐塘,安上大型鐵製三角架,用來燒水,烤火和安鍋做飯,會客、用餐和老人就寢均在這個灶臺上。火塘兩邊鋪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麗江壩區,尤其是大研古城內,納西民居則普遍是土木結構的瓦屋樓房。建築平面結構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佈局。納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兩側廂房略低,由下輩居住,再加上正房對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佈局協調。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多被闢為鋪面,主人自己經營,或轉租他人經營。屋基採用石頭砌成,牆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磚修飾,上段則用木板圍封,屋架強化穿鬥功能,增強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牆倒屋不塌”的特點。屋面都用筒板瓦覆蓋,前後出簷,人字面坡交接處裝飾“垂魚”。

納西族圖片——納西族的服飾圖片

納西族風俗習慣——納西族衣、食、住

古代納西人,不論男女,都著羊皮或披氈衫。近幾十年來,由於有漢、藏等民族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關係日益密切。到解放前夕,納西族服飾有了很大變化。麗江地區男子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婦女則穿寬腰大袖、前幅短,後幅及脛的大褂,外加坎肩,下著長襖,腰繫百褶圍腰,腳穿船形繡花鞋,背披羊皮披肩。披肩背面上方釘有並排的七個圓布圈(早時釘肩帶處有兩個大圓布圈,代表日月)及垂穗七對。圓布圈上用金線和彩色絲線繡成圖案,俗稱“披星戴月”,以示勤勞之意。已婚婦女梳髮髻於頭頂,戴圓形紗帕“左井”,未婚女子則結髮辮於腦後,戴布頭巾或黑絨小帽。婦女們喜戴耳環、戒指、銀或玉質手鐲等飾物。衣服多為藍、白、青色,稍繡花邊,樸素大方,男子也有帶手鐲的習慣。但是因等級和經濟條件不同,窮人只能披一張羊皮和著麻布衣裙;貴族則多穿紅、黃、灰色的綢緞、毛呢和氆氌等貴重衣服。

據史書所載,古代納西族廣大人民多以蕎麥、稗子、圓根為食。明清以來,在大量吸收漢族先進生產技術和新農作物的基礎上,納西族的農業有了較快的發展,生活也有了新的變化。以玉米、小麥、大米、大麥、稗子為主食。壩區農民多在房前屋後開闢園圃,種點蔬菜自食。同時,納西族在每年冬天臘月間有殺年豬的習俗,做成火腿或臘肉,平時分切而食,豬油用做食用油。一般人家還自備有各種鹹酸醃菜、豆豉、肝醬、香腸、醃蛋等等。一般情況下,每日三餐多為乾飯,有米飯或大米、玉米混合飯,有二、三個菜及湯。冬春時節則愛吃熱氣騰騰的火鍋菜;夏季農忙期間,多數農家皆以米酒拌涼水解渴,有些地方早上也吃炒麵和酥油茶。納西族人喜歡喝酒、喝茶和抽菸葉,愛吃辣、酸、甜、味。城鎮居民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麥面,一般量少而精,蔬菜全靠郊區菜農供應。城裡賣有出名的麗江火腿粑粑,美味可口。

納西族的古代住宅,最早為木結構的“木楞房”。這類室深且暗,楣低檻高的建築,目前在一些山區仍可見到。明代已有瓦房出現。自清以來,以木石為結構的瓦房普通流行於麗江城鎮和壩區,即“三房一照壁”或“四舍五天井”住宅。這種瓦房多系二層樓房,屋基用石頭砌成,中段用土坯或磚,上段用木板,房簷外伸,以便保護木質部分不受雨水剝蝕。且在橫樑暴露的兩端加上“風火板”,既保護橫樑,也起裝飾作用。當地還有在......餘下全文>>

我國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節日

維吾爾族:男子多穿長袍,稱袷袢;男女老少都愛戴四楞小花帽,稱朵帕;

節日:肉孜節、古爾邦節、那吾魯孜節

壯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嚼檳榔和用檳榔招待客人的傳統習慣;

節日:中元節、牛魂節、三月歌、吃立

土家族:崇拜土王,哭嫁

節日:趕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黎族:婦女耳環多且重,熟稱儋耳,男子以紅或黑布纏頭,稱吊襜

節日:三月三、叮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苗族:自由對歌,戀愛

節日:蘆笙節、苗節、春節、四月八、吃新年、龍船節、清明節等

藏族:信仰藏傳佛教,以糌粑為主食,獻哈達

節日:藏曆年、雪頓節、望果節、沐浴節、薩葛達瓦節等

彝族:男子頭頂留一小塊頭髮,稱天菩薩

節日:火把

白族:信仰佛教,以白色為貴

節日:年節、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魚譚會等

納西族:披羊披肩

節日:三朵節、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火把節等

傣族:孔雀舞

節日: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毛南族

春節放鳥飛、端午找草藥。毛南族也過端午節,還有南瓜節、重陽節。

佤族

佤族和漢族一樣過春節。還有插種節、新米節

畲族

畲族主要過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節。

保安族

民族傳統節日也都是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

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羌歷新年,羌語稱“日羌節”,時間是農曆十月初一。另一年節日是“祭山大典”,又稱祭山會、山神會等

相關問題答案
納西族風俗習慣?
景頗族風俗習慣?
苗族風俗習慣?
回族風俗習慣?
白族風俗習慣?
傣族風俗習慣?
納西族風俗?
彝族風俗習慣?
滿族風俗習慣?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