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秋水是什麼生肖?
《莊子·秋水》中的"鵷雛"是什麼形象
鵪鴇的故事裡,鵯鴇比喻志向高潔之士.鴟比喻醉心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莊子將自己比作鵪鴇,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志趣,又極其辛辣地譏諷了惠子.莊子沒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講故事的方式繞著彎子罵人,收到既尖銳痛快又餘味不盡的效果.
莊子秋水。講了什麼?
秋水》是《莊子》中的又一長篇,用篇首的兩個字作為篇名,中心是討論人應怎樣去認識外物。
全篇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寫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談話,一問一答一氣呵成,構成本篇的主體。這個長長的對話根據所問所答的內容,又可分成七個片斷,至“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是第一個片斷,寫河神的小卻自以為大,對比海神的大卻自以為小,說明了認識事物的相對性觀點。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是第二個片斷,以確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極其不易,說明認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總體的無窮性所影響。至“約分之至也”是第三個片斷,緊承前一對話,進一步說明認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論”,“意”不能“察”。至“小大之家”是第四個片斷,從事物的相對性出發,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貴賤都不是絕對的,因而最終是不應加以辨知的。至“夫固將自化”是第五個片斷,從“萬物一齊”、“道無終始”的觀點出發,指出人們認知外物必將無所作為,只能等待它們的“自化”。至“反要而語極”是第六個片斷,透過為什麼要看重“道”的談話,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曉事理,就能認識事物的變化規律。至“是謂反其真”是第七個片斷,即河神與海神談話的最後一部分,提出了返歸本真的主張,即不以人為毀滅天然,把“自化”的觀點又推進了一步。
後一部分分別寫了六個寓言故事,每個寓言故事自成一體,各不關聯,跟前一部分海神與河神的對話也沒有任何結構關係上的聯絡,對全篇主題的表達幫助也不甚大,似有遊離之嫌。
篇文強調了認識事物的複雜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對性和認知過程的變異性,指出了認知之不易和準確判斷的困難。但篇文過分強調了事物變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認知過程中相對與絕對間的辯證關係,很容易導向不可知論,因而最終仍只能順物自化,返歸無為,這當然又是消極的了。
秋水指的是什麼 ,
秋水指的是什麼 ,
秋水出自《莊子·外篇》,是《莊子》中的一長篇,用篇首的兩個字作為篇名,中心是討論人應怎樣去認識外物。
也有其它幾個意思:
1、望穿秋水 :
wànɡ chuān qiū shuǐ
望穿了像秋水般清澈的眼睛。形容盼望殷切。
2、兼葭秋水 :
jiān jiā qiū shuǐ
比喻思慕的人。兼,同"蒹"。
莊子的秋水三則的主題是什麼?
討論人應怎樣去認識外物。
第一次河伯與海神的的討論就是課本節選的內容,寫河神的小卻自以為大,海神的大卻自以為小,說明了認識事物的相對性觀點。
第二次討論,以確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極其不易,說明認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總體的無窮性所影響。
第三次討論,進一步說明認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論”“意”不能“察”。第四次討論,從事物的相對性出發,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貴賤都不是絕對的,因而最終是不應加以辨知的。第五個講論,從“萬物一齊”“道無終始”的觀點出發,指出人們認知外物必將無所作為,只能等待它們的“自化”。第六次討論,透過為什麼要看重“道”的談話,指出懂得了“道”能通曉事理,就能認識事物的變化規律。最後一次討論,提出了返歸本真的主張,即不以人為毀滅天然,把“自化”的觀點又推進了一步。
《秋水》一文實是託河伯與海神的探討來闡述自己的哲學的主張。課文節選作為《秋水》第一部分的有機部分,自然扣住的是“人應怎樣認識外物”這一核心。從節選內容可見,短文並沒有把河伯的神情與心理作為刻畫重點,而是以“環境”與“認識”作為主要內容,強調河伯的認識是有限的,原因就在於他居處在黃河渚岸兩涘的小天地裡。到了北海後,對先前的錯誤認識有了全新的認識,這是因為環境改變了的緣故。
莊子·秋水的包含成語
望洋興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貽笑大方:指讓內行人笑話,含貶義。太倉稊米; 太倉一粟:比喻非常渺小。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短淺,思路狹窄的人。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後泛指見識廣博或學有專長的人。夏蟲不可以語冰; 夏蟲凝冰:比喻人囿於見聞,知識短淺。欣然自喜:指高興地自覺喜悅。牛馬不辨:辨,別也,言廣大,故望不分別也。河流水大分不清岸邊的牛和馬。喻河流水勢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