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文化?
布朗族的文化藝術
布朗族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民間有豐富的口頭文學,流傳著許多優美動人的故事詩和抒情敘事詩,題材廣泛。歌舞頗受傣族歌舞影響,跳舞時伴以象腳鼓、鈸和小三絃等樂器。布朗山一帶的布朗人擅長跳“刀舞”,舞姿矯健有力。少男少女愛跳“圓圈舞”。墨江布朗族逢年過節或婚娶佳期,盛行“跳歌”。布朗族的歌舞頗受傣族歌舞影響。其民歌分為“拽”、“宰”、“素”三種:“拽”為近似說唱的敘事歌,多在婚禮中於室內演唱;“宰”是近似山歌的傳統民歌;“索”是即興編詞的旋律性較強的抒情對唱歌曲。西雙版納一帶的布朗族民歌則分為“甩”、“宰”、“索”、“綴”四類,曲調幾乎不變,內容即興編唱。
如何弘揚雲南省獨有民族布朗族文化
第一是先保護;第二是增及資金投入,加大宣揚;第三和開展旅遊參觀,增加收入,進一步提高開發建設的經濟能力;第四是在上述基礎上進行挖掘開發和建設。
侗族和布朗族的生活習俗、飲食文化
侗族的飲食文化自成一體,大致可用“雜”(膳食結構)、“酸”(口味嗜好)、“歡”(筵宴氛圍)三個字來概括。在其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中包含了許多神奇的內容。侗族多數住居在山谷壩子上,以種植水稻,特別是糯稻為主。嗜食糯食是侗家人的顯明特徵,侗族歷來自稱“糯米人”。 侗族建房,糯米飯和糯米粑是少不了的。
侗族飲食習俗四大奇:
一奇:雜異的食源
二奇:無菜不酸
三奇:歡騰的宴席
四奇:謝廚師
侗族的飲食禁忌主要是:不可坐在門坎上吃飯,忌諱看別人吃東西;正月初一不生火;祭祀期間不許外人入寨;喪期孝子忌葷吃素,但魚蝦不限等
各地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擇日過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為祭牛節,節日時不準使用牛。此外,還有搶花炮的花炮節,吃新米的吃新節,停止生產活動,以及各姓氏自己過的姓氏節及趕歌會、姑娘節、鬥牛節、花炮節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
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曆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曆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裡,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布朗族以大米為主食,輔以玉米、蕎麥、豆類、薯類、小紅米等副食品,喜吃糯食。納布朗族食物的烹製方法有煮、炒、燒、烤、醃、生食、舂食等幾種。除了嚼茶,布朗人還有嚼煙的嗜好,布朗人愛吃生食和酸食
煮類食品以清煮為主
炒類食品多用在肉食上
烘烤類食品主要有烤肉、烤魚
油炸類食品有油炸雞蛋糕和油炸花蜘蛛等
乾菜類常採集柳蒿晒乾儲存
生食類有各種生肉食品和生牛血。
以前布朗族使用的食具是圓形桌和圓形矮凳,用竹篾編制而成。
布朗族的名人 百度知道
鬆溜曼峨(1894—1969),俗名巖叫溫,雲南勐海人。愛國宗教人士。1910年,年方16歲的鬆溜曼峨就成了一個出家人。由於他的聰明好學,很快,他的佛學造詣就達到了其他僧人望塵莫及的深度。這使得他在佛寺中的地位得到了迅速的提高。21歲時,他升為二佛爺;22歲時,又升為大佛爺(都比龍);32歲時,他已經是帕聽(第三級);38歲時,他升為沙彌(第四級)。1952年,鬆溜曼峨最終升為“鬆溜”(第六級教階)。1956年11月,他成為西雙版納佛協分會籌委會副主任。同年12月,他又被中國佛協會佛寺護寺團立為“阿呷木裡”(最高教階)。鬆溜曼峨是個愛國高僧。他愛教、愛國,在僧眾和當地傣族、布朗族群眾的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1969年6月,鬆溜曼峨圓寂,終年75歲。 巖香蘭(1952—),雲南勐海人。建國後布朗族出現的第一位當代文學作家。巖香蘭生於勐海縣布朗山鄉老曼峨寨,是布朗族農民的兒子。1974年入雲南大學歷史系學習,畢業後相繼在勐海縣文化館、縣委宣傳部、縣文化局工作,擔任領導職務。巖香蘭從孩提時代起就受到布朗族民間文學的薰陶,熟悉布朗族民歌和故事。他7歲開始學習漢文,直至大學畢業,閱讀過大量的文學作品。1974年開始創作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巖香蘭的散文散發著布朗山的氣息,流淌著布朗人的血脈。他的散文《土壤和花朵》以清新的筆調抒發出作者對新生命的禮讚;《別緻的婚禮》採用詩化的對話展示出布朗族文化的豐厚積澱。《養蜂老人》和他的第一篇小說《南州趕街》從不同的角度折射出時代的風雲變換、傳統心理與現代意識的無聲碰撞。 巖香蘭在1979年發表了他蒐集、整理的《小蛤蟆智鬥三大王》。通過他十餘年的辛勤努力,許多布朗族民間文學作品浮出河面,向世人展現出布朗族源遠流長的文學傳統。其中《金鹿姑娘》榮獲雲南省首次民族民間文學優秀作品獎。事實上,對布朗族民間文學的蒐集整理過程,也就是巖香蘭對傳統文化汲取文學創作養分的過程。 俸春華(1952—),布朗族文學作者,乳名艾迪,筆名山仔。雲南雙江人。1952年生於雲南省雙江縣邦協寨,1971年應徵入伍,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76年復員,1978年考入中央民族學院漢語語言文學系,1982年畢業後,先後在臨滄地委農村工作部、雙江縣委工作。同其他大多數布朗族作家相比,俸春華有著自己鮮明的創作風格。首先,他採用了多樣化的文學形式。詩歌、散文、小說和電視劇都成為他施展文學才華的廣闊天地。其次,他的作品更注重揭示社會--文化轉型過程對布朗族人的影響。如《感謝菩薩》一文通過布朗山寨“食”的變化折射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這種以小見大的構思,與作者淋漓酣暢的筆墨溶合在一起,令人耳目一新。最後,他的作品常常直指民族文化的深層,帶有一定的厚度。小說《獵頭恨》描述了一個艾拉兄弟因獵取到救命恩人的頭而精神崩潰並最終雙雙自殺的悲劇。作者的文化反思精神從始至終貫穿全文,取得了一種震撼性的藝術效果。有人說,俸春華的每一篇散文都具有鮮明的自傳色彩。其實,他的每一篇文字中都融注著他鮮明的個性。
布朗族有哪些特點
布朗族的喪葬習俗各地基本相同。人死後,請佛爺或巫師唸經驅鬼,三日內出殯。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並以家族或姓氏劃分開來。通行土葬,但凶死者,有的地方施行火葬。 布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常用歌舞來歡度隆重的節日。並用各種樂器伴奏,同時還有武術、雜耍來助興。 布朗族青年從小就要學唱各種曲調,彈奏各種樂器。布朗族的樂曲曲調分為甩、宰、索、綴四種。其特點是甩調激揚抒情;宰調歡快活潑;索調適合唱習俗歌曲,以小三絃伴奏;綴調頌揚民族英雄人物,以及蓬勃向上的新生活,用於盛大歌會中的對唱。領唱者常根據場面即興編增歌詞內容。 布朗族舞蹈有喜慶舞蹈和佛禮舞蹈。舞蹈稱呼各地不同,西雙版納稱“跳擺”,施甸、鎮康稱“打歌”,雲縣、景東、墨江稱“跳歌”。“跳歌”是又跳舞又唱歌之意。由於布朗族男子多喜好武術,因此,武術又常常和歌、舞融為一體。如長刀舞、甩棍舞、拳術舞等等,動作利索,剛勁健美。西雙版納布朗族的《象腳鼓舞》、《拍手舞》、《猴舞》、《採茶舞》等多源於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舞姿優美、歡快,生動逼真。 布朗族的舞蹈是全民性的,白髮老者、少年兒童只要聞聽竹笛響,便會翩翩起舞。而年輕人特別喜歡跳“圓圈舞”。先由能歌善舞的小夥子領舞,伴隨著鋩鑼、象腳鼓的節奏,姑娘們、小夥子們圍成一個圓圈,雙膝微微起伏。柔軟的雙手在肩兩側或前或後輕盈翻舞,邊舞邊向反時針方向移動腳步。同時,一群小夥子在圈內有節奏的作虎步跳躍。時而分散到姑娘面前與姑娘輕聲對歌,時而又聚攏,作虎跳狀。如此迴圈反覆,盡情抒發心中的喜悅。
布朗族民居有什麼地域特徵
每個民族的成立基本的條件就是有居住環境,在布朗族文化中,沒一個傳統文化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布朗族是一個跨境民族,所以它的許多傳統文化也都由多種文化相結合而來,對於布朗族的民居文化你瞭解多少呢,下面為您帶來更多內容,一起來學習一下吧。布朗族是一個跨境民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對其有不同的稱呼。中國布朗族全部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境內,其餘散居於臨滄地區、思茅地區和保山市境內。布朗族民居形式主要是幹欄式建築。一種是茅草屋,一種是木瓦房。
幹欄式建築
俗稱竹樓,有上下二層,樓上住人,樓下關牛馬豬雞,安置舂碓,還可以堆放乾柴及其他雜物,不砌圍牆,四周有柵欄,設進出口。竹樓屋頂為歇山式,分為四面,脊短坡陡,下有披屋面,呈項用草排或瓦片覆蓋。樓室門口一方安置木梯一架,一側設有陽臺。
中國的布朗族源自哪裡?
主要源於雲南省的保山地區,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布朗族郵票人口91,891人(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佈在雲南省、保山等地區。主要從事農業。有本民族語言,西雙版納、思茅等地的布朗族兼通傣語,多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保山市的布朗族有8500多人,主要分佈在施甸縣和昌寧縣。
我國的布朗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臨滄地區的雙江、永德、雲縣、耿馬及思茅地區瀾滄、墨江等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布朗族人口數為91882。使用布朗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崩龍語支,分佈朗與阿爾佤兩個方言。部分人會講傣語、佤語或漢語。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人會漢文、傣文。西雙版納、臨滄、思茅的布朗族。
布朗族服飾的介紹
布朗族婦女織的“青婆羅緞”為瀾滄江兩岸群眾所喜愛。而怒江兩岸的布朗先民用木棉紡織的“桐華布”則以潔白柔軟聞名。
布朗族人愛吃酸有什麼歷史嗎?
布朗族的飲食別具民族特色,是布朗族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要,特別喜歡吃酸性食品,還常醃製酸味食品,如酸筍、酸肉、酸魚等,製作方法同當地其他民族如傣族大體相同,但布朗族常在醃酸菜時最上面放一層米飯。西雙版納的布朗人還喜食生肉。
布朗人有嚼煙的嗜好。嚼煙的方法是將檳榔葉包上少許的草菸絲,再加入沙基、蘆子、檳榔果、紅石灰等一塊放進口中慢嚼,每次可嚼20多分鐘,吐出的煙渣呈紫紅色,布朗人嚼煙日久,連牙齒都被染成黑色。
布朗族喜歡飲酒,且大都自家釀製。其中以翡翠酒最為著名。這種酒在出酒時用一種叫"懸鉤子"的植物的葉子過濾後呈綠色,很像翡翠的顏色,因此而得名,布朗族人性格豪爽,朋友間有"有酒必飲,飲酒必醉"之習俗。
居住在西雙版納布朗山的布朗族婦女,尤其是懷孕婦女嗜食當地紅土,據說此紅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
布朗族人有食鼠和蟻卵的習慣。布朗族人喜歡食鼠,無論田鼠、家鼠、竹鼠均為所食佳餚。將捕獲的鼠燒光毛,去皮和內臟,洗乾淨後煮食。布朗山有一種黑蟻,每窩有一隻蟻王,能產卵數千,布朗人常挖食蟻卵。
布朗族人善於種茶製茶,也很喜歡飲茶。姑娘們採下春茶後,製成散茶,又叫“大葉子茶”。她們還能製作一種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竹筒子茶”。就是先把粗竹子砍成一個個竹節筒,將新採摘下來的茶葉炒熟,趁熱裝進竹筒塞緊,用蘆葉密封好,並用藤條紮緊,放在火塘邊烘烤,去掉它的水氣,等到竹節表皮烤焦的時候,就製成了竹筒茶,儲存數年也不會變味。這種茶喝起來香味極濃,布朗族人常用做送禮佳品。
布朗人喜吃酸茶,將茶葉按酸菜製法製成酸茶,放在口中嚼後嚥下,能幫助消化。
布朗族人品茶有烤茶和泡茶兩種。泡茶就是用開水沖泡,而烤茶則是在一個特製的小茶罐裡放些茶葉,放在火塘邊烘烤,等冒出香味時再倒入開水,水開之後倒進小茶盅,稱為“濃茶”。
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