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姓的起源?
江姓氏的起源
一、姓氏淵源:
1、源於嬴姓,為顓頊裔孫伯益之後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有一天,她外出撿到一隻玄鳥(燕子)蛋,吃下去以後就懷了孕,後來生下兒子大業。大業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
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時就賜他嬴姓,這樣,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傳至十幾代,經夏、商、至西周時,伯益的後裔受封於江地,建立起江國。春秋時江國被楚國所滅,子孫就以國名為氏而姓江。
2、源於姬姓,為翁氏所分,屬於長者賜姓為氏。
西周初年,周昭王餓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定海,一說今廣東翁源),後以邑名“翁”為氏。
據《元和姓纂》、《六桂堂業刊》所載,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定海,一說廣東翁源),後代以邑名“翁”為姓。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翁、江、方、龔、汪六姓。其中次子處恭,分姓江,他的子孫也姓江。兄弟六人同列進士,被譽為“六桂聯芳”。
3、源於蕭姓,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唐朝時期,蕭氏因敗於黃巢,怒而指江為姓。其後裔主要聚於江西婺源江村。
4、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清朝滿洲人有姓江者,世居得州、三臺等地。
清朝時期四川明正土司轄木坪,藏族,父堅贊大結,氏族姓為堅贊,後改姓江,為土坪地區土酋。
今臺灣土著、回、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二、得姓始祖:江元仲。
江元仲,名恩成,字元仲。舜帝時為伯益之三子,侍夏帝啟為大理(主掌刑名之官),受封於江邑,並建立了江國。江國後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江姓。故江氏後人尊江元仲為江姓的得姓始祖。
三、各支始祖:
江萬里:字子遠,號古心,原籍南康都昌寓居饒州,由太學領鄉薦登進士,官至臺鉉因權奸亂政力辭歸釘,襄樊失守知事不可為於居側鑿大池匾曰止水元兵入饒遂投之,從者殮葬虎形山有風火羅圍石獅石策為跡。後追諡文忠公為建祠。元配:彭氏,贈大德夫人,殉節止水葬與子遠公同墓。生子三:茂華;茂盛;茂榮。華公未詳。是為湖南湘陰江氏始祖。
江德新:明洪武辛酉以聰明直科進授江南淞江府經,歷升上海縣知字明卿號毅奄原籍江西南昌府,新建縣蛟樵舍五諫鄉四十二都一圖九甲生元順帝至元二年丙子歲十月初五辰時洪武二十八,年豪民徐士宗告不應事國初法令森嚴謫戌湖南,永定衙屯堡道溪餘市中三溥享壽八十五歲卒永樂十八年庚子歲十子月初九亥時葬長新堰大鳳彩卯酉向著有采 集 首卷有贊。元配:陳氏,生元順帝至元年乙亥十月初四亥四時殃葬祖居蛟溪三角山。生子四:江瑛,江珉,江瓊,江珪。庶:薛氏,生明洪武十四年辛酉二月初二卯時系南京淞江府上海縣十七保沈家莊雙橋地人隋戌永定衛,無出殃未詳葬大鳳形卯酉向。庶:刑氏,生殃俱遺葬大鳳形卯酉向無出。繼祖之子:江日新,號禮齊,生元至正二十年庚子五月初六未時葬莊前隴。元配:徐氏,生洪武二年己酉六月初六子時。生子二:江珎,江辰。是為湖南、安徽江氏始祖。
江南浦:字福三,號之演,公自本郡禾坪卜遷裡心開崇衍派寶,自公始傳載卷一。妣魏氏,諱元娘,夫婦生卒未詮合葬本堡陳家溝,獅子嵊頂上第一層王穴其山場系子榮公之業以葬祖父文盛文茂兩房照管後代重修碑誌。生五子:長子江貴顯,二子江貴安,三子江貴卿,四子江貴名,五子江貴英。是為湖南、安徽江氏始祖。
江惟清:行三,字益澄,□流公之長子,次漢遷上湖三惟懷遷□邱吉心先生曾孫也,因紅頭賊之亂都芝山下徙居雲路莊,娶林氏。子三:長曰克俊;次曰克傑;三曰克仲;又名泳潸□音轉也以下分派。是為福建永定溪南里江氏始祖。
江秉鐸:以徽之義士也,業儒而□□□有靖康之難乃棄文習武性好獵弓彈鷹犬之技,日習而日精,後從嶽王北伐......餘下全文>>
江姓的歷史發展
江姓起源有:1、源於嬴姓(金天氏),出自顓頊裔孫伯益之後的封地,屬於以國為氏。伯益幼子玄仲在夏初被啟封於江國,商末周初其後人再次被封。因地處楚、宋、齊三國之間,加之淮水氾濫,所以一直沒能強盛起來,公元前623年被楚國滅掉。江國滅亡後,貞公帶領部分族人遷居河南北部,濟水源頭之北岸,子孫以國為氏,形成後來的濟陽堂。而部分仍遺留於原江國遺址的子孫同樣以國為氏,建立郡望一般為淮陽堂;由此可見,濟陽堂與淮陽堂子孫均為原江國族人。 2、源於姬姓,為翁氏所分,屬於長者賜姓為氏。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後代以邑名“翁”為姓。宋初,福建泉州人翁乾度將軍,在戰場中與洪、江、方、龔、汪等五位將領義結金蘭,戰爭中其餘五名將領陣亡。翁乾度為緬懷結拜兄弟之英烈,不忍其無後,將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次子處恭,分姓江,他的子孫隨姓江。3、源於子姓,出自唐朝末期宰相蕭遘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唐末戰亂不止,唐朝宰相蕭遘次子蕭禎舉家從安徽徽州新安渡江而至先父的避居地歙縣黃墩。併為了紀念此次避難,改蕭氏為江氏,此後世代稱江氏。4、少數民族改姓而來:①蒙古族改江姓:蒙古族江吉氏,世居布林哈圖城(今吉林延吉),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iyanggi Hala。蒙古族江吉氏在明朝時期冠漢姓為江氏,滿族江吉氏則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江氏。 ②藏族改江姓:清朝時期,四川明正土司名叫轄木坪,為藏族,父堅贊,氏族姓為堅贊,後改姓江。③在日本侵佔臺灣期間,臺灣土著曾使用日本姓荒本。至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土著奉命廢除日本姓,一律使用漢姓江。 東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楚國滅江國,並將江人強遷至楚國江亭(今湖北)。戰國時,江姓一部分人向南方遷移,在廣西形成了一個重要聚集中心,一部分江人北逃入陳國(今河南準陽)。秦漢時期,江人主要活動於河南、山東、湖北地區,後來向西、北、南發展,河北、山西、安徽等地也有了江姓的足跡。兩晉南北朝時,北方政權頻繁更迭,江姓向東南的浙江等地遷移。唐宋之際,隨中原居民的多次南下移民,江姓進入了贛、浙、閩廣大地區。明清時期,江姓族人跟隨鄭成功入臺,後有人又向東南亞一帶移民。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將江姓列為中國第79大姓;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報》報道的新的百家姓順序中,江姓列居第52位。人口主要分佈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主要集中在廣西、浙江、安徽三地,以廣西最多,約佔江姓總人口的12.4%。 2014年6月,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與國家公安部身份證管理研究部門合作進行研究,新版百家姓排行榜隨之出爐,江姓排名為第74位。
江 姓氏的由來
江姓,漢族百家大姓之一,其源大多來自江國,系從古老的贏姓分出。唐代林寶《元和姓纂》記載:“贏姓顓頊元孫伯益之後,爵封於江,後為楚所滅,以國為氏。”元即玄,顓頊的玄孫即伯益,為贏姓始祖。伯益第三個兒子恩成,約於西周初期受封在“江”地,建立江國。據史料記載,江國在古代兗州與豫州之間,西臨道國(在今河南確山縣),東與息國毗連(在今河南息縣),北接蔡國(在今河南上蔡縣),南濱淮水。其地當在今河南正陽縣,面積相當於正陽縣南半部。
河南地處中原,商周時期,這一帶農耕發達。江國地臨淮水,其經濟以農業和漁獵為主。到了春秋時期,江國因為地域較小,加以淮水氾濫,往往淹沒江國的中心地帶,所以江國國力較弱,很難強盛起來。又因介於楚、宋之間,經常受大國操縱,只有依附大國才能生存。春秋中期,先依附南方的楚國,後又與北方齊、宋結盟伐楚,與楚成仇。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楚國息公子朱率師圍攻江國,北方大國晉國先僕伐楚救江,馳兵解圍。冬十二月,晉國將江國的危急局勢上告周王叔桓公,晉大傅陽處父伐楚以救江國,但在方城(今湖北江陵東)返回。次年楚國再次趁機出兵,滅掉江國,淪為楚邑。江國滅亡後,國人大部分遷居外地。為了逃離楚國的控制,他們前進的路線是從故國向東北遷移,先後到陳留、考城,有一支遷往齊國境內,後又散居於其他諸侯國。遷出者多以原國名“江”為姓。因其始祖伯益為贏姓,故不少江氏家譜記載江氏起源於贏姓。
江國自江濟始封於周成公十五年(前1101年),至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被楚國所吞併,歷經十七位君主,享國479年。
江姓以濟陽、淮陽為堂號。為什麼江姓會使用“濟陽”堂號?一種較為普遍的說法是,遷居到山東滋陽負暇裡的一支即江儷所率領的江姓,因有山東濟陽郡,故以濟陽為堂號。但是從一些資料來看,南朝時大多江姓名人的郡望作濟陽或考城或濟陽考城連稱來看,上述的說法並不見得可靠。郡望興起於漢魏以後,西晉惠帝時分陳留郡一部分置濟陽郡,郡治在今河南蘭考縣東。晉南渡後廢濟陽郡。據《元和姓纂》記載,東漢時有江德,“其先居陳留圉縣,漢分陳留為濟陽,因居考城,為著姓”。說明是由陳留郡的一部分置濟陽郡。濟陽的郡治即在考城。考城乃春秋時的載國,西漢置甾縣,東漢時改考城,屬陳留郡。南朝時還有的江姓名人載其籍貫為陳留(今屬河南開封),當時考城屬陳留郡,故以陳留為郡望。總之,濟陽只能是在今蘭考而不是在山東境內。
至於“淮陽”堂號的來歷,有的說是因為祖宗發祥之地在淮水之陽,這有一定道理。並且,在唐代武則天載初元年(689年)真陽縣曾改為淮陽縣,淮陽堂號或本於此。我以為淮陽堂號晚於濟陽,那是留居在當地的江姓後人為與濟陽區別而標示出來的。後世形成了二大堂號,即淮陽派與濟陽派。唐代從河南固始、正陽遷出而有較清楚世系的家譜記載一般以淮陽為堂號。現在江姓宗譜上溯其祖源的以濟陽為多。
江氏歷代遷徙,大致經歷了自北向南的流動過程。大的遷徙有:江國被南方的楚國所滅,大量人口向東北遷移,至考城(今河南蘭考)一帶,然後又遷山東、安徽等地。其後散居於浙江務州(今金華市)、山西蒲阪、河南洛陽、湖北江陵、河北中山、山西平城、山東曲阜各地(此據都昌《江氏大成宗族》中江仕明《非族辨》一文)。西晉滅亡,大量士人南渡,江姓族人自中原、山東等地南遷江蘇、浙江等地。唐代中期,因受藩鎮割據以及唐末戰亂的影響,在中原的江姓再次南移長江流域,遠至福建。
北宋時陸續有江姓移居浙江西部、江西東部,南下福建。宋末江萬里誓不降元,以名宦而投水死,其後裔遷往福建,散居閩侯、廈門、惠安一帶。其後分支有不少遷居廣東東部、北部、西部,形成......餘下全文>>
請問江氏的起源在那?和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幾位?
1,江氏的起源說同上,2,江氏在百家姓中排行第141位。
江姓起源於哪位祖先?
江姓起源有三:
1、出自嬴姓,傳說是大禹的賢臣伯益的後代。
據唐人林寶所著《元和姓纂》記載:“嬴姓,顓頊元孫伯益之後,爵封於江,後為楚所滅,以國為氏。”顓頊,為古帝名,是五帝之一,相傳是黃帝之孫;元孫即玄孫,顓頊的玄孫伯益,是舜時東夷部落的首領,因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讓位給他,他避居箕山之北(箕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東南)。伯益的後代大約於商朝或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國。據考證,古江國的國都位於今河南正陽縣附近。春秋時,江國介於楚、宋、齊三國勢力之間,經常受這些大國操縱,加之淮償氾濫,往往淹沒江國的中心地帶,所以江國一直沒能強盛起來,最後被楚國滅掉。江國滅亡後,其子孫流落各地,並“以國為氏”,將江姓世代承襲了下來。可見江氏是伯益的後代,因其始祖伯益為嬴姓,故江氏源於嬴姓。
帝舜時,東夷部落首領伯益因助禹治水有功,故受帝舜賜姓嬴。(虞舜時,伯益負責馴養鳥獸,至大禹時又輔佐治水,因功而得以受賜嬴姓。此後,嬴姓部落又分為14個小部落)伯益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賜封,其後裔有封於黃國。相傳他善於畜牧和狩獵,在古代,尤其是周朝、到秦朝的近一千年,嬴姓都是一個貴族姓氏。比如,秦始皇就姓嬴。也有很多周朝諸侯國的國君姓氏是嬴。比如,秦國、趙國、郯國、葛國、黃國、江國、樑國、徐國、蕭國的國君姓氏都是嬴。傳說中,伯益的後裔有十四個分支,即:“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
啟自黃帝傳自高陽氏,由高陽氏三傳而生伯益,當堯之時,舉益為虞典官。伯益曾輔佐大禹治水有功,禹之子啟建廟祭祀。益生三子,長子大廉封地於秦,次子若木封地于徐,幼子玄仲封地於江,遂以國為姓。江氏之先祖,起始於此!周武王時,仍舊封益地,所以春秋時稱江人,魯文公四年楚國廢江國為濟陽郡,江氏始稱濟陽族系。其後有宋代御史江景房為浙江衢州開化一代始祖。至鹹淳元年時,任宰相兼樞密使江萬里時,因元入侵,江萬里為國盡忠,萬里之胞弟萬傾、萬九與母奔鄱陽,遭遇亂劫殺,兄母不下落不明,萬九逃居湖北今黃崗縣中和鄉羅曲村八里灣,為我係湖北入蜀的由來。其時有江萬載,臨危授錦衣衛攝行中軍事,扶昺帝入福建,遇元兵溺海而死。其子江文蔚,隱居福建建寧府江寧化石壁村。江萬九之四子江文友,於元朝定鼎時,攜家屬入蜀,定居於今重慶江津縣九龍鋪。為入蜀之一代始祖。
2、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餓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省定海縣東,一說在今廣東省翁源縣東),後以邑名"翁"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個兒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6姓。其中次子處恭,分姓江,其子孫也姓江。
3、江姓還有一支是姓蕭的改姓的,唐代蕭氏因敗於黃巢,怒而指江為姓,後裔主要聚於江西婺源江灣。
【江姓變遷】
因為江氏發源於河南正陽,所以早期主要是在河南發展繁衍。亡國後的江氏子孫,先從正陽向北逃到淮陽(今屬河南),後又遷至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並在此發展成為名門望族,故江氏以“濟陽”、“淮陽”為郡號。據記載,江國滅亡後,還有一部分江國子孫逃到齊(今山東臨淄一帶)。此後,江姓在河南、山東立足後,又向四處繁衍發展,遷播到全國各地。唐初,江姓人遷到福建落籍;宋代,江氏大規模南遷到浙江、江西、福建、廣東等地。明清時期,有的江氏族人跟隨鄭成功入臺灣,在臺灣定居,後來又有人移居海外。
參考於百度
姓氏江是從哪裡來的?什麼時候開始用的
江姓起源有三: 1、出自嬴姓,傳說是大禹的賢臣伯益的後代。 據唐人林寶所著《元和姓纂》記載:“嬴姓,顓頊元孫伯益之後,爵封於江,後為楚所滅,以國為氏。”顓頊,為古帝名,是五帝之一,相傳是黃帝之孫;元孫即玄孫,顓頊的玄孫伯益,是舜時東夷部落的首領,因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讓位給他,他避居箕山之北(箕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東南)。伯益的後代大約於商朝或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國。據考證,古江國的國都位於今河南正陽縣附近。春秋時,江國介於楚、宋、齊三國勢力之間,經常受這些大國操縱,加之淮水氾濫,往往淹沒江國的中心地帶,所以江國一直沒能強盛起來,最後被楚國滅掉。江國滅亡後,其子孫流落各地,並“以國為氏”,將江姓世代承襲了下來。可見江氏是伯益的後代,因其始祖伯益為嬴姓,故江氏源於嬴姓。 2、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餓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省定海縣東,一說在今廣東省翁源縣東),後以邑名"翁"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個兒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6姓。其中次子處恭,分姓江,其子孫也姓江。 3、江姓還有一支是姓蕭的改姓的,唐代蕭氏因敗於黃巢,怒而指江為姓,後裔主要聚於江西婺源江灣。 【江姓變遷】 因為江氏發源於河南正陽,所以早期主要是在河南發展繁衍。亡國後的江氏子孫,先從正陽向北逃到淮陽(今屬河南),後又遷至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並在此發展成為名門望族,故江氏以“濟陽”、“淮陽”為郡號。據記載,江國滅亡後,還有一部分江國子孫逃到齊(今山東臨淄一帶)。此後,江姓在河南、山東立足後,又向四處繁衍發展,遷播到全國各地。唐初,江姓人遷到福建落籍;宋代,江氏大規模南遷到浙江、江西、福建、廣東等地。明清時期,有的江氏族人跟隨鄭成功入臺灣,在臺灣定居,後來又有人移居海外。
姓江的歷史
江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姬姓、子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江元仲為得姓始祖。
江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76位。當代,江姓總人口約為362萬,排在74位。人口主要分佈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主要集中在廣西、浙江、安徽三地,以廣西最多,約佔江姓總人口的12.4%。
江姓起源有三:
1、出自嬴姓,傳說是大禹的賢臣伯益的後代。據唐人林寶所著《元和姓纂》記載:“嬴姓,顓頊元孫伯益之後,爵封於江,後為楚所滅,以國為氏。”顓頊,為古帝名,是五帝之一,相傳是黃帝之孫;元孫即玄孫,顓頊的玄孫伯益,是舜時東夷部落的首領,因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讓位給他,他避居箕山之北(箕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東南)。伯益的後代大約於商朝或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國。據考證,古江國的國都位於今河南正陽縣附近。春秋時,江國介於楚、宋、齊三國勢力之間,經常受這些大國操縱,加之淮水氾濫,往往淹沒江國的中心地帶,所以江國一直沒能強盛起來,最後被楚國滅掉。江國滅亡後,其子孫流落各地,並“以國為氏”,將江姓世代承襲了下來。可見江氏是伯益的後代,因其始祖伯益為嬴姓,故江氏源於嬴姓。 2、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餓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省定海縣東,一說在今廣東省翁源縣東),後以邑名"翁"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個兒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6姓。其中次子處恭,分姓江,其子孫也姓江。
3、江姓還有一支是姓蕭的改姓的,唐代蕭氏因敗於黃巢,怒而指江為姓,後裔主要聚於江西婺源江灣。
變遷
因為江氏發源於河南正陽,所以早期主要是在河南發展繁衍。亡國後的江氏子孫,先從正陽向北逃到淮陽(今屬河南),後又遷至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並在此發展成為名門望族,故江氏以“濟陽”、“淮陽”為郡號。據記載,江國滅亡後,還有一部分江國子孫逃到齊(今山東臨淄一帶)。此後,江姓在河南、山東立足後,又向四處繁衍發展,遷播到全國各地。唐初,江姓人遷到福建落籍;宋代,江氏大規模南遷到浙江、江西、福建、廣東等地。明清時期,有的江氏族人跟隨鄭成功入臺灣,在臺灣定居,後來又有人移居海外。在中國歷史上,江姓名人輩出,如漢代以傳授《詩經》、《穀梁春秋》聞名的大江公;因精於<詩經>被譽為“魯詩”之宗的江翁;西晉人江蕤,任譙郡太守,其子湛,官侍中、吏部尚書;南朝時人江淹,歷仕南朝宋、齊、樑三代,樑時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封醴陵侯,以文章見稱於世,世稱江郎,晚年詩文無佳句,時人謂之才盡,遂有“江郎才盡”之典故;南朝梁時考城人江革,任御史中丞,敢於彈劾權貴,以廉潔見稱;南朝陳時的文學家江總,歷仕南朝梁、陳、隋三朝,陳時官至尚書令;宋朝人江參,擅長山水畫,存世作品有<千里江山圖>等;清朝人江永,精研音韻,兼通曆算地理,考釋古代名物制度多有創見;清朝江蘇元和人江聲,精於訓詁,著有《尚書集註音疏》;其孫江沅,著有《說文釋例》、《說文解字音韻表》;清朝江蘇人江藩,博綜群經,精於訓詁,旁及諸子佛老,著述頗豐;清朝還有詩人江湜、音韻學家江有誥、將領江忠源等。當代,前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更是江姓中傑出的代表。
江張巫三姓的故事由來 200分
一、江姓起源有:
1、源於嬴姓(金天氏),出自顓頊裔孫伯益之後的封地,屬於以國為氏。伯益幼子玄仲在夏初被啟封於江國,商末周初其後人再次被封。因地處楚、宋、齊三國之間,加之淮水氾濫,所以一直沒能強盛起來,公元前623年被楚國滅掉。江國滅亡後,貞公帶領部分族人遷居河南北部,濟水源頭之北岸,子孫以國為氏,形成後來的濟陽堂。而部分仍遺留於原江國遺址的子孫同樣以國為氏,建立郡望一般為淮陽堂;由此可見,濟陽堂與淮陽堂子孫均為原江國族人。
2、源於姬姓,為翁氏所分,屬於長者賜姓為氏。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後代以邑名“翁”為姓。宋初,福建泉州人翁乾度將軍,在戰場中與洪、江、方、龔、汪等五位將領義結金蘭,戰爭中其餘五名將領陣亡。翁乾度為緬懷結拜兄弟之英烈,不忍其無後,將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次子處恭,分姓江,他的子孫隨姓江。
3、源於子姓,出自唐朝末期宰相蕭遘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唐末戰亂不止,唐朝宰相蕭遘次子蕭禎舉家從安徽徽州新安渡江而至先父的避居地歙縣黃墩。併為了紀念此次避難,改蕭氏為江氏,此後世代稱江氏。
4、少數民族改姓而來:
①蒙古族改江姓:蒙古族江吉氏,世居布林哈圖城(今吉林延吉),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iyanggi Hala。蒙古族江吉氏在明朝時期冠漢姓為江氏,滿族江吉氏則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江氏。
②藏族改江姓:清朝時期,四川明正土司名叫轄木坪,為藏族,父堅贊,氏族姓為堅贊,後改姓江。
③在日本侵佔臺灣期間,臺灣土著曾使用日本姓荒本。至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土著奉命廢除日本姓,一律使用漢姓江。
得姓始祖
江元仲,名恩成,字元仲,為伯益之三子,侍夏帝啟為大理(主掌刑名之官),受封於江邑,並建立了江國。江國後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江姓。他們尊江元仲為江姓的得姓始祖。
二、張(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於姬姓:
①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這一支張姓以青陽(即清陽,在今河北清河縣東面)為發源地,是為清河張氏。民間有“天下張姓出清河”的說法。
②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屬於以字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後代以其字命氏,也稱張氏。
2、源於改姓而來:
①出自聶姓。三國魏將張遼原姓聶,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其子嗣便以張為姓。
②出自賜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
③源於古奚族。張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守將張鎖高收為義子,遂從義父姓張。後張忠志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
④由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古代的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少數民族,有改姓為張姓的。今阿昌族、納西族、僳僳族、瑤族、壯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錦氏、扎庫塔氏、愛義氏等十幾個滿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張。
得姓始祖
張揮,號天祿,青陽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發明者。因弓箭的誕生對社會影響大,所以黃帝封揮為弓正,職掌弓矢製造。後又取弓長之意,賜姓張於濮陽,封地清河。後逝葬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因此,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三、巫姓源流純正,源出有一:
在夏朝和商朝時,巫又被分別稱為巫祝和巫臣。商代時就有巫臣巫咸和他的兒子巫賢,是當時的占星家。巫人的後代中有以官職為姓氏的,稱為巫氏,是今天巫姓的主要來源。據《風俗通》記載說:“凡氏於事,巫、卜、匠、陶是”。巫姓來自於其所從事的職業,“巫師、......餘下全文>>
江姓的起源是贏嗎?
1、出自嬴姓,為顓頊裔孫伯益之後。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撿到一隻燕子蛋,吃下去以後就懷孕了,生下兒子大業。大業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時就賜他嬴姓,這樣,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傳至十幾代,經夏、商,至西周時,伯益的後裔受封於江,春秋時被楚國所滅,子孫就以國名為氏而姓江,江姓的得姓始祖濟(公元前一一0一年)當時被武王賜[南郡地],為江氏愛國之始,而有江姓,這地方是江姓的根,即湖北江陵縣有江姓,這地方是江姓的根,即湖北江陵縣。
2、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餓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省定海縣東,一說在今廣東省翁源縣東),後以邑名"翁"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個兒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6姓。其中次子處恭,分姓江,其子孫也姓江。
3. 江姓還有一支是姓蕭的改姓的.唐代蕭氏因敗於黃巢,怒而指江為姓.後裔主要聚於江西婺源江村
啟自黃帝傳自高陽氏,由高陽氏三傳而生伯益,當堯之時,舉益為虞典官。伯益曾輔佐大禹治水有功,禹之子啟建廟祭祀。益生三子,長子大廉封地於秦,次子若木封地于徐,幼子玄仲封地於江,遂以國為姓。江氏之先祖,起始於此!周武王時,仍舊封益地,所以春秋時稱江人,魯文公四年楚國廢江國為濟陽郡,江氏始稱濟陽族系。其後有宋代御史江景房為浙江衢州開化一代始祖。至鹹淳元年時,任宰相兼樞密使江萬里時,因元入侵,江萬里為國盡忠,萬里之胞弟萬傾、萬九與母奔鄱陽,遭遇亂劫殺,兄母不下落不明,萬九逃居湖北今黃崗縣中和鄉羅曲村八里灣,為我係湖北入蜀的由來。其時有江萬載,臨危授錦衣衛攝行中軍事,扶昺帝入福建,遇元兵溺海而死。其子江文蔚,隱居福建建寧府江寧化石壁村。江萬九之四子江文友,於元朝定鼎時,攜家屬入蜀,定居於今重慶江津縣九龍鋪。為入蜀之一代始祖。
二江氏發源於濟陽,於晉永嘉三年,過江居潤州丹陽郡,成為東南旺族。宋初江景房時居衢州。南宋時,江萬里、江萬九、江萬傾籍江西饒州。江萬里殉國後,萬載子江文蔚居福建;江萬九居湖北黃崗,其四子江文友攜子孫入蜀重慶江津。重慶巴縣一支也系江萬九之後(後系其子孫抱譜持家對證始知)。其後經歷明末清初等無數戰亂,後代也有移居雲南宜良、貴州桐梓、遵義、四川合江等地。與其餘無可考
濟陽郡:西漢治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蘭考縣東北。晉惠帝時,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相當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東晉後此郡廢。此下距今河南省境德正陽縣不遠。此支江姓,其開基始祖為東漢江德。
淮陽郡: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陽國,為同姓九國之一,都於陳(今河南淮陽),惠帝后時為郡,時為國。成帝時相當今河南淮陽、鹿邑、太康、柘城、扶溝等縣地。東漢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為陳國。隋及唐又曾改陳州為淮陽郡
六 桂:即為"六姓"聯芳德譽稱,分佈在古時德泉州。泉州,隋開皇九年改豐州始置郡,治所在閩縣(今福州市),相當今福建全省。後改為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