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5日

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的起源是什麼?

哈薩克族的歷史

哈薩克族人民公元前就活躍於我國西北部的阿爾泰山、天山及伊犁河谷、伊賽克湖一帶,是“絲綢之路”古老的開發者和經營者之一。與中國古代曾經統治過今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四周地帶的古代民族烏孫(西漢時期,公元前2世紀~2世紀)、突厥(6世紀中葉)、葛邏祿、回鶻(10世紀~12世紀)、哈刺契丹(12世紀)、克烈、乃蠻、欽察(12世紀末~13世紀)等有淵源關係。其族源主要由古代的烏孫、康居、奄察人和原在中亞草原的塞種、大月氏,及以後進入這個地區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鐵勒、契丹、蒙古(其主要族源有塞種、月氏、烏孫、匈奴、康居、奄蔡、克烈、克普恰克等塞種人為哈薩克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哈薩克美女

贊助廣告

公元前60年,漢在西域設定“都護府”,主要是由於與哈薩克族源有關的烏孫結盟,共同擊敗了匈奴貴族,才使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直至帕米爾高原的廣大土地併入中國版圖。據漢文史蹟記載,塞種人叫“允戎”,世居敦煌,後被月氏排擠而西遷,遊牧於天山南北,包括阿爾泰山到巴爾喀什湖以東和以南的廣大地區;烏孫歷來被認為是組成哈薩克族的主體部落,它於公元前就遊牧於我國河西走廊一帶,後佔有了伊犁河流域原塞種人的土地,和當地的塞種、大月氏融合,形成了烏孫國;在哈薩克民族成分中有不少匈奴人的後裔,今哈薩克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區都曾在匈奴的控制之下;康居是兩千多年前的古國,生活在巴爾喀什湖以西至鹹海之間以及錫爾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康居部落的稱謂作為哈薩克族大玉茲所屬的一個部落而保留到今天;奄蔡,又叫“阿蘭”,是一個以遊牧、兼營農業的部族,是構成哈薩克族小玉茲的主體部落;克烈是一個人口眾多、勢力強大的古老的突厥部落,後由於成吉思汗奪取了其大部分領地,迫使其一部分西遷至阿爾泰山以西的哈薩克草原上。在現代哈薩克族中間仍有一些部落保留著上述古代的名稱。國外學者多認為“哈薩克”名稱最早出現於15世紀初期。據民間有關白鵝的傳說,認為哈薩克為“白鵝’’之意。也有人認為,哈薩克是中國古代“曷薩”、“阿薩”或“可薩”的異名。還有人把哈薩克解釋為“戰士”、“自由的人”、“避難者”、“脫離者”。 13世紀上半葉,成吉思汗把從亞洲到歐洲凡是蒙古人馬蹄所到之處,分給了自己的四個兒子。長子朮赤分得欽察草原,建立金帳汗國。不久,由於領戶分封,造成了新的割據局面。斡魯朵分得了今哈薩克東部地區,建立“白帳汗國”,並於14世紀一度強大,統一了整個金帳汗國。   15世紀20年代,在金帳汗國東部出現了烏孜別克汗國,以錫爾河下游為中心,北至託波爾河,東北至額爾齊斯河,土地遼闊,人口眾多,汗王阿布林海里對外大肆推行侵略擴張政策,對內凶狠殘暴,進行野蠻統治,從而激起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該汗國白帳汗國最後一個可汗巴拉克汗的兒子克烈和加尼別克(吉來和扎尼別克)蘇丹(蘇爾坦)對阿布林海里汗王的不滿越來越強烈,甚至達到公開對抗的程度。1456年(明景泰七年),克烈和加尼別克帶著自己的部落向東逃入亦力把裡統屬地區,亦力把裡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區讓給他們遊牧,以增強自己的實力。這一部分脫離烏孜別克汗國的人被稱為哈薩克人,意為“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人建立了哈薩克汗國,過上了和平安寧的 哈薩克族

贊助廣告

生活,從而吸引了周鄰大量遊牧部落紛紛前來加入。隨著汗國的壯大,到15世紀末,一個有共同名

[1]稱、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和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哈薩克民族最終形成。1589年,哈薩克人及其分佈地區已區分為三個玉茲(血緣的部落聯盟):大、中、小玉茲,即清文獻中的右、左、西三部。其中的中玉茲(哈薩克......餘下全文>>

哈薩克族怎麼形成的?

baike.baidu.com/view/4392.html?wtp=tt

你想要的都有~~呵呵o(∩_∩)o...

國外學者多認為“哈薩克”名稱最早出現於15世紀初期。15世紀20年代,在金帳汗國東部出現了烏孜別克汗國,以錫爾河下游為中心,北至託波爾河,東北至額爾齊斯河。1456 年,汗國有兩個蘇爾坦(吉來和扎尼別克),由於內訌向東逃入亦力把裡統屬地區,亦力把裡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區讓給他們遊牧,以增強自己的實力。這一部分脫離烏孜別克汗國的人被稱為哈薩克人,意為“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人建立了哈薩克汗國。隨著汗國的壯大,周鄰民族的加入,到15世紀末,哈薩克民族最後形成。1589年,哈薩克人及其分佈地區已區分為三個玉茲(血緣的部落聯盟):大、中、小玉茲,即清文獻中的右、左、西三部。其中的中玉茲(哈薩克中部地區)和大玉茲(七河流域)臣服於準噶爾部。而小玉茲(西哈薩克)則於1731年被沙俄吞併。但是準噶爾汗封建貴族燒殺搶掠使哈薩克人民遭到災難。18世紀中葉,清朝統一了準噶爾部,解除了哈薩克來自準喝爾的威脅。哈薩克三玉茲先後表示歸順清朝,特別是中玉茲和大玉茲,與清朝的關係更為密切。

18世紀中葉起,沙俄侵略中國,並侵入哈薩克草原和原屬清伊犁將軍管轄的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1864~1883年,沙俄以訛詐和軍事威脅手段,迫使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按照條約中“人隨地歸”的規定,侵佔了原屬中國的哈薩克族及其居住地區。1864年,遊牧在齋桑湖一帶的哈薩克族12個克烈部,因不堪沙俄的統治和壓迫,離開原牧地,移居到阿爾泰山地區。1883年,哈薩克黑宰部落3千多戶遷入伊犁和博爾塔拉地區。劃界後,又有了不少哈薩克族遷入了中國境內。至 19世紀中葉,哈薩克族佔了伊犁地區居民的大多數。他們有豐富的畜牧業生產經驗,對祖國邊疆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光緒十年(1884)新疆建省後,伊犁、塔城及蒙古、哈薩克部落隸屬於伊犁將軍;北部的阿勒泰初屬於科布多參贊大臣,後劃為勒泰區(1919)。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結束了清朝對哈薩克人民的專制統治。

哈薩克族名子的來歷

以前叫薩科【Sak】具體我也不知道

哈薩克族來歷民族經歷了哪些歷史變遷

15世紀形成的民族。操突厥語,體形則屬於蒙古人種。20世紀晚期在哈薩克約有660萬人,在中國(主要在新疆)約有110萬人,在烏茲別克約有80萬人,在俄羅斯約有60萬人,在蒙古約有11.3萬人。哈薩克人是中亞操突厥語的,僅次於烏茲別克人的第二大民族。

哈薩克人是傳統的遊牧民族,終年住在可移動的圓頂帳篷裡(即蒙古包),其構造是可拆卸的木架,上面覆蓋毛毯。哈薩克人按季節移居為其牲畜(包括馬、綿羊、山羊、牛、和少數駱駝)尋找牧場。日常食品主要是乳製品輔以羊肉。發酵後的馬奶(koumiss,馬奶酒)和馬肉極為珍貴,但通常只有富人才享用得起。毛毯緊貼在蓬架上,使帳篷內外舒

蒙古族的由來和哈薩克族有關係嗎

準確答案,沒關係,哈薩克人是突厥人的後代,如果說有關係,那就是哈薩克人有部分是突厥人和蒙古人,還有其他民族的混血,幾乎亞洲稜民族中都有一些蒙古人的血統,有的多些,有的少些,但是這不是根源關係!

求哈薩克族的特徵,起源,發展歷史,宗教信仰等等...難道哈薩克族是信奉伊斯蘭回教的民族?

國內的哈薩克都是穆斯林,衣食住行都體現出伊斯蘭文化的特點,很多地方都很講究的

他們是阿爾泰突厥體系的民族,國內人口不多,大概有150萬人

哈薩克族吃奶疙瘩的由來

奶疙瘩是哈薩克、柯爾克孜、蒙古等少數民族喜歡吃的一種食品。被稱作"庫入特"(乾兒的意思),是奶子的結晶體。

奶疙瘩有兩種,一種是甜奶疙瘩,一種是酸奶疙瘩,可帶油可不帶油。都充滿了奶香味,新鮮的奶疙瘩吃起來既鬆軟又油香,且營養豐富。在牧區男女老少都喜歡吃奶疙瘩,除了自己食用外,還用來作食品招待客人。第一次到牧區的客人,牧民還常把奶疙瘩作為饋贈的禮品送給客人。到了冬季,酸奶疙瘩還是麵條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

做法大都是靠手工,用新疆放牧天山牧場奶牛的新鮮牛奶經特製加工而成。它是哈薩克民族手工製作的一種奶製品,具有奶味濃郁的特點.富含多種營養成份,具有健胃、消食、安神等特點,長期食用可補充身體所需鈣、鎂、鋅等元素,可增強身體免疫力,預防疾病。

哈薩克族牧民做奶疙瘩時,先將牛或羊奶發酵,把發酵後的酸奶倒入鍋裡熬,然後裝入布袋裡吊起來,使其水份滴盡,用手捏成小塊,放到鋪有芨芨草編制的席子上涼幹即成。晒乾的奶疙瘩可以存放很長時間,日常可以和一起奶茶食用,外出放牧或遠行又可以充當乾糧。

奶疙瘩就是乳酪,在新疆一般把軟的乳酪叫乳餅,乾透的叫奶疙瘩,在內蒙古又被叫做奶豆腐。

哈薩克族是蒙古族的後裔嗎?

哈薩克是突厥語系.

每個民族的來歷

族稱,也就是民族的稱謂、稱呼,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一樣,中國的每一個民族也 有自己的稱謂。如果把中國56個民族的族稱羅列在一起,你就會覺得這些族稱藏著許 許多多的奧祕。每個民族的族稱幾乎都有不尋常的來歷,都有特定的含義。

各民族的族稱,有自稱和他稱兩大類情況。名稱是自己給自己取的叫自稱,如蒙古族、 土家族;名稱是由別的民族給起的叫他稱,比如漢族就是少數民族給起的名稱,因為漢朝很強盛,少數民族就把建立這個王朝的人稱為“漢族”,慢慢地漢族自己也接受了,便有了“ 漢族”這個固定的稱呼。

各個民族的名稱大都有自己的來歷,許多都有特定的含義。這大致有以下幾類情況:

(1)居住地名稱的轉化

一個民族必須生存在一定的區域裡,結為群體,共同取得生活資料,才能延綿種族併發 展進步。民族遷徙的事常有,但更多的情況是一個民族一旦選定了具體的生存空間,便要長期地生息下去,於是民族之名便和地區之名發生了聯絡。

保安族原居住在青海種田放牧,明朝的時候,政府在這些保安人聚居區設定“保安站” ,並修築“保安城”,天長日久,“保安”便由地名逐漸演化為族名。

“門巴”的意思是居住在門隅這個地方的人。“門隅”是藏語,意思是雅魯藏布江下游 的平原區。

“珞巴”在藏語中的意思是“南方人”,因為他們居住在西藏南部地區。

毛南族主要分佈在廣西環江縣下南、水源一帶,這些地區歷史上稱作“茅難”、“冒難 ”或“毛難”,民族因此得名為“毛難族”。毛難族80年代改稱為毛南族。

怒族名稱的來源則是因為居住在雲南怒江流域。

獨龍族是因居住在獨龍河畔而得名。

赫哲族的族稱來源於赫哲人的自稱“赫真”,意思是居住在“下游”或“東方”的人們 。因為他們世世代代居住在東北的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沿岸,以捕魚為生。

東鄉族主要因居住在河洲(今甘肅臨夏)的東鄉這個地方而得名。

(2)經濟生活的折射

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不僅要有具體的地域,而且要進行經濟活動。人和自然的相互作 用會形成一個民族的經濟生活的特點,特定的經濟結構和生產方式不僅會成為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還會成為這個民族的外在特徵,轉化為這個民族的稱謂。

“鄂倫春”是鄂倫春族的自稱,有“使用馴鹿的人”和“居於山嶺的人”兩種含義。因 為馴化野鹿是鄂倫春族經濟生活的一個特點,也是他們的一大特長。

鄂溫克的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這正是他們生活環境的特點,茂密森林是他 們的家鄉。

“柯爾克孜”是自稱,有“山裡的遊牧人”的意思。

佤族是自稱,有“山上人”的意思,他們的居住地是有名的阿佤山。

拉祜族把虎叫做“拉”,在火上把肉烤出香味叫“祜”。拉祜的意思合起來就是用火燒 烤虎肉。可見這個民族過去是勇敢的敢於獵虎的民族。

古代畲族人民搭棚在山上居住,刀耕火種,因而被稱為“畲”族。畲字包含“人示田” 的結構,本身有刀耕火種的意思,表示的是人和自然的關係,是人在墾荒種田。

(3)歷史生活的記錄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那些非同尋常的歷史有時融進了民族稱謂之中。

“哈薩克”的稱謂記錄著歷史的艱辛。哈薩克族在歷史上曾遭受別的部落的欺壓,為擺 脫奴役,他們向東遷移,回到故鄉,故而得名“哈薩克”,有“避難者”、“脫離者”或“ 自由的人”、“戰士”的含義。

居住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景洪縣基諾鄉的基諾族,自稱為“基諾”,意思是 “舅舅的後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從這個族稱中隱隱約約可以看到母氏社會特點:母親處於支配地位,舅舅為大。

土家族歷史悠久,很早就定居在今湘鄂西地區。自稱“畢茲卡”,即本地人的意......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哈薩克族的由來?
哈薩克族的民風民俗?
哈薩克族的傳統節日?
哈薩克族的風俗?
哈薩克族的風俗圖片?
哈薩克族的節日?
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
哈薩克族的傳統?
哈薩克族傳統服飾?
哈薩克族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