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阿昌族?
阿昌族簡介
阿昌族是中國雲南省特有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德巨集州的隴川縣戶撒和梁河縣九保、囊宋三個阿昌族鄉。潞西縣江東鄉高埂田和盈江、瑞麗有少量分佈。此外,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的漕澗、舊州等地,保山地區騰衝縣和龍俯縣也有部分居住。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阿昌族人口數為33936人,主要居住在雲南省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和梁河縣,潞西、盈江、騰衝、雲龍等縣也有少量分佈。阿昌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分為梁河、隴川、潞西3個方言。由於長期和漢族、傣族雜居,大多數阿昌族人兼通漢語和傣語,習用漢文和傣文。有豐富的口頭文學。歷史上與景頗族、漢族、傣族、白族等關係密切。
阿昌族婦女阿昌族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古代漢文史籍中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不同時期對阿昌族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稱為阿昌族。 他們聚居在高黎貢山餘脈的丘陵山地、峽谷平壩。這裡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阿昌族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阿昌族自古即以擅種水稻而聞名。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以善於打製長刀而聞名於世。
關於阿昌族的資料?
族名:
阿昌族
achang zu
Ach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別名:“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
民族概況
中國56個少數民族之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阿昌族人口數為33936人,主要居住在雲南省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和梁河縣,潞西、盈江、騰衝、雲龍等縣也有少量分佈。阿昌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分為梁河、隴川、潞西3個方言。由於長期和漢族、傣族雜居,大多數阿昌族人兼通漢語和傣語,習用漢文和傣文。有豐富的口頭文學。歷史上與景頗族、漢族、傣族、白族等關係密切。
阿昌族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古代漢文史籍中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不同時期對阿昌族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稱為阿昌族。 他們聚居在高黎貢山餘脈的丘陵山地、峽谷平壩。這裡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阿昌族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阿昌族自古即以擅種水稻而聞名。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以善於打製長刀而聞名於世。
歷史記載
據清王鳳文《雲龍記往》載,雲龍“俄昌”人,自其首領早慨始傳至元末,已有35代。早慨制定“鐵印券”,規定酋長以長子繼承,開始了世襲制。早慨以後十餘世,“俄昌”人日益強盛,與金齒、僰國皆通商。約10世紀,受大理王段氏封誥。當時外來商人教會阿昌人民種田,農業逐步發展。元、明設雲龍州,大量白族、漢族人民相繼遷入,這裡的“俄昌”人,部分西遷至騰衝一帶,部分融合於白族、漢族中。
今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騰衝一帶,元以前即有“莪昌”人居住(《元史地理志·金齒宣撫司》),明正德《雲南志》認為即唐代的“尋傳”人。那時“尋傳”人屬南詔的鎮西節度管轄,還過著“俗無絲纊”、“散漫山中無君長”的原始生活。“尋傳”人在發展過程中至元明時期已逐漸分化為阿昌族和景頗族中的一部分。
明洪武十六年(1383)左納率部歸順明朝。洪武年間,明太祖敕賜漢人段保為雲龍州掌印土知州,阿昌族降為被統治民族,並向西南遷至德巨集境內,漸失本土。
阿昌族聚居的戶臘撒,明初屬麓川宣慰使司。15世紀中葉,明將王驥三徵麓川后,屬隴川宣撫司。王驥分封其屬官賴羅義和況本為把總,分別掌管戶撒、臘撤,成為世襲領主。阿昌族人民從駐守邊疆的漢族屯兵那裡學會了耕種水田、打製鐵器的技術,促進了阿昌族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商品經濟有了初步發展。
清初承襲了明代的土司制度。吳三桂把戶臘撤地區改為“勳莊”。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年),廢“勳莊”,仍歸原先賴、況兩家承襲。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戶臘撒地區歸騰越州管轄。乾隆年間,南甸土司轄區的阿昌族,除了向傣族封建領主交納貢稅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民淪為附近漢、傣地主的佃戶。同時受封建領主、地主的雙重剝削。民國時期,雲南軍閥在隴川、梁河等地建設治局,推行保甲制,但封建土司制度延至建國前夕,統治阿昌族達500餘年之久。阿昌族每年除固定向土司交納“三大款”(官租、大煙款、地基銀子)外,各寨還負擔專門的勞役。
社會經濟
新中國成立前,阿昌族地區主要是封建領主經濟,同時封建地主經濟也有了一定的發展,普遍發生典當、抵押和買賣土地現象。不少阿昌族人民淪為附近漢、傣族地主的佃戶。在阿昌族地區,農業、手工業較為發達,戶臘撒菸草聞名於滇西,遠銷緬甸;“阿昌刀”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是必備的生產工具。甘蔗、茶葉等經濟作物,刺繡、編織品等手工業品也都很有名。
新中國成......餘下全文>>
我國雲南阿昌族慶中秋節的活動是什麼?
跳月,特別是男女青年對著月亮跳舞對歌表達愛情
阿昌族的分佈情況?
阿昌族約2.8萬人,主要分佈在梁河縣的九保,囊宋,隴川縣戶撒,臘撒等地,在騰衝縣的蒲川,龍陵縣高黎貢山支脈也有少量分佈,史志言在雲龍縣也有分佈,但本人並無實考,按語言服飾有大小之分,無文字,梁河縣著屬大阿昌的代表,語言又分弄丘,高埂田兩種方言,婦女著高包頭,掛板,自織的花桶裙,少女裝與傣族極相似;隴川縣屬小阿昌代表,方言有戶撒臘撒兩種,服飾尚黑,因明時軍屯時沐英勳莊駐戶撒故,小阿昌精於冶鐵製刀工藝,戶撒阿昌刀名馳海內。其他各處分佈因之,大下阿昌語言極少數互通,小啊昌語在長期的民族融合中與景頗浪速支有少數互通
我國雲南阿昌族慶中秋節的活動是:
我請教了雲南的阿昌族專家,給出的答案,c,賞月!聊天記錄附後!
------------------------------
風的 16:06:59
曹老師
風的 16:07:29
請教一個問題,我國雲南阿昌族慶中秋節的活動是:
風的 16:07:40
A走月 B行月 C賞月 D 跳月
風的 16:08:05我在百度知道上看到 ,有這種提問嗎?
曹 16:08:30
曹 16:09:02
C賞月
風的 16:09:30
呵呵,謝謝曹老師
阿昌族在哪個省哪區
雲南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潞西等縣
雲南阿昌族過手米線店在昆明的具體位置在哪兒?
1、阿昌族暢食三餐,喜食酸性食品。過去青年男女有嚼煙、檳榔的習慣,牙齒往往被染成黑色,故又有“齒黑為美”的舊俗。過手米線是阿昌族最中意的食品。阿昌族過手米線是用上好的米制成潔白的絲狀,再把鮮肉燒烤成半熟後切剁成細塊,佐以粉腸、鹽、辣子、花生、芝麻、豆粉、酸水等料,攪成糊狀即可。吃時因需先取一團米線置於手心,然後將拌料放在米線上食用,由此而得名"過手米線"。倘若有野味製成的拌料,那味道則更是鮮美了。不少客商、"老外"到此,品嚐一番後都咂嘴咂舌地讚歎:“絕代佳餚!”
2、正宗過手米線當然要到隴川縣戶撒去吃,不過隴川縣城、芒市也有很好吃的過手米店。在昆明市區還沒有見到。
我國雲南阿昌族慶中秋節的活動是
zhidao.baidu.com/...BC0A4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