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的飲食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7月06日

維吾爾族在禁忌、飲食方面的習俗 20分

但願能幫到你,希望採納!

首先希望各位在看完這片文章後,能夠對維吾爾族有更深入的瞭解,此外希望你們能夠尊重少數民首先我們應該尊重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但是這裡有很多的誤解。

禮節

維吾爾族的禮節與宗教也有著極為緊密的關係。人民之間的禮節表現了平等、友愛、敬老、愛幼的精神,勞動人民相見總是相互親切地握手、問候,對老人十分尊敬。婦女中還有長者親吻晚輩的禮節。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一些帶有等級性的、封建的禮節逐漸消失了,體現著平等友愛、互敬互讓的禮節則繼續儲存下來,並且增加了新的意義。維吾爾族熱情好客,崇尚禮節,待人接物,講究禮貌。如對長者要尊敬,走路讓長者先行,談話讓長者先說,坐下時讓長者坐在上座;小輩在長者面前不準喝酒、抽菸;親友相見必須握手問候,互相致禮和問好,然後右臂撫胸,躬身後退步,再問對方家屬平安;婦女在問候之後,雙手扶膝,躬身道別。在屋內坐下時,要求跪坐,禁忌雙腿直伸,腳底朝人。接受物品或給客人上茶時要雙手,單手接受物品被視為缺乏禮貌的舉動。

贊助廣告

洗潔

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愛清潔。他們洗瞼臉盆。喝茶、吃飯之前定要洗手。洗後的手,必須雙手緊握,擠出殘留的水珠,然後再行擦拭,不得甩手弄,這是對主人或身邊人的不尊重。洗滌餐具、也是一件一件沖洗,然後擱置起來,讓其自行晾乾,不用揩拭。比如碗盆之類,洗後將口朝下擱置,使其自幹。

禁忌

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禁食豬肉、動物血和已死的畜禽。吃飯時不能隨便撥弄盤中食,不能隨便到鍋灶前面,不能剩飯,不慎落地的飯屑,要拾起放在餐布上,不能將拾起的飯粒再放進共用的盤中;吃飯或與人交談時,禁忌擤鼻涕、吐痰等不文明的習慣。在飲食方面,禁吃豬肉、驢肉、狗肉、騾肉,自死的牲畜一律不食;土葬而不火葬。在清真寺和麻扎(墓地)附近禁止喧譁;在衣著方面,忌短小,上衣一般要過膝,褲腿達腳面。最忌戶外著短褲。屋內就坐時要跪坐,禁忌雙腿直伸,腳朝人。親友相見要握手互道問候。然後雙手摸須,躬身後退一步,右臂撫胸;婦女在問候之後要雙手扶膝躬身道別。接受物品或清茶要用雙手、忌用單手。

贊助廣告

文化生活

維吾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維吾爾文。由於民族之間長期頻繁的交往和學習,許多維吾爾族人兼通漢語和哈薩克語。

維吾爾族有燦爛的民族文化。早在11世紀70年代,哈喇汗王朝時的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所著《福樂智慧》敘事長詩,馬赫穆德·喀什噶爾編著的《突厥語大辭典》,都聞名遐邇。民間文學也十分豐富,有不少著名的故事、寓言、笑話、詩歌、民謠和諺語。《阿凡提的故事》在維吾爾族群眾中廣泛流傳。尤其是民間歌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單調高昂,節奏歡快、活潑、優美、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每逢盛大節日和喜慶吉日,或是勞動之餘,維吾爾族男女老幼都要伴著“達甫” (手鼓),唱起悠揚激越的民間歌謠。

維吾爾族人民能歌善舞。“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族古典音樂套曲,“麥西來甫”(聚會的意思)是維吾爾族人民最喜愛的一種群眾性娛樂活動。每逢佳節、婚事、喜慶活動都要演唱和舞蹈。樂曲熱情奔放,舞姿輕巧優美。開始時,一人高唱序曲,接著手鼓響起,眾人齊唱,歌聲悅耳,旋律歡快。人們被邀對舞,揚手頓足、旋轉翩躚。高潮迭起,情緒熾烈,歡歌笑語,令人心馳神往。

傳統節日

維吾爾族主要節日有肉孜節和古爾邦節。肉孜節意譯為“開齋節”。按伊斯蘭教教規,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即在日出後和日落前不準飲食,期滿30天開齋,恢復白天吃喝的習慣。開齋節前,各家習慣炸饊子、油香、烤制......餘下全文>>

關於維吾爾族的節日習俗,特有的服飾,飲食,民居

關於維吾爾族的節日習俗,特有的服飾,飲食,民居:

1.風俗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2.飲食

維吾爾族最愛吃饢、抓飯、烤包子、拌麵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餚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饊子、銀絲擀麵(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葡萄乾、哈密瓜、黃蘿蔔(胡蘿蔔)醬等。

3.建築

維吾爾族住房一般為土木結構的平房,經濟條件好的住房講究,設有廊房,並雕花紋或繪製圖案。

4.宗教

維吾爾族古代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景教、祆教和佛教。

10世紀中葉喀喇汗朝薩圖克·布格拉汗歸信伊斯蘭教後,喀什噶爾、葉爾羌、和闐地區改奉伊斯蘭教。

13世紀初阿克蘇、庫車、焉耆地區維吾爾人改奉伊斯蘭教。

14世紀時,天山北路伊犁、塔城等地區維吾爾人改奉伊斯蘭教。

公元10世紀末至16世紀初,吐魯番、哈密等東疆地區維吾爾人改奉伊斯蘭教。

求維吾爾族的飲食習慣和穿著習慣還有風俗

風俗習慣

待客禮

維吾爾族是一個十分熱情而又好客的民族,每當客人來他們家裡作客時,都會受到熱情的款待。

客人來到後,主人在門口熱情迎接,熱情讓座和互相問候。

款待客人的第一個程式是請客人喝茶。在喝茶時,要端出饢、方塊糖、冰糖、葡萄乾、杏幹、瓜果及自己製作的各種小點心和餅乾。

待客的茶是新燒的,有條件的還用大碗奶茶招待,他們還喜歡把饢掰碎放在碗裡,讓客人吃好喝好。

喝過茶後,還要做飯招待。用什麼樣的飯來招待客人,是根據不同的客人來定。如果遠道而來的客人,常做"玉古勒"(銀絲擀麵)來招待,這飯有面有湯,吃了利於解除疲勞;如果是自己的朋友來做客,常常根據朋友們的口味來做各種飯食招待。除此之外,常作包子抓飯、油炸包子、拉條子或炒菜來招待。一般招待客人很少用一種飯菜,而是三、四種以上,讓客人既吃到乾的,也能吃得稀的,品嚐到各種風味,讓客人滿 意。

吃過飯後,進行最後一道程式,那就是用燒茶或用水果。真是服務周到,顯示出維吾爾族人熱情好客的性格。

婚姻習俗

維吾爾族婚俗,包括訂婚、結婚兩個階段,訂婚時男方母親在媒人"艾勒其"陪同下帶衣料、磚茶和方塊糖拜訪女方家長,贈送禮品。關係正式確定後,男方父母根據女方要求送去彩禮,商量吉日,舉行結婚儀式。

結婚這天早晨,在女家舉行一種"尼卡"的宗教儀式,參加的人有新郎、新娘和伴郎、伴娘以及雙方家 長,在阿訇連問三次新郎新娘是否願意結為夫妻,在得到肯定答覆之後,新郎新娘一定要當眾吃掉放在鹹水碗裡的兩塊小泡饢,以表示白頭到老永遠相愛。下午新郎在親友們的簇擁下到新娘家迎親。進大門時要給禮品才能放行。女方家給迎新的賓客贈手帕等禮物。

新娘離家出門時,迎親樂隊吹起嗩吶打起手鼓唱起歌,載歌載舞,以示歡慶,出了大門,樂隊在前面開道,新郎新娘乘車緊隨其後。進了男方家門,男方揭開女方面紗,表示新生活開始。當晚男女雙方各自在家設宴待客,舉行"麥西來甫"晚會,歡歌曼舞,通宵達旦。婚後三天"回門"。這天男女雙方要設宴款待雙方的直系親屬和四鄰友好。

驅鬼避邪

在維吾爾民間,當老人或就要被病魔奪去生命的病人處在彌留之際時,其親屬就請來一位阿訇到家裡唸經驅鬼避邪,同時,由阿訇用小木勺往彌留者的嘴脣上不斷滴著“符水”。彌留者如果是福壽雙全的老人,其兒孫還要把家裡擀麵時用的布單“蘇鋪位”拿到老人身旁展開,把老人的手掌按在上面,在上面留下他的掌印。這些民俗事象,都是以人們關於靈魂不滅、賞善罰惡、天堂地獄等信仰為背景的。維吾爾人認為,人處在彌留之際時如果沒有阿訇在身邊唸誦驅返鬼經,不往嘴裡滴符水,亞魔“邪伊坦”就會乘機而來,以其父母親的形象出現在生命垂危者的眼前,引誘其魂靈騙入火獄中,這對死者是一個極大的不幸。在有些地區,當人暴病猝死,沒有來得及往嘴裡滴符水時,人們不定期會議論:“此人去的不乾淨,可能被拒之天堂大門之外”等等。人們認為,把壽星的掌印留在“蘇鋪拉”上面,就可以把福大壽長的“特性”留 住,遺傳給後代子孫。

當彌留者氣絕身亡時,阿訇立刻用早已準備好的白布將死者的下巴托起綁住,以防其下顎脫節閉不住 嘴,將來把裹屍布“咬住”。同時,也將死者的兩隻腳的大拇指拴在一起,以防一條腿壓在中一條腿上“交叉”起來。人們認為,如果死者“咬住”了裹屍布,或者他的腿“交叉”起來沒有發現就埋進了墳墓,那麼災禍將牽連他在陽世的親屬。人們出於這種提防心理,在洗屍時把那些繩結開啟,洗完之後,儘管屍體早已僵硬,但......餘下全文>>

維吾爾族的飲食習慣

維吾爾以饢(náng,維吾爾麵包)為主食,是一種由麵粉和玉米麵烘焙出來的烤餅。小環形饢就是Begal的原始型態.維吾爾人常飲用奶茶,有節日時,會用抓飯(polo)招待訪客。羊肉串(kawap)也是非常著名的維族食品,kawap一詞就是土耳其語中的kebap(歐洲十分流行的土耳其烤肉,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庫爾德人的傳統食物)。拉條子,又稱拌麵、拉麵、褲帶面、皮帶面,是維吾爾的主食之一。通常選用精白麵加礎和制,麵糰要軟硬適度,太軟、太硬都不行,麵糰要多揉,揉出筋道。然後切成細條拉開入沸水煮熟即可食用。拌麵的菜可根據個人的喜好選擇。維吾爾人最喜歡吃的拌麵菜是“過油肉”:選用牛肉揉入澱粉過油,加青青椒、番茄、洋蔥或蒜炒熟佐面。則紅、綠、白相間,香辣可口。烤包子,是比較普遍的維族食品,大多數為矩形,也有菱形或其他不規則形狀。由麵粉做皮包裹,並以羊肉,洋蔥為主要餡料烘焙出來的食品。大盤雞源於新疆沙灣縣,是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食品主要用雞肉、麵條、馬鈴薯、辣椒製作的一種食品。將處理乾淨的雞剁成小塊,馬鈴薯去皮切片。調料可以有鹽、姜、蒜、蔥、花椒、辣椒,根據口味自選。

謝謝 請樓主採納

中國維吾爾族的節日習俗服飾特點飲食民居

1、“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人口721萬(1995年)。

2、 節日: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製各種糕點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過肉孜節時,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肉孜節意譯為“開齋節”。按伊斯蘭教教規,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即在日出後和日落前不準飲食,期滿30天開齋,恢復白天吃喝的習慣。開齋節前,各家習慣炸饊子、油香、烤制各種點心,準備節日食品。節日期間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節祝賀。節日期間殺羊或駱駝,到清真寺去作聚禮,唱歌跳舞,並舉行賽馬、刁羊和摔跤等活動

3、習俗: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淨。室內砌土炕,牆上掛壁毯,開壁龕,並飾以多種花卉圖案。飲食方面,他們以麵粉、大米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麵粉烤制的饢。飯菜種類很多,有抓飯。肉粥、拉麵、湯麵、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歡吃甜瓜、西瓜、葡萄、蘋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雞、鴨、魚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 維吾爾族的傳統服裝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繡有花紋的短衫。女子喜著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手錫、戒指、項鍊等裝飾品,姑娘多梳小辮,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有經商傳統,同時傳統手工業十分發達,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他們製作的地毯、刺繡、絲綢衣料、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4、服飾:維吾爾族傳統服裝極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長袍,右衽斜領,無鈕釦,用長方絲巾或布巾扎束腰間;農村婦女多在寬袖連衣裙外面套對襟背心;城市婦女現在已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膠質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維吾爾族花帽有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絲線繡成的民族風格圖案,有些還綴有彩色珠片;婦女常以耳環、手鐲、項鍊為裝飾品,有時還染指甲,以兩眉相連形式畫眉;維吾爾族姑娘以長髮為美,婚前梳十幾條細髮辮,婚後一般改梳兩條長辮,辮梢散開,頭上別新月形梳子為飾品。也有人將髮辮盤系成髮結。地毯、花帽、艾德來斯綢、民間印花布和英吉沙小刀等是維吾爾族最盛名的傳統工藝製品。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麗的標誌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簷尖頂氈帽,款似當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亞文化的影響,維吾爾族男子削髮戴小罩刺繡花帽。清代初期,維吾爾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發展。冬用皮,夏用綾,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銀線繡花點綴與裝飾,喀什乾的四楞花帽脫穎而出幾乎成了維吾爾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續至今。經過各地維吾爾族人民的不斷創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細,品種更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餘下全文>>

維吾爾族的主要風俗習慣

維吾爾族的主要風俗習慣:

1、待客習俗:

維吾爾族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2、結婚習俗:

男女青年要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瑪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幹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3、節慶習俗:

維吾爾族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製各種糕點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過肉孜節時,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肉孜節意譯為“開齋節”。按伊斯蘭教教規,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即在日出後和日落前不準飲食,期滿30天開齋,恢復白天吃喝的習慣。開齋節前,各家習慣炸饊子、油香、烤制各種點心,準備節日食品。節日期間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節祝賀。節日期間殺羊或駱駝,到清真寺去作聚禮,唱歌跳舞,並舉行賽馬、刁羊和摔跤等活動。

4、飲食習俗:

一日食三餐,早飯吃饢和各種瓜果醬、甜醬,喝奶茶、油茶等,午飯是各類主食,晚飯多是饢、茶或湯麵等。以麵食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十種。最常吃的有饢、羊肉抓飯、包子、麵條等。 維吾爾族喜歡飲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新疆盛產綿羊,由此維吾爾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習俗。講究的羊肉串肉質鮮嫩,味鹹辣,孜然的特殊味濃郁。 與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飯,也是維吾爾族的傳統風味食品。在新疆維吾爾、烏孜別克等民族地區,逢年過年,婚喪娶嫁的日子裡,都必備抓飯待客。他們的傳統習慣是請客人圍坐在桌子旁,上面鋪上一塊乾淨的餐巾。隨後主人一手端盤,一手執壺,逐個讓客人淨手,並遞給乾淨毛巾擦乾。然後主人端來幾盤抓飯,置餐巾上(習慣是二至三人一盤),請客人直接用手從盤中抓吃,故取名為“抓飯”。

維吾爾族飲食習慣

維吾爾以饢(náng,維吾爾麵包)為主食,是一種由麵粉和玉米麵烘焙出來的烤餅。小環形饢就是Begal的原始型態.維吾爾人常飲用奶茶,有節日時,會用抓飯(polo)招待訪客。羊肉串(kawap)也是非常著名的維族食品,kawap一詞就是土耳其語中的kebap(歐洲十分流行的土耳其烤肉,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庫爾德人的傳統食物)。拉條子,又稱拌麵、拉麵、褲帶面、皮帶面,是維吾爾的主食之一。通常選用精白麵加水和制,麵糰要軟硬適度,太軟、太硬都不行,麵糰要多揉,揉出筋道。然後切成細條拉開入沸水煮熟即可食用。拌麵的菜可根據個人的喜好選擇。維吾爾人最喜歡吃的拌麵菜是“過油肉”:選用牛肉揉入澱粉過油,加青青椒、番茄、洋蔥或蒜炒熟佐面。則紅、綠、白相間,香辣可口。烤包子,是比較普遍的維族食品,大多數為矩形,也有菱形或其他不規則形狀。由麵粉做皮包裹,並以羊肉,洋蔥為主要餡料烘焙出來的食品。大盤雞源於新疆沙灣縣,是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食品主要用雞肉、麵條、馬鈴薯、辣椒製作的一種食品。將處理乾淨的雞剁成小塊,馬鈴薯去皮切片。調料可以有鹽、姜、蒜、蔥、花椒、辣椒,根據口味自選。

維吾爾族食物(主食)

維吾爾族是新疆從遊牧民族較早轉為定居農業的民族之一。但在她的飲食文化中,至今仍保留著許多遊牧民族特有的風俗。在一般情況下,大多數維吾爾族群眾以麵食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喜食肉類、乳類,蔬菜吃的較少,夏季多拌食瓜果。

過去,由於經濟發展比較落後,大多數維吾爾族群眾用的餐具主要為木製和陶器的碗、匙、盤等,但許多食物都愛用手抓食。一日三餐,早餐吃饢喝茶或"烏馬什"(玉米麵粥),中午為面類主食,晚飯是湯麵或饢茶。吃飯時一家大小共席而坐,吃完飯,在拿走餐具前,由長者作"都瓦"(禱告),然後離席 。

維吾爾族傳統的副食肉類主要有羊肉、牛肉、雞、雞蛋、魚等,特別是吃羊肉比較多。另外,過去也經常能捕獵到一些野生動物,例如黃羊、鹿、盤羊、羚羊、石雞、野雞、鵪鶉、松雞等補充肉食的不足和改善一下口味。奶製品主要有牛奶、山羊奶、酸奶、奶皮子等;蔬菜主要有黃蘿蔔、卡瑪古、洋蔥、大蒜、南瓜、蘿蔔、西紅柿、茄子、辣子、香菜、藿香、青豆、土豆等。

烤制食品是維吾爾族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同時也為新疆其他民族所喜好。維吾爾族烤制食品的專用"饢坑",建造十分特別。一般是在房前選一塊空地,用土坯和磚砌成口小肚子大的圓形爐膛,高約一米。爐膛的內壁,用黃土和泥,內加鹽水和羊毛,抹二三釐米厚。烤制食品時,先用木柴或焦炭將爐膛燒熱,取出明火,然後將需要烤制的食品,快速貼在爐壁上,加上封蓋即可。

"饢坑"的用途很廣,除烤制面食外,還可烤制肉食,如肉饢、油饢、包子、帕爾木丁、芝麻饢、層層饢、疙瘩包子、比加可饢等,這些都是人們喜愛的食品。

維吾爾族的飲食文化有哪些?

飲食文化——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人喜歡吃烤包子、烤全羊、烤羊肉串、抓飯(用大米、羊肉、清油和胡蘿蔔等做成)、饢(特製火坑中烤出的麵餅)、拉麵等。飲料一般喝茯茶,也有喝磚茶的。茶水中加入牛、羊奶煮成奶茶喝。

抓飯:

原料為大米、羊肉、蔥頭、胡蘿蔔和植物油。先將羊肉放入鍋用清油炒,稍後放入蔥頭、胡蘿蔔絲,加鹽、孜然等佐料後一起炒,加適量水,再將洗好的大米放入鍋內,不要攪動,用文火燜熟。

烤羊肉串:

最常見的一種製作方法是,將上好鮮羊肉切成大 小均勻的薄片,拌以蔥頭未、黑胡椒,醃製約半小時,穿於鐵扦 (或木籤)上,在特製的烤爐上烤,並上下翻動。快熟時,再往羊肉串上撒以適量的孜然粉、精鹽和辣椒粉。其味鹹辣、孜然香味撲鼻,令人垂涎欲滴。烤羊肉串時忌用明火。一般以優質無煙煤 (或木炭)做燃料,烤肉時,點燃炭火,稍後待煙盡火旺時,再將 羊肉串架在烤爐的槽上烘烤。

烤全羊:

其製作方法是,選用肥羊,宰殺後剝皮,去其內臟及蹄,用一根釘有大鐵釘的特製木棍貫穿羊身,並將羊脖子卡在鐵釘上,然後用麵粉、雞蛋、精鹽、薑黃、胡椒粉、孜然粉等配料調製成的汁均勻塗遍羊身,放入專用的饢坑中,蓋口燜烤約1小時左右即熟,全羊呈黃色。

薄皮包子:

將羊肉、羊尾油切成丁,配以蔥頭未、孜然粉、精鹽、胡椒粉等佐料調製成餡,包入擀得很薄的死麵皮,上籠蒸熟, 晶瑩透亮,常與抓飯一起食用。

饢:

饢是維吾爾族餐桌上的必備食品,其種類達50多種。呈圓形,以麵粉為主要原料,同時根據不同口味配之以芝麻、蔥頭、雞蛋、植物油、黃油、牛奶、鹽、冰糖等原料,有發麵和死麵兩類。烤饢的爐具用粘土做成模子,呈罐形。有的是用小號水缸打掉底部,倒過來, 四周用磚壘齊。烤饢時,先點燃木柴或煤,待煙出盡,坑內到達一定溫度時,往坑壁灑少量鹽水,將生饢貼於坑壁加蓋封口,片刻即熟。

“艾克曼”饢:

中間薄邊厚,中間有許多花紋,直徑30釐米 左右,大的可達50釐米,為饢中之最。

“託喀其”饢:

直徑約5釐米,厚約1釐米,面中和有牛奶、清油或羊油、酥油,吃起來脆酥可口,為饢中最小者。

“格爾黛”饢:

亦稱“窩窩饢”,厚約5釐米,表面光滑晶亮,外脆內酥。

“西克曼”饢:

將冰糖水均勻地塗在饢的表面,烤熟後結有透亮的冰糖晶體,甘甜酥脆。

“果西”饢和“果西格爾黛”饢:

意為肉饢和“肉窩窩饢”。其製作方法是, 將鮮肥羊肉切成丁,佐料以蔥頭未、精鹽等,摻進發面和勻,烤 制而成。

“喀克瑪”饢:

死麵,和油。一層面塗一層油擰在一起, 擀薄後烤成,具有香、脆、酥等特點,久放不變質。

拉麵:

亦稱拉條子。用麵粉和麵,拉制成圓條狀,並由此而得名。做拉麵要掌握好和麵和技制兩個環節。和麵時要放適量的鹽水,對用鹽量的把握直接影響到拉麵的質量,所以要恰到好處。技術成熟的廚師一次一把子可以拉幾公斤面。拉麵常用的配菜是過油肉、青椒炒羊肉、圓白菜炒羊肉和芹菜炒肉等。

炒麵:

炒麵的製作方法是將和好的面揪成約兩釐米見方的面片下鍋過水,或把過水的拉麵切成3—4釐米的小段,和羊肉、蔥頭、西紅柿、青椒等爆炒,其風味與拉麵又迥然不同。

烤包子:

將半肥的羊肉切成丁狀,配以蔥頭未、孜然粉、胡椒粉等調製成餡,用擀成很薄的死麵皮包好烤制而成,烤熟後其色澤黃亮,肉嫩味鮮。

36》彝家傳統名吃精粹

彝家餌塊:

“雲南十八怪,粑粑當餌 ,雞蛋拴著賣,揹著娃娃談戀愛……”每當擔及餌塊,不由自主地便會在耳邊迴響起彝家小孩常掛在嘴邊的這個順口溜。餌塊是雲南彝族普遍喜愛的食品。每當農曆歲末,家家戶戶都要......餘下全文>>

維吾爾族服裝、飲食、文化50字

維吾爾族住房一般是泥土建築,用天窗採光,屋內設有壁爐,屋頂平坦,可以晾瓜果和糧食。飲食以麵粉、玉米、大米為主,喜吃瓜果。日常的食品有饢(烤餅)、麵條、抓飯、茶、奶等。維吾爾族服飾:城市婦女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農村男子穿長袍,婦女多在寬袖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男女老少都愛戴四楞小花帽;耳環、手鐲、項鍊是婦女喜愛的裝飾品。

相關問題答案
維吾爾族的飲食風俗?
維吾爾族的春節風俗?
維吾爾族的節日風俗?
傣族的飲食風俗?
維吾爾族的節日民俗?
回族的飲食風俗?
滿族的飲食風俗?
苗族的飲食風俗?
藏族的飲食風俗?
維吾爾族的風俗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