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特點?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9日

納西族人的性格特點

我國的納西族主要聚於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維西、香格里拉(中甸)、寧蒗縣、永勝縣及四川省鹽源縣、木裡縣和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鎮等。現有人口為324679人。

宗教文化

東巴教是納西族的特有宗教。東巴文化因保存於東巴教而得名。主要包括東巴文字、東巴經、東巴繪畫、東巴音樂、東巴舞蹈、東巴法器和各種祭祀儀式等。

納西族原來信仰東巴教、喇嘛教木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以農曆記年。不少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均與當地漢族大致相同,其中春節是最大的傳統節日,並且伴有許多祭祀活動。

贊助廣告

屆時家家都要宰殺年豬,製作酸肝,釀製米酒。除夕之夜要殺雞、燉豬頭祭灶君和祖先。就餐時,如家裡有人外出,在餐桌上也要擺上碗筷,以表示全家團圓。

初一早餐禁葷食,初二開始走親訪友,互相拜年,請客吃飯和互贈紅糖、紅餅、點心等禮物。

最為隆重的是“納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選在正月上、中旬,屆時要選好祭天場,由東巴教掌教人(無掌教人的村寨,推選德高望重的老人)任祭司,並宰殺輪流餵養的祭天豬,各家各戶都要捐大麥、小麥用來釀酒,做餌塊。

祭前要清掃場地,搭棚。

日常生活中

納西族重信用講義氣,一般不計較客人因不懂納西族的習俗禮儀而產生的過失,但很看重平等與信用,所以在與納西族交往時有什麼要求最好能直接說明,不可欺瞞哄騙。在一般民居中,白天待客多喜歡在簷廊下,晚間待客多在正房堂屋。如在木楞房裡,則在火塘邊。座位雖無嚴格區分,但講究老幼尊卑、男女有別。如在飯桌或火塘邊,其正位稱"上八位"或"格故魯",是老人的優先位子。因此,到納西族人家裡,只要有老人在,即便主人邀請,也要把"上八位"讓給老人,進餐時,更應先請老人和長輩入座,切不可主動佔據。如果有老人進來,年輕人要起身讓座,主動問候。有老人的場合,不可高翹二郎腿。在會客和飲食場合要坐姿端正,忌高聲喧譁、猜拳行令,不要踩踏飯桌橫檔,當主人敬菸酒、盛飯時,宜用雙手相接,並表謝意。吃飯忌把筷子豎插在飯裡(因為把筷子插在飯裡在死人上香的時候才會出現),忌敲碗筷,忌翻菜,忌接連不斷地夾菜。一般夾菜時要招呼旁人一起動筷,夾一次,停一會兒,待上一口下嚥後再夾第二箸。注重節約,不得浪費糧食。不要在碗底留剩飯。如果坐二人凳,在瀘沽湖地區,不得隨意進入姑娘的"花樓",不要詢問"阿夏"的情況。不能翻弄灶裡的灰。祭天、祭祖先、祭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跨豎在大門的"陸"石、"色"石,忌跨火塘,年青人不得在火塘邊脫鞋烘腳。在火塘邊烤火的時候聽見“火笑”要添柴,為添財發財之意。忌坐在門檻上和在房簷灶頭邊上吃飯,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不得在家中唱情歌,小孩不得拿著一頭未熄的棍子或炭頭耍玩,一是危險,二是稱會做噩夢。公公不得進入媳婦的臥室。有人出遠門或出去做生意時候不能隨出門人而掃地,太陽落山後不能掃地。客人在座不能掃地。不得在客人離去時馬上關門,應送客人至大門外。不宜在大庭廣眾下晾晒女性內衣褲,不可將褲子、裙子晾晒在主人進出的通道上方。忌戴斗笠進屋,忌扛著鋤頭進廚房。晚上點火回家,忌把火點進屋內。晚上回家先入火塘屋,忌先入臥室。早晨忌講晚上做的夢。孕婦不能爬結果子的樹木,不能從韁繩上或釣魚竿上跨過。忌吃不見血的肉。禁止汙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忌反手給人添飯、倒水。忌喝他人喝過的殘酒、殘茶。 參加"祭天"或"三多節"的人,事前要淨手,並要跨過由杜......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納西族的生活習慣是什麼

一、居住

納西族民間住房,在明清時還普遍是井榦式“木楞房”,用圓木縱橫相架,層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緣行,覆之以板,石壓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個高出地面的灶臺稱為“格古魯”,中間為火唐塘,安上大型鐵製三角架,用來燒水,烤火和安鍋做飯,會客、用餐和老人就寢均在這個灶臺上。火塘兩邊鋪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麗江壩區,尤其是大研古城內,納西民居則普遍是土木結構的瓦屋樓房。建築平面結構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佈局。納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兩側廂房略低,由下輩居住,再加上正房對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佈局協調。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多被闢為鋪面,主人自己經營,或轉租他人經營。屋基採用石頭砌成,牆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磚修飾,上段則用木板圍封,屋架強化穿鬥功能,增強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牆倒屋不塌”的特點。屋面都用筒板瓦覆蓋,前後出簷,人字面坡交接處裝飾“垂魚”。

二、服飾

納西族男子的服飾大體與漢族相同,各地婦女服飾則有差異。中甸縣白地一帶婦女,身穿對襟長衫,再系百褶長裙,腰束毛織綵帶,腳穿雲頭黑靴,背披白毛山養皮,編髮盤辮,保有古風,寧蒗縣永寧一帶摩梭婦女,頭戴布料大包頭,身穿大襟小褂,系長可及地百褶裙,腰繫綵帶,美觀大方。麗江縣大研一帶納西族婦女,從清初改土歸流以膈衣著便有很大改變,上空大襟寬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截肩;下著長褲,腰繫用黑、白、藍色棉布縫製的圍裙,上打百褶,下鑲天蘭色寬邊;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縫有兩根白色長帶,披時從肩搭過,在胸前交錯又系在腰後,既可保暖,又可墊揹負重。近年,一種既保持納西古裝特色,又有現代服飾特點的新型青年婦女服飾問世,其產要特點是改大襟的坎肩為對開或半邊開收腰坎肩,改圍腰為長裙,在禮儀活動中頗受歡迎。

羊皮披肩是麗江納西婦女服飾的重要樗。它一般是整塊純黑色羊皮製成,剪裁為上方下圓,上部疑著6釐米寬的黑邊,下面再釘上一字橫排的七個彩繡的圓形布盤,圓心各垂兩根白色的羊皮飄帶,代表北斗七星,俗稱“披星戴月”,以示勤勞之意。另有一種看法認為,上方下圓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狀剪裁,而綴在背面的圓盤納西人稱為“巴妙”,意為“青蛙的眼晴”,這是崇拜蛙的麗江土著農耕居民與崇拜羊的南遷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納西族後的產物。

三、飲食

納西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以小麥、玉米和大米為主,加工製作成窩頭、饅頭、粑粑、米飯等花樣,山區雜以洋芋、蕎和青稞,喜喝酥油茶,常吃雜鍋菜、火鍋和大塊肉。城鎮、壩區的烹調技術較高,待客時,飯前多設海棠、瓜果、蜜餞等自制茶點,而“八大碗”、“六碗六盤”等花色品種很有特色。宴請貴客多用“三疊水”,一般用三種大小不同的碗具盛菜,形成高矮三個層次,菜譜除了通常使用的蔬菜外,特意加上一些山珍海味。

四、禁忌

禁忌是虛構的危險,恐怖的心理,自我限制和消極防衛。納西族的禁忌有:

除夕晚忌不洗腳,而吃團年飯的碗筷忌洗刷。正月初一晨忌陌生人進家門

除夕晚忌留出嫁女在孃家。正月初一晨忌婦女早起床

忌跨豎在門口的陸色白石,忌跨火塘的座鍋石,忌水潑火塘中的火。

客人進屋忌諱主人吐唾沫。忌客人座火塘左邊的座位。

忌戴頭笠進屋,忌扛著鋤頭進廚房

晚上點火回家,忌火把點進屋內。晚上回家先入火塘屋, 忌先入臥室

死者入棺或火葬時,屬相剋者忌在現場。披麻戴孝的人,忌進別人家的門。

納西婚俗

納西族實行一夫一妻......餘下全文>>

納西族服飾的服飾特點

納西族未婚姑娘愛梳長辮於腰後,或戴頭帕、帽子。婦女們還喜歡佩戴耳環、戒指、銀或玉質手鐲及金、銀項鍊等飾物。麗江納西族的大襟女襖多為布袍,基本結構是大袖、無領、夾層,前短後長。穿時將袖口卷齊肘部,上加坎肩、百褶圍腰,背披“羊披”。由於麗江地區的海拔、氣溫、水草山林等條件宜於發展畜牧業,牛羊皮毛也就成為納西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老的東巴經《迎東格神》中有這樣的描寫:“天地動,生兩兄妹,結緣成一家,牧養白綿羊,用羊毛作衣衫披氈,用羊毛作帽子腰帶……”,直到現在,納西婦女的“羊皮披”仍是民族服飾的一個主要標記。羊皮披納西語稱“優軛”,用毛色烏黑純淨的綿羊皮經皮硝、糯米粉等加工後,再按體裁製。縫上黑絨或黑氆氌的“優軛筒”(羊皮頸),飾以七塊圓形五彩絲絨繡的“優軛繆”(羊皮眼睛),再訂上七組細白羊皮條做成的“優軛崩”(羊皮須),一對“優軛貨”(羊皮揹帶)用白布做成。上繡藍色蝴蝶紋飾,一端訂在羊皮的背部,羊皮披在背上,揹帶在胸前交叉,然後繞回背後從下端把羊皮繫緊,尾端自然垂下,類同有“尾”,與東巴文的“羊皮”十分相似。寧蒗納西族摩梭人女子的腰帶,用很多的寬布條製成,層層纏於腰間,寬的可達二十多公分。腰帶下面繫著的,是寬大的百褶長裙。以麗江縣城大研古城為代表的納西族民族服飾,未婚女子一般梳長髮或扎長辨批垂肩後,已婚婦女則在頭頂梳髮髻,喜歡帶藍色帽子。衣著方面,上身著寬腰大袖的袍褂,前幅及膝,後幅及脛,前短後長,穿時將袖口捲起到肘部,外加坎肩,下穿長褲,系用黑、白、藍等色棉布縫製的百褶圍腰,從腰至膝,形如扇子,足穿穿船形繡花鞋。在領、袖、襟等處繡有花邊,樸素大方。由於納西族受漢族的影響較深,男子服飾與漢族的基本相同,穿長袍馬褂或對襟短衫,下著長褲。婦女服裝,除個別地方仍保持穿裙的習俗外,已改穿長褲,但整個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納西族婦女服飾中最具特點的是身後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並排釘著七個直徑為二寸左右的繡花圓布圈,每圈中有一對垂穗。這一裝束的來源有多種不同的說法。較為通常的說法是代表七顆星星,寓意為“披星戴月”,據說圓布圈上用絲線所繡的是精美的星圖,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傳說上古一位叫英古的勤勞能幹、聰明美麗的納西姑娘與旱魔王搏鬥,奮戰九日,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為,把雪精龍制服旱魔吞下的七個冷太陽捏成七個圓星星,鑲在英古的頂陽衫上,以後納西姑娘模仿英古,將七星圖案釘在披肩上,象徵披星戴月,勤勞勇敢。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納西族自古將青蛙視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難,因此那些圓形圖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種青蛙圖騰崇拜的歷史遺痕。寧蒗地區的摩梭人的服飾則另有特點。摩梭女子喜歡用犛牛尾或線製成粗大的假髮辯,戴交纏式布包頭,上身著短衫,下著十分寬大的長裙。腰間用很長的寬布條層層纏繞。納西婦女喜歡佩帶手鐲、耳環等飾物。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

民俗習慣   一、居住   納西族民間住房,在明清時還普遍是井榦式“木楞房”,用圓木縱橫相架,層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緣行,覆之以板,石壓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個高出地面的灶臺稱為“格古魯”,中間為火唐塘,安上大型鐵製三角架,用來燒水,烤火和安鍋做飯,會客、用餐和老人就寢均在這個灶臺上。火塘兩邊鋪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麗江壩區,尤其是大研古城內,納西民居則普遍是土木結構的瓦屋樓房。建築平面結構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佈局。納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兩側廂房略低,由下輩居住,再加上正房對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佈局協調。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多被闢為鋪面,主人自己經營,或轉租他人經營。屋基採用石頭砌成,牆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磚修飾,上段則用木板圍封,屋架強化穿鬥功能,增強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牆倒屋不塌”的特點。屋面都用筒板瓦覆蓋,前後出簷,人字面坡交接處裝飾“垂魚”。   二、服飾   納西族男子的服飾大體與漢族相同,各地婦女服飾則有差異。中甸縣白地一帶婦女,身穿對襟長衫,再系百褶長裙,腰束毛織綵帶,腳穿雲頭黑靴,背披白毛山養皮,編髮盤辮,保有古風,寧蒗縣永寧一帶摩梭婦女,頭戴布料大包頭,身穿大襟小褂,系長可及地百褶裙,腰繫綵帶,美觀大方。麗江縣大研一帶納西族婦女,從清初改土歸流以膈衣著便有很大改變,上空大襟寬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截肩;下著長褲,腰繫用黑、白、藍色棉布縫製的圍裙,上打百褶,下鑲天蘭色寬邊;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縫有兩根白色長帶,披時從肩搭過,在胸前交錯又系在腰後,既可保暖,又可墊揹負重。近年,一種既保持納西古裝特色,又有現代服飾特點的新型青年婦女服飾問世,其產要特點是改大襟的坎肩為對開或半邊開收腰坎肩,改圍腰為長裙,在禮儀活動中頗受歡迎。   羊皮披肩是麗江納西婦女服飾的重要樗。它一般是整塊純黑色羊皮製成,剪裁為上方下圓,上部疑著6釐米寬的黑邊,下面再釘上一字橫排的七個彩繡的圓形布盤,圓心各垂兩根白色的羊皮飄帶,代表北斗七星,俗稱“披星戴月”,以示勤勞之意。另有一種看法認為,上方下圓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狀剪裁,而綴在背面的圓盤納西人稱為“巴妙”,意為“青蛙的眼晴”,這是崇拜蛙的麗江土著農耕居民與崇拜羊的南遷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納西族後的產物。   三、飲食   納西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以小麥、玉米和大米為主,加工製作成窩頭、饅頭、粑粑、米飯等花樣,山區雜以洋芋、蕎和青稞,喜喝酥油茶,常吃雜鍋菜、火鍋和大塊肉。城鎮、壩區的烹調技術較高,待客時,飯前多設海棠、瓜果、蜜餞等自制茶點,而“八大碗”、“六碗六盤”等花色品種很有特色。宴請貴客多用“三疊水”,一般用三種大小不同的碗具盛菜,形成高矮三個層次,菜譜除了通常使用的蔬菜外,特意加上一些山珍海味。   四、禁忌   禁忌是虛構的危險,恐怖的心理,自我限制和消極防衛。納西族的禁忌有:   除夕晚忌不洗腳,而吃團年飯的碗筷忌洗刷。正月初一晨忌陌生人進家門   除夕晚忌留出嫁女在孃家。正月初一晨忌婦女早起床   忌跨豎在門口的陸色白石,忌跨火塘的座鍋石,忌水潑火塘中的火。   客人進屋忌諱主人吐唾沫。忌客人座火塘左邊的座位。   忌戴頭笠進屋,忌扛著鋤頭進廚房   晚上點火回家,忌火把點進屋內。晚上回家先入火塘屋, 忌先入臥室   死者入棺或火葬時,屬相剋者忌在現場。披麻戴孝的人,忌進別人家的門。

納西族居民居住的房屋的特點

納西民居建築一般是高約7.5米的兩層木結構樓房,也有少數三層樓房,為穿鬥式構架、壘士壞牆、瓦屋頂,設有外廊(即“度子”)。根據構架形式及外廊的不同,可分為平房、明樓、雨 步廈、騎度樓、蠻樓、悶樓、雨面廈等七大類。

納西族的民風民俗簡介

納西歌曲主要有打跳歌,東巴吉日經,納西淨地,納西酒歌等等,其中納西淨地最為有名風靡古城。

【風俗習慣】

喪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後部分地區開始盛行土葬。

納西族男子的服裝大體與漢族相同。麗江納西族婦女身穿大褂,寬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圍腰,穿長褲,披羊皮披肩,綴有刺繡精美的七星、旁綴日、月,表示勤勞之意。寧蒗納西族婦女著長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頭,佩大銀耳環。

【習俗】

納西族熱情好客,每當獵獲歸來,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貴客臨門,主人要做六樣或八樣菜進行款待。

忌諱有: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不能蹺二郎腿;也不能翻弄灶裡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裡唱山歌;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進入納西人家時不能主動進入老人,女人的臥室和女孩的"花樓 ",不能詢問"阿夏"的情況

【食俗】

納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饅頭或水燜粑粑,中餐和晚餐較為豐富,一般都有一兩樣炒菜和鹹菜、湯等,特別喜食當也回族的牛肉湯鍋和乾巴。不論平壩或山區,蔬菜品種較多,四時應市,山區廣種洋芋、蔓菁和瓜豆,並以當地的土特產做成各種風味名菜。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其中納西族傳統名菜“釀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釀入肉泥,蒸熟後做為祭祀、特別是祭祖的一道專用菜餚。

肉食以豬肉為主,大部分豬肉都做成醃肉,尤以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最為有名,可以儲存數年至十餘年不變質。外出勞動攜帶麥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時圍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陽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麗江火腿粑粑、麻補、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麗江火烤粑粑等。

【節日】

海坡會 在雲南永寧納西族人民居住的地方,有一個神祕美麗的瀘沽湖,在湖的兩岸,俯臥著一個雄奇的山峰――獅子峰。獅子峰是納西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名叫“幹木”。她絕美的容貌,致使各地的男神都為之傾倒。不過她和永寧納西人一樣,沒有固定的丈夫,過著男不娶,女不嫁的自由偶居生活。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眾山神都要到永寧與幹木女神聚會娛樂,接受祝福。後來,納西人在農曆七月二十五日這天,都要歡聚瀘沽湖圈,參加一年一度的海坡會,人們載歌載舞,盡情娛樂,一是為女神助威,二是用隆重的儀式祭祀女神,祈示她保佑人們平安,五穀豐登,畜牧興旺。男女青年也趁此良機,互結“阿注”。

三朵節

三朵節是雲南麗江一帶納西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月初八舉行。

相傳,遠古時代,納西先祖三朵曾在這裡降服了妖魔,從那以後,每年農曆十月初八日,人們彙集到三朵廟裡祭拜保護神三朵。祭品有整豬、全羊、雞、魚等。

節日期間,納西族男女老少踏著遊春賞花,小夥子騎上駿馬,進行撥旗、拾銀圓賽馬活動,勝者,倍受姑娘們的青睞。晚飯後,人們圍坐在篝火旁,能歌善舞的納西姑娘跳起歡快的“阿哩哩”。

棒棒會

納西族的商貿節日也比較多。雲南麗江縣的納西族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舉行“棒棒會”,以交流竹木農具為主要內容。據記載,這種集市活動自明朝起就有了。按照納西族傳統,正月十五是小年,小年之後開始春耕生產,棒棒會正好為準備農具提供了一個機會和場所。這裡犁耙、鋤頭、鐮刀、竹筐、揹簍、扁擔等等一應俱全。納西族農民每年要更換一些帶把柄的農具的木把,所以把這種農具交易會稱為“棒棒會”。棒棒會上也有出售花卉、果木樹苗、盆景、傢俱及家庭生活日用品的。

搶婚遺風在部分納西族地區,仍存在著一種“搶婚”遺風。這也......餘下全文>>

納西族有哪些民族特色?

我國的納西族主要聚於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維西、香格里拉(中甸)、寧蒗縣、永勝縣及四川省鹽源縣、木裡縣和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鎮等。現有人口為324679人。

宗教文化

東巴教是納西族的特有宗教。東巴文化因保存於東巴教而得名。主要包括東巴文字、東巴經、東巴繪畫、東巴音樂、東巴舞蹈、東巴法器和各種祭祀儀式等。

納西族原來信仰東巴教、喇嘛教木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以農曆記年。不少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均與當地漢族大致相同,其中春節是最大的傳統節日,並且伴有許多祭祀活動。

屆時家家都要宰殺年豬,製作酸肝,釀製米酒。除夕之夜要殺雞、燉豬頭祭灶君和祖先。就餐時,如家裡有人外出,在餐桌上也要擺上碗筷,以表示全家團圓。

初一早餐禁葷食,初二開始走親訪友,互相拜年,請客吃飯和互贈紅糖、紅餅、點心等禮物。

最為隆重的是“納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選在正月上、中旬,屆時要選好祭天場,由東巴教掌教人(無掌教人的村寨,推選德高望重的老人)任祭司,並宰殺輪流餵養的祭天豬,各家各戶都要捐大麥、小麥用來釀酒,做餌塊。

祭前要清掃場地,搭棚。

日常生活中

納西族重信用講義氣,一般不計較客人因不懂納西族的習俗禮儀而產生的過失,但很看重平等與信用,所以在與納西族交往時有什麼要求最好能直接說明,不可欺瞞哄騙。在一般民居中,白天待客多喜歡在簷廊下,晚間待客多在正房堂屋。如在木楞房裡,則在火塘邊。座位雖無嚴格區分,但講究老幼尊卑、男女有別。如在飯桌或火塘邊,其正位稱"上八位"或"格故魯",是老人的優先位子。因此,到納西族人家裡,只要有老人在,即便主人邀請,也要把"上八位"讓給老人,進餐時,更應先請老人和長輩入座,切不可主動佔據。如果有老人進來,年輕人要起身讓座,主動問候。有老人的場合,不可高翹二郎腿。在會客和飲食場合要坐姿端正,忌高聲喧譁、猜拳行令,不要踩踏飯桌橫檔,當主人敬菸酒、盛飯時,宜用雙手相接,並表謝意。吃飯忌把筷子豎插在飯裡(因為把筷子插在飯裡在死人上香的時候才會出現),忌敲碗筷,忌翻菜,忌接連不斷地夾菜。一般夾菜時要招呼旁人一起動筷,夾一次,停一會兒,待上一口下嚥後再夾第二箸。注重節約,不得浪費糧食。不要在碗底留剩飯。如果坐二人凳,在瀘沽湖地區,不得隨意進入姑娘的"花樓",不要詢問"阿夏"的情況。不能翻弄灶裡的灰。祭天、祭祖先、祭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跨豎在大門的"陸"石、"色"石,忌跨火塘,年青人不得在火塘邊脫鞋烘腳。在火塘邊烤火的時候聽見“火笑”要添柴,為添財發財之意。忌坐在門檻上和在房簷灶頭邊上吃飯,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不得在家中唱情歌,小孩不得拿著一頭未熄的棍子或炭頭耍玩,一是危險,二是稱會做噩夢。公公不得進入媳婦的臥室。有人出遠門或出去做生意時候不能隨出門人而掃地,太陽落山後不能掃地。客人在座不能掃地。不得在客人離去時馬上關門,應送客人至大門外。不宜在大庭廣眾下晾晒女性內衣褲,不可將褲子、裙子晾晒在主人進出的通道上方。忌戴斗笠進屋,忌扛著鋤頭進廚房。晚上點火回家,忌把火點進屋內。晚上回家先入火塘屋,忌先入臥室。早晨忌講晚上做的夢。孕婦不能爬結果子的樹木,不能從韁繩上或釣魚竿上跨過。忌吃不見血的肉。禁止汙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忌反手給人添飯、倒水。忌喝他人喝過的殘酒、殘茶。 參加"祭天"或"三多節"的人,事前要淨手,並要跨過由杜......餘下全文>>

納西族東巴文特點,歷史文化價值

東巴文化是納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東巴文化指納西族古代文化,因保存於東巴教而得名,已1000多年的歷史。主要包括東巴文字、東巴經、東巴繪畫、東巴音樂、東巴舞蹈、東巴法器和各種祭祀儀式等。

雲南納西族東巴文化與西藏象雄雍仲本教文化是同一或同源文化,雍仲本教曾在一定歷史時期對東巴教產生過深遠影響。從民族發展歷程看,納西族東巴教與西藏本教息息相關。 首先,二者共同崇拜同一祖師說明了其同一性或同源性。雍仲本教的創始人和導師是幸饒彌沃如來佛祖敦巴幸饒,東巴教的創始人是丁巴什羅。據考證,東巴教徒所崇拜的祖師,就是雍仲本教祖師。

納西族的飲食習慣

納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饅頭或水燜粑粑,中餐和晚餐較為豐富,一般都有一兩樣炒菜和鹹菜、湯等,特別喜食回族的牛肉湯鍋和乾巴。納西族傳統名菜“釀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釀入肉泥,蒸熟後做為祭祀、特別是祭祖的一道專用菜餚。

肉食以豬肉為主,大部分豬肉都做成醃肉,尤以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最為有名,可以儲存數年至十餘年不變質。外出勞動攜帶麥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時圍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陽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麗江火腿粑粑、麻補、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等。

相關問題答案
納西族特點?
納西族特色?
納西族服飾特點?
納西族的服裝特點?
納西族的服飾特點簡介?
納西族的服飾特點?
納西族信仰?
納西族傳統節日?
納西族服飾?
納西族主要姓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