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人的風俗習慣?
新疆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
百度
1個提問有了新回答
新疆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
匿名 | 2013-09-13 | 分享
新疆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告訴我吧.
10分鐘內有問必答前往下載
我來解答
推薦回答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男女青年要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瑪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幹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飲食習慣 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饢、抓飯、烤包子、拌麵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餚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饊子、銀絲擀麵(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黃蘿蔔(胡蘿蔔)醬等。 飲食習慣,日食三餐,早飯吃饢和各種瓜果醬、甜醬,喝奶茶、油茶等,午飯是各類主食,晚飯多是饢、茶或湯麵等。以麵食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十種。最常吃的有饢、羊肉抓飯、包子、拉麵、混沌等。饢是在饢坑裡烤制的象餅一樣的食品,晾乾後一、二個月也不壞,通常早餐、待客、送禮和出遠門時作為乾糧。抓飯是用羊肉,清油和胡蘿蔔燜制的一種主食,是新疆特有的飯食。 維吾爾族喜歡飲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新疆盛產綿羊,由此維吾爾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習俗。講究的羊肉串肉質鮮嫩,味鹹辣,孜然的特殊味濃郁。 與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飯,也是維吾爾族的傳統風味食品。在新疆維吾爾、烏孜別克等民族地區,逢年過年,婚喪娶嫁的日子裡,都必備抓飯待客。他們的傳統習慣是請客人圍坐在桌子旁,上面鋪上一塊乾淨的餐單。隨後主人一手端盤,一手執壺,逐個讓客人淨手,並遞給乾淨毛巾擦乾。然後主人端來幾盤抓飯,置餐巾上(習慣是二至三人一盤),請客人直接用手從盤中抓吃,故取名為“抓飯”。維吾爾族抓飯的種類很多,花色品種十分豐富。
傳統節日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古爾邦節是伊斯蘭教的傳統節日,於每年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舉行。古爾邦含有犧牲、獻身之意。傳說“先知”伊不拉音夢見“安拉”(真主),“安拉”命令他宰殺自己的兒子獻給神,當伊不拉音忠實地執行“安拉”命令的時候,“安拉”又命天神送來一隻羊代替他的兒子。從此,就有了宰羊祭祀的古爾邦節。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製各種糕點等。宰羊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肉孜節又叫開齋節、爾德節。每年伊斯蘭曆9月為齋月。過肉孜節前,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小孩、老弱病人和孕婦可以不守齋。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肉孜節意譯為“開齋節”。按伊斯蘭教教規,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即在日出後和日落前不準飲食,期......餘下全文>>
維吾爾族的民族風俗
民族習俗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男女青年要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瑪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幹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饢、抓飯、烤包子、拌麵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餚和小弗,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饊子、銀絲擀麵(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葡萄乾、哈密瓜、黃蘿蔔(胡蘿蔔)醬等。
和田維吾爾人的風俗習慣
和田的維吾爾人
維吾爾族是中國北方的一個古老民族,人口目前有800多萬,在我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滿族、回族,接近或超過苗族,居前四五位。維吾爾族主要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其中尤以喀什、和田和阿克蘇地區最為集中。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維吾爾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
維吾爾族主要是一個農業民族,有經營農業的悠久傳統,根據新疆的地理環境,發展了綠洲灌溉型農業。維吾爾族的先民開墾了綠洲,修渠引水,併發明瞭“坎兒井”這一獨特的地下引水系統。小麥是維吾爾族農家普遍種植的農作物。新疆的自然條件利於種植棉花,維吾爾族先民在1 000多年前就開始植棉。種植瓜果是維吾爾族的特長,主要有葡萄、哈密瓜、西瓜、香梨、石榴、櫻桃、無花果等。
維吾爾族有自己的語言,維吾爾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建國後,推廣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現兩種文字並用。
維吾爾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吾爾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吾爾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維吾爾族待客和做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吃飯時,要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那樣會被認為不禮貌。
維吾爾族傳統服裝極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長袍,右衽斜領,無鈕釦,用長方絲巾或布巾扎束腰間;農村婦女多在寬袖連衣裙外面套對襟背心;城市婦女已經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膠質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稜小花帽;維吾爾族花帽有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絲線繡成的民族風格圖案,有些還綴有彩色珠片;維吾爾族姑娘以長髮為美,婚前梳十幾條細髮辮,婚後一般改梳兩條長辮,辮梢散開,頭上別新月形梳子為飾品。
維吾爾族的傳統建築具有明顯的乾旱地區建築特點。房頂多穹窿頂或平頂,牆壁較厚,拱形門窗,視窗少而且小,天窗較大,用來採光。屋內砌土炕,供起居坐臥,又有火牆、爐灶,以取暖、做飯。住房多成方形院落。大門忌向西開,房前屋後種植果樹、花木。屋前搭葡萄架,成一涼棚。有些住房還有較寬的前廊。
維吾爾族非常注重禮儀。路遇尊長、朋友,都要把右手放在胸前,上身前傾,以示問候。老年人吃飯或到他人家裡做客,要雙手摸面做祝福的宗教儀式“都瓦”。有時互相見面時也做“都瓦”。
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維吾爾族舞蹈的群眾性很強,以輕巧、優美的舞姿和快速旋轉、多變的藝術特點而著稱。“賽乃姆”(集體舞)是最普遍的民間舞蹈形式,即興表演,有時獨舞,有時二人對舞,三五人或十幾人同舞也很常見。大型活動時,還會出現百人共舞的壯觀場景。舞蹈者情緒熱烈,觀眾拍手、吶喊助威。在農村、鄉鎮,每逢節日、婚禮、歡送賓客等喜慶場合,都要唱歌跳舞。
和田位於新疆最南端,古稱于闐,意思為“產玉石的地方”,是絲綢之路南道上的重鎮。......餘下全文>>
新疆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功,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維吾爾族有自已的語言,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
拼音文字。建國後,推廣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現兩種文字並用。
維吾爾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俗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婚俗
男女青年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碼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幹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食俗
日食三餐,早飯吃饢和各種瓜果醬、甜醬,喝奶茶、油茶等,午飯是各類主食,晚飯多是饢、茶或湯麵等。以麵食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十種。最常吃的有饢、羊肉抓飯、包子、麵條等。 維吾爾族喜歡飲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饢、抓飯、包子、麵條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餚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饊子、銀絲擀麵(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黃蘿蔔(胡蘿蔔)醬等。
節慶
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初雪節等。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製各種糕點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過肉孜節時,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100字
1、維吾爾族禮節:待人接物很講禮貌,在路上遇到尊長和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然後把身體向前傾三十度,並連說:“艾斯拉姆艾來孔!”當行路人無處進餐和住宿時,只要說明來意,主人雖不相識,也會殷勤招待;走路讓長者走在前面,談話讓長者先談。
2、入坐讓長者坐在上座,吃飯,先端給長者;小輩在長者面前不喝酒、吸菸;老人無論到哪裡去作客,他騎的馬不論是卸鞍子,還是飲馬、餵馬,都由年輕人去做,走時,年輕人給老人備鞍,扶老人上馬;家裡來了客人,全家都出來歡迎,然後女主人以十分真誠的態度,用盤子端來茶水;老人吃飯時或到別人家裡去,常常雙手摸臉做“都瓦”(祝福儀式)。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有什麼特別之處?
維吾爾人飯前、便後必須洗手(這不是現在出現的習俗,而是老早以前就有)。
維吾爾人洗完手,不甩手,為的是避免甩出來的水汙染到周圍的東西。
吃飯時,吃自己前面的或自己碗裡的東西,不會伸手到別人前面的食物。
維吾爾人相互見面時,必須握手會面。
維吾爾人的小輩向長輩伸手握手,表示尊敬長輩。
維吾爾人的宴會沒有領導席,自治區主席也得做普通百姓的餐桌,而且餐桌上的佳餚也是同等的,不會給有領導的餐桌多加一道菜。
只能想到這麼一點,我只寫了與漢族人不同或倒反的習俗。
維吾爾族風俗習慣70字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維吾爾族人民在歷史上曾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景教、佛教,伊斯蘭教傳入後,逐漸成為全民族的宗教信仰。伊斯蘭教對於維吾爾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有著廣泛與深遠的影響。
熱情好客的維吾爾族男子喜穿長袍(袷袢),婦女多愛在連衣裙上套對襟背心,男女老少都喜歡戴小花帽。他們的特色食品有"食囊"、奶茶、抓飯、拉麵、烤羊肉。信奉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人的節日,除了肉孜節和古爾邦節之外,還有"冒德路節"、"都瓦節"、"撒拉哈特曼節"、"巴拉特節"等,節日裡不但唱歌跳舞,還經常舉行叼羊、摔跤、滑雪、滑冰等娛樂活動。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
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
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男女青年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碼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幹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維吾爾族喪葬儀式按伊斯蘭教教規進行。當死者臨死前,親友都來念"都瓦"告別,兒女在床前領受遺囑,阿訇蓋章證明。
死後,阿訇將"神水"嘀在死者嘴上表示祝其"昇天";買僧(職業宗教者)者伊麻木為死者淨身,淨身後纏白布,男性包三塊,女性包五塊,再在死者身上撒香料。
然後,將屍體放在"告那孜"清真寺裡的公用抬屍木架上,抬往墓地。墓穴深長各二米,寬約一米,穴壁開洞,置屍於洞中。入葬前,由阿訇誦經,所有送葬人各抓一把土,再由一個人收齊放在屍體上,表示與死者訣別。葬後,在墓旁插一樹枝,作為標記。
送葬時只須男性,婦女不許入墳地(死者妻女也不例外)。非穆斯林也可參加送葬,可靜默告別,但要注意尊重民族習俗和信仰。
在死者死後三天、七天、二十天、四十天、週年,家屬要做抓飯請親友,為死者祝福,叫做"乃孜爾"。作"乃孜爾"因經濟條件不同而有區別,近幾年來,即使經濟條件好的也比較簡單了。
維吾爾族在禁忌、飲食方面的習俗 20分
但願能幫到你,希望採納!
首先希望各位在看完這片文章後,能夠對維吾爾族有更深入的瞭解,此外希望你們能夠尊重少數民首先我們應該尊重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但是這裡有很多的誤解。
禮節
維吾爾族的禮節與宗教也有著極為緊密的關係。人民之間的禮節表現了平等、友愛、敬老、愛幼的精神,勞動人民相見總是相互親切地握手、問候,對老人十分尊敬。婦女中還有長者親吻晚輩的禮節。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一些帶有等級性的、封建的禮節逐漸消失了,體現著平等友愛、互敬互讓的禮節則繼續儲存下來,並且增加了新的意義。維吾爾族熱情好客,崇尚禮節,待人接物,講究禮貌。如對長者要尊敬,走路讓長者先行,談話讓長者先說,坐下時讓長者坐在上座;小輩在長者面前不準喝酒、抽菸;親友相見必須握手問候,互相致禮和問好,然後右臂撫胸,躬身後退步,再問對方家屬平安;婦女在問候之後,雙手扶膝,躬身道別。在屋內坐下時,要求跪坐,禁忌雙腿直伸,腳底朝人。接受物品或給客人上茶時要雙手,單手接受物品被視為缺乏禮貌的舉動。
洗潔
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愛清潔。他們洗瞼臉盆。喝茶、吃飯之前定要洗手。洗後的手,必須雙手緊握,擠出殘留的水珠,然後再行擦拭,不得甩手弄,這是對主人或身邊人的不尊重。洗滌餐具、也是一件一件沖洗,然後擱置起來,讓其自行晾乾,不用揩拭。比如碗盆之類,洗後將口朝下擱置,使其自幹。
禁忌
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禁食豬肉、動物血和已死的畜禽。吃飯時不能隨便撥弄盤中食,不能隨便到鍋灶前面,不能剩飯,不慎落地的飯屑,要拾起放在餐布上,不能將拾起的飯粒再放進共用的盤中;吃飯或與人交談時,禁忌擤鼻涕、吐痰等不文明的習慣。在飲食方面,禁吃豬肉、驢肉、狗肉、騾肉,自死的牲畜一律不食;土葬而不火葬。在清真寺和麻扎(墓地)附近禁止喧譁;在衣著方面,忌短小,上衣一般要過膝,褲腿達腳面。最忌戶外著短褲。屋內就坐時要跪坐,禁忌雙腿直伸,腳朝人。親友相見要握手互道問候。然後雙手摸須,躬身後退一步,右臂撫胸;婦女在問候之後要雙手扶膝躬身道別。接受物品或清茶要用雙手、忌用單手。
文化生活
維吾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維吾爾文。由於民族之間長期頻繁的交往和學習,許多維吾爾族人兼通漢語和哈薩克語。
維吾爾族有燦爛的民族文化。早在11世紀70年代,哈喇汗王朝時的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所著《福樂智慧》敘事長詩,馬赫穆德·喀什噶爾編著的《突厥語大辭典》,都聞名遐邇。民間文學也十分豐富,有不少著名的故事、寓言、笑話、詩歌、民謠和諺語。《阿凡提的故事》在維吾爾族群眾中廣泛流傳。尤其是民間歌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單調高昂,節奏歡快、活潑、優美、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每逢盛大節日和喜慶吉日,或是勞動之餘,維吾爾族男女老幼都要伴著“達甫” (手鼓),唱起悠揚激越的民間歌謠。
維吾爾族人民能歌善舞。“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族古典音樂套曲,“麥西來甫”(聚會的意思)是維吾爾族人民最喜愛的一種群眾性娛樂活動。每逢佳節、婚事、喜慶活動都要演唱和舞蹈。樂曲熱情奔放,舞姿輕巧優美。開始時,一人高唱序曲,接著手鼓響起,眾人齊唱,歌聲悅耳,旋律歡快。人們被邀對舞,揚手頓足、旋轉翩躚。高潮迭起,情緒熾烈,歡歌笑語,令人心馳神往。
傳統節日
維吾爾族主要節日有肉孜節和古爾邦節。肉孜節意譯為“開齋節”。按伊斯蘭教教規,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即在日出後和日落前不準飲食,期滿30天開齋,恢復白天吃喝的習慣。開齋節前,各家習慣炸饊子、油香、烤制......餘下全文>>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作文50字
維吾爾族住房一般是泥土建築,用天窗採光,屋內設有壁爐,屋頂平坦,可以晾瓜果和糧食。飲食以麵粉、玉米、大米為主,喜吃瓜果。
日常的食品有饢(烤餅)、麵條、抓飯、茶、奶等。
維吾爾族服飾:城市婦女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農村男子穿長袍,婦女多在寬袖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
男女老少都愛戴四楞小花帽;耳環、手鐲、項鍊是婦女喜愛的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