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風水美學?
得水而壯,得水而妍的活用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壯,城得山水而靈
——建築風水的美學特質
覃十六
風水理論中蘊涵著豐富的美學成分。古人在都邑的選址、民居建築的規劃中體現出了濃厚的生態意識、和諧意識、自然意識等風水審美理想。最早給予風水美學肯定的是清乾隆時期,法國傳教士韓國英來到中國,被美妙的中國園林景觀深深吸引,他在描述其特點時,援引了古代一位名叫劉舟的建築大師的敘述,其中反映出的美學意趣正源自風水理念:“他們首先追求的是空氣新鮮,朝向良好,土地肥沃;淺岡長阜,平阪深壑,澄湖急湍,都要搭配得好;他們希望北面有一座山可以擋風,夏季招來涼意,有泉脈下注,天際遠景有悅目的收束,一年四季都可返照第一道和末一道光線。”
英國著名的科學史權威李約瑟在《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中論及中國風水時,也指出“風水對中國人民是有益的,如提出了種植樹木和竹林以防風,強調流水近於房屋的價值。它包含著一種美學成分,中國農田、居室、鄉村之美,不可勝收,都可以藉此得以證明。”
在對建築環境的選址規劃中,古人以崇尚自然、珍惜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原則擇宜居之地。高度重視並尊重自然生態環境的內在機理和自然規律,以珍惜土地、重山水、保林木、巧用自然能源的原則,村落選址大都利用天然地形,依山傍水,枕山環水,背山面水,負陰抱陽,隨坡就勢,大都選擇在山谷內相對開闊的陽坡或山側南向緩坡上。遵循“陽宅須教擇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秀髮,水須圍抱作環形。明堂寬大斯為福,水口收藏積萬金。關煞二方無障礙,光明正大旺門庭”的模式。這充分體現了古人極為重視自然景觀的審美,追求建築人文美與環境自然美和諧有機地統一。
作為“山水之術”的風水理論,其提倡“以人之意逆山水之意,以人之情逆山水之情”,“以人心巧契於天心”的觀照山川自然。在選址規劃上“如畫工丹青妙手,須是幾處濃,幾處淡,彼此掩映,方成佳境”的風水審美理想,對當代學者有深刻的啟發。清華大學著名學者吳良鏞院士在《山水城市與中國——21世紀中國城市發展縱橫談》一文中指出“中國傳統城市山水作為城市構圖的要素,山水與城市渾然一體,顯然與山水構圖和城市選址佈局的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