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藝”打不過劍桿織機 魯錦織女後繼乏人?

General 更新 2022年9月13日

王秋閣端坐在織布機的“坐機板”上織魯錦,只見她兩腳輪番蹬,兩手交替傳接梭、扳杼框,隨之梭飛線舞,機杼喳喳。 然而,她不知道自己正在與機器開展

“手工藝”打不過劍桿織機 魯錦織女後繼乏人

王秋閣端坐在織布機的“坐機板”上織魯錦,只見她兩腳輪番蹬,兩手交替傳接梭、扳杼框,隨之梭飛線舞,機杼喳喳。

然而,她不知道自己正在與機器開展一場生存競賽。這幅存在了幾千年的“織女圖”,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消失。

今年50歲的王秋閣是山東省鄄城縣大埝鄉楊柳行村農民,全家四口人,丈夫外出打工,兩個孩子上學。她侍弄4畝責任田之餘就是坐在織布機上,沒白沒黑編織魯錦,每月收入在七八百元。每織一米提花布,手工費為2.5—2.53元,這與十年前的工價相當。而像她這樣的織布好手,每天織布不過10來米。

工價十年未漲,皆因魯錦開發過度。鄄城魯錦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路維民說,魯錦是魯西南民間純棉手工提花紡織品,它圖案精緻古雅,色彩絢麗,質地細密,極具產業化潛質。在鄄城魯錦博物館,用魯錦製成的床上用品、服飾、旅遊用品,琳琅滿目,足有幾十個品種。隨著市場成熟,菏澤出現魯錦開發熱,現在以魯錦為原料的生產廠有20多家。不少廠家收不到真正手工織造的魯錦,便用現代手段,以劍桿織機生產,已經脫離了傳統手工藝品範疇,反過來又衝擊傳統魯錦市場。機織侵蝕了產業基礎,目前40歲以下會織布的婦女很少了。

路維民說,要想讓王秋閣們不再與機器競賽,必須成立強勢魯錦協會,鑑別機織錦和手工錦,並體現價差,體現文化資源價值,實現產業良性迴圈。

編輯人語

報道反映了一個普遍性的現象,“魯錦”遭遇顯然不是孤例。當蒸汽機開啟了近代工業化程序的時候,手工業便開始漸行引退;當魯錦作為“傳統手工藝品”重新吸引人們目光之時,“機械”又一次扮演了刺客角色,這難道是歷史的重現?

其實,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受到追捧的傳統手工藝品,身份已然轉變,不再是前工業時代的日常用品,而附著了“傳統”、“文化”、“藝術”等內涵,這也就是所謂賣點。對此不能簡單理解為技藝傳承,更重要的是藝術的再創造。從這個角度看,魯錦“工價十年未漲”,不只是劍桿織機作祟,技藝的因循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在此看來,不論依靠什麼力量,強行區分機織與手織價差,並非上策,競爭商品的市場定價權不由政府主導久矣,消費者自會投票。

傳統手工藝品面對的是並非大眾化的市場,要獲得認可,深入發掘其傳統文化的內涵,向高階消費市場靠攏,應是一條可行之路。將傳統手工藝品大眾化生產,顯然不是揚其所長。我們尊重目前業者所做的努力,更希望他們能從這個意義著眼,把魯錦做大。

推而廣之,我省傳統工藝品正多,如何發揚光大,服務社會,是業者的難題,也是文化產業發展需要解決的課題。

 

相關問題答案
蓋倫為什麼打不過劍聖?
諾手打不過誰?
英雄聯盟掘墓者怎麼打蠻王啊,打不過怎麼辦。- -要出工資裝猥瑣? ?
小三為什麼打不過原配?
狼為什麼打不過猞猁?
為什麼蛇打不過貓?
自來也怎麼打不過佩恩?
打不過別人怎麼辦?
亞索為什麼打不過趙信?
手工藝品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