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服飾變遷透著政治味?

General 更新 2022年9月13日

近期,臺北市孔廟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服裝秀,島內設計師將漢字元素融入服裝設計中,讓現場觀眾驚豔不已。島內時尚界人士認為,過去臺灣吹哈日、哈韓

臺灣服飾變遷透著政治味

近期,臺北市孔廟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服裝秀,島內設計師將漢字元素融入服裝設計中,讓現場觀眾驚豔不已。島內時尚界人士認為,過去臺灣吹哈日、哈韓風,未來兩岸年青一代設計師以中華文化為賣點,一定能使上海、北京、臺北,成為亞洲服飾流行中心。

堅持留辮、拒穿和服

服飾對於臺灣民眾來說並不僅僅是穿衣的問題,早期甚至跟“國家認同”有關。據臺灣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助理教授葉立誠介紹,日據時期,日本殖民者曾提倡島內民眾穿著西化,但不少人堅持穿清朝服裝,有些人衣著雖然西化,但堅持留辮子,一直到清政府被推翻才改變。上世紀30年代,島內女性開始流行穿旗袍,據悉這是受上海風潮的影響。此時日本殖民政府為了斬斷臺灣民眾對大陸的認同,開始強制學生仿效日本國內穿制服,並開設洋裝裁剪課程,希望扭轉新一輩的觀念。

臺灣有識之士此時警覺到日本人的意圖,於是發動一場新文化運動,堅持穿中式服裝。同一時期,與日本人關係緊密的家族則改穿日式服裝。1936後,日治政府曾一度想在臺灣全面推行和服,但後來不了了之。

國民黨當局接收臺灣後,也把服飾看作“國家認同”的標誌之一。為了抹去殖民遺蹟,當局規定不準穿日式木屐、日本軍服。據島內老人回憶,1949年大陸撤臺的男人普遍穿軍服,女性服裝以藍色素雅旗袍為主。上世紀50年代美國援助臺灣不少麵粉,島內民眾將麵粉袋改裝成衣褲,不少人背上或屁股上便出現了“中美合作”四個大字。

到了上世紀60年代,一系列事件促使島內服裝走向新潮。一是大華晚報首辦選美比賽,佳麗要穿上時髦服裝;二是電視臺成立,設計師王榕生首次在節目中教婦女製作衣服,並由模特示範,類似現在的走秀;三是實踐專科學院成立,首創服裝科,為培養設計師奠定基礎。四是中華商場、第一百貨公司落成,加上經濟好轉,民眾有能力消費。五是香港影視的影響,包括邵氏電影、畫報等雜誌引入,對臺灣服飾流行都有深遠影響。70年代,迷你裙等“奇裝異服”隨著嬉皮文化流入臺灣,但當局為了維持“淳樸民風”,規定藝人著裝奇特不準上節目。

兩岸攜手取代東京

島內服飾出現品牌概念是在上世紀80年代,臺“國貿局”開始鼓勵設計師把名字直接標在服裝上。瓊瑤劇中主角的穿著也引領了服裝的流行趨勢,包括喇叭褲等都是由此而來。90年代起,性感被重新定位,葉立誠指出,之前大家對衣著裸露都觀感不佳,但後來性感成為正面評價。

在哈日、哈韓風潮之後,島內設計師開始轉向中華文化尋找靈感。如青銅器的圖騰紋飾、清明上河圖中的人物穿著、宋瓷素雅卻透著高貴的顏色,這些元素在服裝設計師的眼中都是瑰寶。尤其在兩岸交流變得頻繁後,島內業界人士認為,在大陸龐大市場的推波助瀾下,兩岸攜手將有機會讓中國城市取代東京在亞洲的流行地位。

相關問題答案
臺灣微轉變速器好不好?
臺灣哪些品牌瑜伽服?
臺灣有什麼著名大學?
臺灣有什麼著名?
臺灣土著是什麼意思?
臺灣旅遊穿什麼衣服?
臺灣為什麼反對服貿協議 ?
去臺灣手機能用嗎?
變遷近義詞?
臺灣宣佈獨立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