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的精粹:漢服文化詳析?

General 更新 2022年9月13日

早在20世紀末,的大學生們率先提出:漢服才是人的國服。進入21世紀後,大學生們不但講究穿著漢服去過人自己的傳統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

中國服裝的精粹:漢服文化詳析

早在20世紀末,中國的大學生們率先提出:漢服才是中國人的國服。進入21世紀後,大學生們不但講究穿著漢服去過中國人自己的傳統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等,甚至於走上街頭倡導節日或隆重禮儀時也要穿漢服。於是經常有各地的大學生來找我,他們穿著自稱的漢服,來聽我對漢服的意見,這就牽扯出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漢服?

在中國服裝史中,有相對於少數民族的漢族服裝,有相對於其他朝代的漢代服裝,如果我們籠統地把京劇舞臺上宋明朝代留下來的大襟長袍、儒巾等叫為漢服,顯然有些概念不清。

我曾為此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撰寫過一篇文章,題為《漢服堪當中國人的國服嗎》”。舉幾個古籍中的例子,如《遼史·儀衛志二》中寫道:“會同中,太后、北乾亨以後,大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常服仍遵會同之制。”清代談遷《北遊錄·記聞下》中寫:“遼史,太宗德光入晉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這裡說得很明白,那就是遼初建國時,禮服分為二式,漢族官吏用五代後晉的服制,被稱為“漢服”,或稱“南班服制”;契丹諸臣仍穿契丹民族的衣服,稱“國服”或稱“北班服制”。耶律德光在遼會同元年(938年)決定,遇有重大朝會時,皇帝隨漢官穿漢服,主要由通天冠、遠遊冠、進賢冠等漢族政權的傳統官吏服飾組成,如通天冠是秦代時吸收楚冠樣子定製的,作為皇帝常服;遠遊冠也是從楚而來,只不過多為諸王所戴;進賢冠多用於漢代,為文吏、儒士所戴的一種禮冠。

與此相類似的沒有作為服制的漢服之稱,如近代徐珂在《清稗類鈔·服飾》中寫道:“高宗在宮,嘗屢衣漢服,欲竟易之。一日,冕旒袍服,召所親近曰:‘朕似漢人否?’一老臣獨對曰:‘皇上於漢誠似矣,而於滿則非也。’乃止。”以上兩種古籍記載中出現的“漢服”之稱謂,主要是指區別於少數民族的漢人之服。

再見記載中的漢服,有直接標明朝代的,如明代文震亨《長物志·衣飾》中寫:“至於蟬冠朱衣,方心曲領,玉佩朱履之為‘漢服’也,襆頭大袍之為‘隋服’也。”

那麼,我們如今的大學生們熱衷的漢服是什麼樣兒呢?看了一些報道,包括報紙圖片的,也包括照片的,還包括對面坐著的真人秀。斜領大襟或許是一致的,領子上有領緣,即在淺色衣服上包有深色的領口邊緣,從左向右掩,這符合中國漢族人的右衽,這一點區別於契丹、女真等族人的左衽。長袍也是比較一致的,當然也有女大學生穿半長的,有點像僧服,總之是寬衣大袖,看上去確實有些古代服裝的感覺。男生愛戴一頂黑布做的上有平頂的儒巾,如飄飄巾;女生則長髮略扎而披在肩背,下穿一件高腰古裙,手拿一把清絹制團扇。看上去有些像古人的服飾形象,滿有意思的,也有點兒像戲服,因為京劇服裝本來就是選用的宋明服裝,而宋明服裝還是從漢唐而來。明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漢族人執政的最後一個王朝,明前有遼、金、元代,明後又是清代,因此明初建時即要廢除胡服,統一為漢文化模式,而後明亡清始時,又因不成文的“十從十不從”中有“儒從而釋道不從,娼妓從而優伶不從”,因此中國漢族得以在戲服中被留傳下來。

這就難怪了,大學生們的漢服為什麼像戲劇舞臺上的古代服裝呢?京劇戲裝中確實留下了中國服裝的精粹。

相關問題答案
服裝的英文單詞有哪些?
服裝的英語怎麼說?
服裝的執行標準是什麼?
服裝的英語單詞有哪些?
選擇零售商服裝的原因?
服裝的出口退稅怎麼算?
服裝的工藝手法有哪些?
服裝的設計理念怎麼寫?
各種服裝的英語單詞有哪些? ?
服裝店的英文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