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生活60年:60年浙江服飾風尚變遷簡史?
建國初期,當時男性最“時髦”的衣服就是一套灰色的中山裝。而來自前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成了當時無數中國女性青睞的時裝。如今已是寧波
品質生活60年:60年浙江服飾風尚變遷簡史
1960―1966:布票開始出現,款式追求耐穿
由於自然災害和政策的失誤,新中國面臨著建國以來經濟最困難的時期。1960年,全國的棉花大幅減產,產量跌落到了1951年的水平。棉布開始限量供應,最初定量為每人每年21尺,後來則更少。“個高不算富,多穿二尺布”是那個時期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為了節約布料,服裝的標準變成了耐磨、耐髒,衣褲上也常可以見到補丁和輯線。家住嘉興市秀洲區的韓婆婆今年已經80高齡,老人對那個年代的往事記憶猶新:“當時家裡有七八個孩子,分到的布票根本不夠用,最怕的就是孩子長得太快。褲子太短時就用碎布把褲腳接長;老大穿完的衣服就給弟弟妹妹接著穿,款式和顏色都不講究,耐穿就行。”
1966―1976:服裝打上政治的烙印
這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布拉吉”被認為是修正主義,西裝被認為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旗袍更被貼上封建餘孽的標籤,稍微花哨的衣服被打成“奇裝異服”。“當時人們的穿衣有‘老三樣’、‘老三色’這種說法。”今年76歲的江繼明老先生是“紅幫”裁縫的第六代傳人,老人家回憶說,老三樣”指的是幹部裝、中山裝、人民裝;“老三色”則指藍色、灰色和黑色。江老還記得,那個時期,洗舊的軍裝、軍便裝也是人們模仿的穿衣打扮,是很時髦的服裝款式。那時,人們的穿衣打扮總是和政治聯絡在一起的。
1976―1995:服飾潮流湧動的年代
中山裝在流行了近三十年後終於淡出人們的生活,改革開放讓更多款式的衣服進入了人們的眼簾,各種服裝潮流此起彼伏。二十世紀80年代初期流行滑雪衫那會兒,僅杭州市1982年就生產了十多個款式,2萬多件男女滑雪衣。此後的“健美褲熱”、“西服熱”、“超短裙熱”,潮流一浪高過一浪。
敏銳的浙江人發現了服裝產業中越來越大的商機。1979年,雅戈爾集團建立,30年來,雅戈爾從單一的生產加工起步,迄今已經形成了以品牌服裝經營為龍頭的紡織服裝垂直產業鏈,隨著2008年集團併購美國KELLWOOD公司旗下核心男裝業務―――香港新馬集團,雅戈爾更獲得較強的設計開發能力、國際經營管理能力以及遍佈美國的分銷網路,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紡織服裝產業鏈之一。1984年,羅蒙集團成立,而今,其西裝銷量多年居全國第一。那個年代,浙江人為中國服裝的發展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95―2009:與世界服裝潮流融合
從20世紀末到如今,服裝的更新換代更加迅速。如今的服裝潮流再也不會按年甚至年代來劃分,各大品牌或者時裝設計師紛紛按季推出新款時裝。而隨著各大國際知名服裝品牌紛紛入駐,世界服裝的最新潮流與中國已經實現同步。今年3月,歐洲頂級運動品牌之一的Lotto亮相“中國時裝週”,並在中國發布全球首發的男女夏裝、鞋類和服飾全線產品,中國已然走上了世界服裝時尚的最前沿。今年8月,作為國際最頂級服裝品牌之一的LouisVuitton旗艦店在寧波落戶,連同杭州、溫州,浙江省成為了中國大陸擁有該品牌專賣店最多的省份。六十載滄桑鉅變,隨著中國走上世界服裝時尚前沿,浙江也成為其中一顆奪目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