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復古與西方的製鞋工藝史?
20世紀以前,鞋匠是一個低賤的行當。鞋的設計不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具有藝術性的工作,而被看做是整個製鞋工序中的一部分。 著名鞋業設計師主要崛起
流行復古與西方的製鞋工藝史
20世紀以前,鞋匠是一個低賤的行當。鞋的設計不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具有藝術性的工作,而被看做是整個製鞋工序中的一部分。
著名鞋業設計師主要崛起在歐洲,因為在美國隨著現代鞋業大規模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個體鞋匠顯得多餘。美國的鞋業興起於新英格蘭的殖民地,那裡的農夫冬天在廚房裡製作自家用的鞋。整個家庭都參與這項工作。男人割皮革、貼鞋底,女人縫鞋邊。殖民時期鞋匠們所用的工作臺現在成了收藏家的珍品。由於掌握了製鞋的技藝,一些有膽識的農夫就開辦了小製鞋作坊,三四個工人一起把當地鞋匠縫好的鞋料進行拼裝、上底,然後製成成品鞋。
1750年,馬薩諸塞州的利恩建了一個製鞋廠,使當地的製鞋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那裡工人不再是獨立地做鞋,鞋的每個製作環節都由一個受過訓練的專人負責。生產線開始形成。起初的鞋仍然是汀做的,但為了使工人在淡季有事可幹,鞋坊老闆開始做沒有預訂的鞋。這些鞋被稱作待售鞋,擺在當地商店的櫥窗裡。哈維兩兄弟早期是用馬車裝待售鞋,到附近的地方兜售。在1793年,他們在波土頓開辦了第一家鞋業零售店,每逢週三和週六出售成品鞋。18世紀中葉以來,發明家們一直致力於縫紉機的改進。直到1790年,第一臺專用於皮革加工的縫紉機才由一個名叫托馬斯·聖特的英國人改造出來。它差不多隻是一個垂直向上,可在皮革上打孔的錐子。英國的馬克·布朗勒爵士曾任紐約港的總工程師,他發明了一種壓力機,可用金屬針把鞋幫與鞋底縫起來。為了在英國反拿破崙的戰爭中盡職,在傷殘軍人的幫助下,布朗勒一天生產400雙鞋子。戰爭結束以後,英國的製鞋工業又回到了手工操作的方式。
1810年,美國出現了類似的機器。與此同時,兩個名叫井格布勒和約利勒爾的法國人也在巴黎製造這種機器。一位名叫布勒西的德國斯圖加特的製鞋人嘗試過用螺釘把鞋幫和鞋底連線起來。1829年,美國馬薩諸塞州梅里馬克一個名叫納賽尼爾·涅奧拿多的人,使釘鞋機得以最後的完善。大約在1812年,馬薩諸塞州沙頓的托馬斯·布蘭查得,把一臺制槍托用的車床改成了用來雕刻鞋楦的機器。鞋楦是一個製成鞋狀的木模,鞋就是在它上面拼裝的。在19世紀30年代,還是在新英格蘭,鞋匠們開始藉助模具來裁剪鞋幫,而不再依靠個人的裁剪技能。19世紀40年代,滾軋機在皮革壓縮方面的應用,便於鞋幫後跟加固後部成型。英國人仍繼續手工製鞋,直到19世紀末期,才迫於經濟的需要轉入機器生產。這寸他們才發現所有的專利權都屬於美國人,他們才不得不租用美國人的機器,並支付專利權使用費。但這也使英格蘭保留了很強的手工製鞋的傳統。
1846年,馬薩諸塞州斯賓塞的艾利斯·豪維把一臺縫紉機登記了專利。該機不僅可以縫合布料,而且可以用蠟線來縫合皮革。三年後,美國發明家伊沙克·M.辛格在波士頓發明了帶踏板的縫紉機。
1858年,利曼·B.布萊克發明出可以把鞋底和鞋幫縫合起來的機器。兩年後,一位名叫麥克的紳士對該機器進行了完善。以後的21年當中,布萊克和麥克強手聯合壟斷了機器製鞋行業。
在義大利,手工製鞋的傳統一直持續到20世紀,而在法國,預訂鞋的設計與生產規模不大的時裝業緊密地結合到一起。巴黎的時裝業是由一個名叫查爾斯·弗裡德里克·伍斯的英國人創立的,1858年他在巴黎的得拉佩斯大街7號開辦了一家時裝店。他第一個子每一季推出一批服裝,並叫年輕姑娘來當模特。作為時裝界崛起的第一人,他還第一個建立了設計服裝的體系,設計出來的服裝可以在巴黎的工廠裡批量生產,並銷往全世界。奧地利駐法大使夫人保琳·德·麥特里奇公主穿了他的一件衣服去參加了拿破崙三世的宮廷舞會,這給了他第一個大好機會。很快拿破崙三世的妻子約瑟芬皇后和宮廷裡的其他貴婦開始穿伍斯的衣服。他設計了第二帝國時期的豪華襯裙並在背後加上了腰墊,使之成為了19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婦女的標準服裝。
伍斯主導著人們的著裝品位,在1895年去世之前,他已在為歐洲所有的皁室製作服裝。有的服裝甚至沒有加標籤就給祕密地送到維多利亞女王的宮廷裡面去。伍斯死後,生意由他的兩個兒子蓋斯頓和讓·菲利浦接管。他們很快意識到時裝正在飛速變化,1900年,為了趕上不斷變化的時裝品位,他們請來了當時只有21歲的設計師保羅·波樂斯。波樂斯的前衛服裝很快就出現在當時的名流顯貴身上。在為伍斯兄弟幹了四年以後,他離開他們,另起爐灶。那時,一些其他的服裝店如帕奎、舍路特、道舍特……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伍斯兄弟商店的周圍和鄰近的旺多姆廣場上,巴黎成了世界時裝業的中心。大多數製鞋人默默無聞地為時裝店工作,但少數人開始成為知名的鞋業設計師。穿著波樂斯或帕奎服裝的時髦女性,一定穿著利謝里大街的查百里或得拉古朗基巴特利爾大街的費裡所設計的鞋。帕拉帝斯·波森勒爾大街的皮勒特是這些設計師中最能追趕潮流的一個。
他出生於1817年,是一個鄉村鞋匠的兒子,從父親那裡學會了製鞋的技術。1855年,他到了巴黎,並憑藉伍斯兄弟在時裝業買主中贏得了名聲,這主要得益於他所設計的鞋後跟,它要比當時流行的路易後跟更瘦,更直;皮勒特退休以後,他的兒子接管了生意,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皮勒特的鞋都以高貴典雅而著稱。當皮勒特在倫敦和巴黎的鞋店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顧客的時候,另一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巴黎開始工作的著名鞋業設計師只贏得了20名顧客。他的名字叫皮託·嚴特尼,自稱是“世界上要價最高的設計師”,這保證了他有一個獨有的客戶群。他的鞋現在陳列在紐約市藝術博物館。繼嚴特尼之後,安得·佩魯吉是一個來自萊斯的年輕設計師。他的製鞋技藝是跟他義大利的父親學的。佩魯吉是被皮勒特帶來巴黎的,在許多時裝公司做過事。他設計的鞋現在法國諾曼的得·拉·肖緒博物館陳列著的數量達兩千雙。
薩爾瓦多·菲拉格慕,年輕的義大利鞋匠,1914年移民到波士頓後,他把手工製作女鞋的技藝帶到了美國。由於對美國機器製鞋的方法深感失望,他搬到了加利福尼亞,成為了一名道具製作人,同時為電影界人士手工製鞋。很快電影明星就開始購買他的鞋了。在他1927年回到義大利以後,那幫明星仍然是他的忠實顧客。20世紀30年代,他開發出以軟木做底的鞋,流行了十多年。他死後,他的代表作還曾在世界巡迴展出。
20世紀40年代.一個名叫戴維·艾文斯的年輕英國人在菲拉格慕之後來到美國西海岸,成了好萊塢明星們的鞋設計師。他還為包括比爾·布拉斯和奧斯卡·得拉倫塔在內的紐約最著名時裝設計師設計過皮鞋。同時,富有傳奇色彩的羅傑·維爾去巴黎為克里絲琴·戴爾工作,在那裡因設計出了細高跟女鞋而出名。他的富有創意的作品也是全世界的藝術博物館獵取的目標。現在歐美出現了新的一代鞋業設計師,儘管還沒有博物館留意他們,但其作品已經受到顧客和時裝設計師的青睞。馬羅·布拉尼克、瓊·哈爾佩恩、莫得·弗裡讓、貝斯和荷伯特·列文、安得·費思特、簡·簡森、帕特里克·科克斯和克里絲琴·盧伯斯的作品更有靈感,可以說,他們的作品將來某一天也會與他們那些知名前輩的作品享有同樣的地位。他們的鞋將被作為藝術品來欣賞,而不只是腳的保護物。
在流行風潮中,復古是每年都會推出的流行專題,給舊有的流行美學賦予新的生命,新的詮釋,也是設計師慣用的手法。因此,我們站在新世紀的曙光裡回望近百年的鞋,並沒有太多的隔閡,太多的生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