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昆明同航服裝裝置熊舉“縫紉機華佗”?
他是一名年僅24歲的縫紉機械維修工;他自參加工作以來先後自學過10餘本縫製機械原理及維修方面的書籍,記錄筆記和維修心得近10萬字;他修好或成功改進機
雲南昆明同航服裝裝置熊舉“縫紉機華佗”
他是一名年僅24歲的縫紉機械維修工;他自參加工作以來先後自學過10餘本縫製機械原理及維修方面的書籍,記錄筆記和維修心得近10萬字;他修好或成功改進機械裝置不下千臺,為服裝企業創造效益超過百萬元,被同事及客戶尊稱為“縫紉機大夫”、“縫機華佗”;他在全國52名入圍選手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二屆“標準杯”全國縫製機械行業職業機能大賽“全國技術能手”冠軍。他的名字叫熊舉,一位來自雲南昆明同航服裝裝置有限公司的基層員工。
企業——在“不太樂觀”中堅定信心
“雲南地處邊陲,缺少面料、輔料、裝飾配件等生產平臺,又無大型知名服裝品牌生產企業,大多是一些個體服裝加工戶和小型服裝加工廠,服裝行業相對不發達。在大的經濟形式不好的情況下,我們公司的經營銷售比往年下降了……”昆明同航服裝裝置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啟明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
2012年,人們給予紡織服裝行業發展大環境的關鍵詞為“不太樂觀”,而縫製機械行業受下游服裝行業需求萎縮、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因素影響,企業產銷走低、庫存較高,利潤也有所下降。大環境雖然“不太樂觀”,但企業唯有堅定信心,才能突破低迷期。昆明同航是一家主要經營日本重機、德國杜克普、西安標準、上海富山、臺灣歐西瑪、富怡CAD製版軟體等國內外知名品牌服裝機械及專用裝置,同時提供各種優質、正品零配件的服裝裝置公司,現有技術維修員工8人。而同航正是在這8名維修工人當中培養出了在全國八大賽區、近800名選手參賽的全國縫製機械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的冠軍——熊舉。孫啟明表示,同航儘可能地為維修員工提供學習機會,送他們到生產廠家去培訓學習,並請有關的工程技術人員到同航進行指導培訓;教育員工端正做人和學技術的態度,為客戶做好本職工作;對於技術研究不小心造成的損失,同航還為員工支付損失費,鼓勵員工大膽進行技術研發。
做好了企業內部員工的培養工作,在外部環境上,同航針對近兩年沿海發達地區因產業結構調整,不少大型服裝企業向中西部遷移的機會,聯合縫製裝置廠家舉行產品展示會、新產品演示會,向客戶介紹新產品。同航還對客戶進行走訪,瞭解客戶的實際需求,為客戶提供一些中、高檔服裝裝置,並提供一系列無償服務。突破困境,做好內外工作,同航對未來發展很有信心。許多使用縫機的服裝企業負責人說:“有‘縫機大夫’在,我們很放心。”
員工——研發創新技術瞭解使用者需求
熊舉,2008年進入同航工作,他勤學好問、刻苦鑽研:為提高自身維修技藝,常常利用業餘時間自學技術維修理論,再通過工作中的反覆摸索進行驗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提高;他紮根一線,技術過硬:與一般縫紉機維修工接到報修才進行處理的方式不同,熊舉喜歡成天泡在使用者企業,通過與使用者的交流及自己的觀察,主動發現問題,防患於未然,2010年,在對某企業的例行走訪中,熊舉通過機器的聲響異常,判斷一批裝置存在潛在故障,經排查後順利解決,為該企業避免了大量損失;他愛崗敬業,勇於創新:2010年年初,昆明多家制衣公司在生產一些歐洲訂單時,由於面料特殊,在縫製過程中出現斷針、斷線、吃布等一系列問題,訂單的質量和生產進度受到嚴重影響。為儘快解決客戶的問題,熊舉主動請纓到使用者企業裡蹲點,不分晝夜地跟蹤裝置運轉情況,觀察記錄裝置故障現象,分析故障原因,最終成功拿出解決方案,創新性地對每臺裝置進行“減輕縫製壓力,調鬆線張力”等一系列技術處理,不但圓滿解決了客戶難題,同時還進一步提高了裝置的效率,贏得了同事及客戶的一致讚賞。
2011年,熊舉憑藉其過硬的綜合素質,順利通過了理論考核、機器故障維修、機械部件拆裝除錯、機器電路故障判斷維修等多輪淘汰,最終問鼎總決賽冠軍,同時還被推薦為“中國輕工行業技術能手”。
面對榮譽,熊舉卻很淡然,當記者問及其獲獎後有何感想時,他表示,剛開始他從沒想過能獲獎,參加第二屆“標準杯”全國縫製機械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只是想借此平臺向全國從事縫紉裝置維修的同行學習交流,得到提高。“能榮幸獲得冠軍,我覺得這只是我職業生涯的重新開始。”
熊舉工作後曾先後自學10餘本縫製機械原理及維修方面的書籍,並寫下10萬多字的記錄心得,這類書籍在我們看來枯燥無味,理論結合實際也似乎並沒有那麼簡單,是怎樣的動力讓一名年輕的80後普通員工如此持之以恆呢?熊舉給出的答案很簡單:“始終有一個上進的心態讓我無法不學。要使自己的工作技術得到認可,能跟上不斷進步的科技水平,就得在實踐中不斷學習、更新,才能進步。”
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縫機操作人員的工作單一而辛苦,縫製機械維修的工作就更加枯燥和勞累。“在工作中能幫助客戶解決問題,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因此根本不覺得我的工作枯燥乏味。從服裝行業發展的趨勢來看,縫紉裝置維修職業在目前以及今後的社會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學好這門技術將不會失業。”熊舉的表述很實在,從事縫機裝置維修工作很辛苦,但是選擇了這個工作,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紡織服裝行業的一線還有很多像熊舉這樣默默無聞的勞動者,我們喜歡著名的服裝品牌,喜歡身上光鮮舒適的服裝,卻不知道一件簡單的服裝背後有多少生產廠家在為之奮鬥,有多少一線勞動者在為之汗流浹背。但我們應該很放心,因為有這樣千千萬萬不懈努力的企業和員工,行業的發展一定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