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的步驟?

General 更新 2022年9月13日

泡茶的步驟都有哪些?泡茶是一門藝術,怎麼泡茶,泡茶的步驟有哪些?在招待客人的時候,從容優雅的泡茶方式,可以讓客人對你的印象加分。下面中國品牌網

泡茶的步驟

泡茶的步驟都有哪些?泡茶是一門藝術,怎麼泡茶,泡茶的步驟有哪些?在招待客人的時候,從容優雅的泡茶方式,可以讓客人對你的印象加分。下面中國品牌網小編帶大家來看看泡茶的步驟。

沖泡的步驟:

綠茶的沖泡,相比於烏龍茶,程式非常簡單。根據條索的緊結程度,應分為兩種。然而,無論使用何種方法,第一步均需燙杯,以利茶葉色香味的發揮。

泡茶的步驟1外形緊結重實的茶

1)燙杯之後,先將合適溫度的水衝入杯中,然後取茶投入,不加蓋。

此時茶葉徐徐下沉,幹茶吸收水分,葉片展開,現出芽葉的生葉本色,芽

似槍葉如旗;湯麵水汽夾著茶香縷縷上升,如雲蒸霞蔚。如碧螺春,此時

則似雪花飛舞,葉底成朵,鮮嫩如生。葉落之美,有“春染海底”之譽。

2)一段時間之後,茶湯涼至適口,即可品茶。此乃一泡。

茶葉評審中,以5分鐘為標準,茶湯飲用和聞香的溫度均為45-55C。若高

於60C,則燙嘴也燙鼻;低於40C,香氣較低沉,味較澀。

這個時間不易控制。如用玻璃杯,我一般用手握杯子,感覺溫度合適即飲;

如用蓋碗,則稍稍倒出一點茶湯至手背以查其溫度。完全依靠經驗,所以

實踐是最重要的。

3)第一泡的茶湯,尚餘三分之一,則可續水。此乃二泡。

如若茶葉肥壯的茶,二泡茶湯正濃,飲後舌本回甘,齒頰生香,餘味無窮。

飲至三泡,則一般茶味已淡。

此種沖泡方法,除碧螺春外,同樣適合於平水珠茶、湧溪火青、都勻毛尖、

君山銀針、廬山雲霧等較緊結的茶。

泡茶的步驟2條索鬆展的茶

這些茶,如採用上述方法,則茶葉浮於湯麵,不易浸泡下沉。應採用如下

方法:

1)燙杯後,取茶入杯。

此時較高的杯溫已隱隱烘出茶香。

2)衝入適溫的水,至杯容量三分之一(也可少一些,但需覆蓋茶葉)

此時需注意的是注水方法。茶藝館中,普遍是直接將水衝擊茶葉,我認為

這種方法不妥。這種茶本身比較舒展,無需利用水的衝力,反而易燙傷嫩

葉。我採用的方法是,如用玻璃杯,則沿杯邊注水,蓋碗則將蓋子反過來

貼在茶杯的一邊,將水注入蓋子,使其沿杯邊而下。然後微微搖晃茶杯,

使茶葉充分浸潤。

此時茶香高鬱,不能品飲,然恰是聞香最好時候。

3)稍停約兩分鐘,待幹茶吸水伸展,再衝水至滿。

沖水方法如前。此時茶葉或徘徊飄舞,或遊移於沉浮之間,別具茶趣。

4)其它步驟,皆與緊結茶相同。

合適這種方法的,有六安瓜片、黃山毛峰、太平猴魁、舒城蘭花等。有些

條索不是特別緊結亦非特別鬆展的茶,兩種方法均可,也是各人的習慣而已。

泡茶的步驟:

科學的泡茶講究三素:一、投茶量;不同的茶,不同的泡茶器皿投茶量也不相同;基本上六大基本茶類中的綠茶、紅茶、黑茶、黃茶、白茶投茶量在容器水容量的2%~3%。如獲至寶100ml的蓋碗,投茶量僅需求2~3克;二、水溫;不同的茶所需溫度略有不同:總的來說分不發酵和發酵茶兩類,發酵茶的水溫高於不發酵的茶,綠茶是不發酵茶,它的水溫為65℃~75℃之間;而紅茶、黑茶、烏龍茶的水溫則為全沸水,特別是雲南地區海撥高,沸點低,一定要漲透(但也不能過熟)才能激發出茶的香、韻、味;三、浸泡時間;浸泡時間,長了苦澀並且可能將茶中不好的物質如農殘量浸泡出來;短了淡薄無味;同時與投茶量、水溫有恰當的比值,如投茶量高,浸泡時間短;反之時間則增加。所以三要素是喝到一杯好茶的基本條件。

科學飲茶則以健康為中心。所以略有禁忌。有九不飲:一、不飲時新茶(才製成不足月的茶);二、不飲異味茶(貯藏不當,製作不良);三、不飲頭遍茶(一些等級低的茶需洗茶); 四、不飲隔夜茶;五、不飲空腹茶;六、不飲過度茶;七、不飲過熱茶;八、不飲醉後茶;九、不宜用保溫瓶沏茶。

1.煮茶法

直接將茶放在釜中熟煮,是我國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飲茶法。其過程陸羽在《茶經》中已詳加介紹。大體說,首先要將餅茶研碎待用。然後開始煮水。以精選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燒開。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與水交融,二沸時出現沫餑,沫為細小茶花,餑為大花,皆為茶之精華。此時將沫餑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備用。繼續燒煮,茶與水進一步融合,波滾浪湧,稱為三沸。此時將二沸時盛出之沫餑澆烹茶的水與茶,視人數多寡而嚴格量入。茶湯煮好,均勻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2.點茶法

此法即宋代鬥茶所用,茶人自吃亦用此法。這時不再直接將茶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衝點碗。但茶末與水亦同樣需要交融一體。於是發明一種工具,稱為“茶筅”。茶筅是打茶的工具,有金、銀、鐵製,大部分用竹製,文人美其名曰“攪茶公子”。水衝放茶碗中,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擊,這時水乳交融,浙起沫餑,潘潘然如堆雲積雪。茶的優劣,以餑沫出現是否快,水紋露出否慢來評定。沫餑潔白,水腳晚露而不散者為上。因茶乳融合,水質濃稠,飲下去盞中膠著不幹,自然稱為“咬盞”。

毛茶法

即在茶中加入乾果,直接以熟水點泡,飲茶食果。茶人自制茶,自採果,別具佳趣。

點花茶法

為明代朱權等所創。將梅花、桂花、茉莉花等蓓蕾數枚直接與末茶同置碗中,熱茶水氣蒸騰,使茶湯催花綻放,既觀花開美景,又嗅花香、茶香。色、午味同時享用,美不勝收。

泡茶法

此法時清以至現代,為民間廣泛使用,自然為人熟知。不過,中國各地泡茶之法高精亦大有區別。由於現代茶的品種五彩繽紛,紅茶、綠茶、花茶,沖泡方法皆不盡相同。大體說,以發茶味,顯其色,不失其香為要旨。濃淡亦隨各地所好。近年來賓館多用袋裝泡茶,發味快,而又避免渣葉入口,也是一種創造。飲休既是精神活動,也是物質活動。所以茶藝亦不可墨守成規,以為只有繁器古法為美。但無論如何變,總要不失茶的要義,即健康、友信、美韻。因此,只要在健康思想的指導下,作些改進是應該的。當代生活節律不斷變化,飲茶之法也該越變越合理。法簡易行,但過簡通俗讀物是韻味佳趣。古法不易大眾化,但對現代工業社會過於緊張的生活,卻是種很好的調節。所以,發掘古代茶藝,使再現異彩,也是極重要的工作。據說福州茶藝館已恢復鬥茶法,使沫餑、重華再觀,實在是一雅舉。談飲法,不僅講如何烹製茶湯,還要講如何“分茶”。唐代以釜煮茶湯,湯熟後以瓢分茶,通常一釜之茶分五碗,分時沫餑要均。宋代用點茶法,可以一碗一碗的點;也可以用大湯缽,大茶筅,一次點就,然後分茶,分茶準則同於唐代。明清以後,直接沖泡為多,壺成為得要茶肯。自泡自吃的小壺固然不光,但更我的是起碼能斟四、五碗的茶壺。所以,這種壺叫作“茶娘式”,而茶杯又稱“茶子。五杯至十幾杯巡注幾周不停不撒,民間稱為“關公跑城”。技術稍差難以環注的也要巡杯,但需一點一提,也是幾次才均勻茶湯於各碗,引謂“韓信點兵”。

泡茶掌握茶水比例

總覺得在家喝茶與在茶館裡喝滋味不同,探究原因,我以前總歸結為家中和茶館環境、氛圍不同,因而導致心情不同,從而影響口腔裡、舌尖上的滋味,但最近一位專業人士相告,其實這最大的原因很可能是沏茶時不同的茶水比例所致。

泡茶有很多講究,不同的地方泡茶的方法雖有不同,但基本要求是一樣的。為了使茶葉的色、香、味充分地衝泡出來,使茶葉的營養成分儘量地被飲茶者利用,其中應注意茶、水的比例。

一般來說,茶、水的比例隨茶葉的種類及嗜茶者情況等有所不同。嫩茶、高檔茶用量可少一點,粗茶應多放一點,烏龍茶、普洱茶等的用量也應多一點。對嗜茶者,一般紅、綠茶的茶、水比例為1:50至1:80,即茶葉若放3克,沸水應衝150至240毫升;對於一般飲茶的人,茶與水的比例可為1:80至1:100。喝烏龍茶者,茶葉用量應增加,茶與水的比例以1:30為宜。家庭中常用的白瓷杯,每杯可投茶葉3克衝開水250毫升;一般的玻璃杯,每杯可投放茶2克,衝開水150毫升。

相關問題答案
泡茶的工具都叫什麼?
微商怎麼做的步驟?
如何自學書法的步驟?
怎樣寫好毛筆字的步驟?
文章怎麼投稿的步驟?
怎麼剪窗花的步驟?
新房裝修的步驟是什麼?
怎樣畫猴子的步驟圖?
市場細分的步驟有哪些?
怎樣用啤酒洗頭的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