饊子起源於哪裡?

General 更新 2022年9月13日

饊子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春秋戰國時期,寒食節禁火時食用的“寒具”即為饊子。那時候,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名臣義士介子推,寒食節要禁火三天,於是人們便提前炸好一些環狀麵食,在寒食節期間食用,是寒食節所具,被叫做“寒具”,也就是現在的饊子。

饊子起源於哪裡


饊子又稱食饊、捻具、寒具和麻物子等,是一種油炸食品。北方饊子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多以米麵為主料。饊子色澤黃亮、層疊陳列,幹吃香脆可口,泡過牛奶或豆漿後入口即化。

饊子是以麥、稻、黍等原料,經面制油炸而成的冷食,後泛指制熟後冷食的乾糧。最早作為周朝祭祀品,證明寒食節的起源與神靈祭祀有著密切關係。

饊子是用油水面搓條炸制而成,主要營養成分是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屬高熱量、高油脂類食物,不宜多食。

相關問題答案
奶茶起源於哪裡?
可可豆起源於哪裡?
剪紙起源於哪裡?
黃河長江起源於哪裡?
黃河起源於哪裡?
世界地球日起源於哪裡?
自然捲基因來源於哪裡?
賽龍舟起源於哪個時期?
斯諾克起源於哪個國家?
足球起源於哪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