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古今鞋文化?
北京有句老話兒說得好:爺不爺先看鞋。腳底有了勁兒,臉面上才有光。這讓人們長臉的鞋內聯升可算是一號。上到帝王將相下到平民百姓,穿...
京城古今鞋文化
北京有句老話兒說得好:“爺不爺先看鞋。”腳底有了勁兒,臉面上才有光。這讓人們長臉的鞋“內聯升”可算是一號。上到帝王將相下到平民百姓,穿的都是內聯升做的鞋。“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恆”,一句“腳踩內聯升”,就足夠能說明能穿上內聯升的鞋,對身份和地位都是一種炫耀。2008年內聯升由當年給大臣做上朝堂的官靴發展為奧運會禮儀小姐走上賽場的潮鞋,近日,記者走進位於前門大柵欄的內聯升展覽館,講述內聯升的發展歷程。
朝靴起家
精準定位
記者在300平方米的展覽館看到,玻璃窗中展示著內聯升各個時期鞋的樣式。看到展示的最早納鞋的工具時,彷彿回到了內聯升建立的時代。
據店裡的解說員介紹,“內聯升”三個字有很好的兆頭,尤其是從政者更喜歡:“內”指大內宮廷,“聯升”寓意顧客穿上此店製作的朝靴,可以在朝廷官運亨通,連升三級。由此看來,內聯升自開業初期就與朝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內聯升始建於公元1853年(清咸豐三年)。創始人趙廷,天津武清縣人。他早年在一家鞋作坊學得一手做鞋的手藝,並積累了一套待客經營之道。後來,京城一位達官出資千兩白銀入了內聯升的股份。有了充足的資金支援,趙廷根據京城製鞋市場的狀況,認為當時家家戶戶都是自己做鞋,製作朝靴的專業鞋店幾乎沒有,於是就打上了坐轎子人的主意——為皇親國戚、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
最早的“VIP檔案”
體現個性化服務
記者在櫥窗裡看到一本厚厚的本子,這不是賬本,而是一本記載著內聯升給各個領導人所做鞋的樣式、大小等材料的《履中備載》,這一“記錄”的經營手段在京城的製鞋業可謂獨樹一幟。
“毛澤東,中華人民共和國黨中央主席,1976年7月、千底大圓口、鞋碼四十一號”……這一串串的文字不僅記錄的是領導人的鞋資料,更是內聯升經營手段的一種體現。據瞭解,起初內聯升獨具慧眼,看準了滿清官員這一貴族群體的用鞋市場,根據定製朝靴的樣式、尺寸及特別需要,再將蒐集到的有關身份、官職及其他背景材料,按系統等級入冊,如再次買鞋,只要派人告知,便可根據資料按要求迅速做好送去。同時,也為下級官員晉見朝官送禮提供了方便。《履中備載》中詳細地記錄了穿鞋者的姓名、做鞋時的年份、身份、鞋的款式以及鞋碼。這本記錄大大增加了內聯升鞋的品質,內聯升的生意也因此更加興隆火爆。
如今,鞋店的主要服務物件是百姓,但仍堅持對患有畸形或有特殊需要的顧客進行定做。
“千層底”鎮店納鞋
經過90餘道工序
在展覽館的另一側則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域,也是大師們製作定製鞋的工作區域,參觀到這裡的人們總會駐足觀看一會兒,或是上前詢問大概的製作工藝。
據介紹,內聯升千層底布鞋製作技藝的傳承方式,是師傳徒的模式。在師傳徒的模式下,由技藝高超的老師傅帶領學徒,老師傅通過口傳心授,將自己的製作經驗、竅門教給學徒,學徒通過體會、理解,在實踐中繼承老師傅的技藝,通常需要三年零一節才出師。納底布鞋始於周代,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內聯升的布鞋製作技藝,可不是簡簡單單的。內聯升千層底布鞋的製作,精選純棉、純麻、純毛禮服呢等天然材料,採用傳統手工製作方式。其製作工序多、工藝要求高,製作一雙布鞋需要經過90餘道工序才能完成,往往一雙鞋要花上四五天的工夫。www.chinapp.com中國品牌網
牽手奧運推動產品樣式優化
在展區的最後一個櫥窗內記者看到了在2008年奧運會時,內聯升為禮儀小姐專門製作的緞面布鞋。
內聯升工作人員張晶向記者講解道,2008年,內聯升榮幸地成為第29屆奧運會、殘奧會供應商。
據介紹,北京內聯升鞋業有限公司向北京奧組委提供了奧運會和殘奧會全部頒獎禮儀用緞面布鞋。內聯升根據不同服飾風格,精心製作了青花瓷、國槐綠、寶藍、粉紅及寶藍室內軟底5款緞面鞋。並根據射擊館、籃球館等不同的場館要求,設計製作了分體跟、坡跟、軟底等不同跟型。這些傳統緞面頒獎用鞋出現在奧運會的302場和殘奧會的472場頒獎儀式上。奧運禮儀小姐服裝與內聯升頒獎禮儀鞋的和諧搭配,更好地展示了一種東方韻味的美。
藉著奧運會的餘溫,內聯升在之後的經營上,找好了定位,在技術、造型等方面進行創新。記者在展覽區看到一雙紅底藍黃花面的“潮靴”,樣式很是歐美範兒。據解說員介紹,這雙鞋全公司就剩下這一雙了,當時賣的時候,來一批沒一批,也算是在京城布鞋市場掀起了一陣熱潮。
來源中國品牌網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