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造假大揭祕 如何辨鏽識古銅?

General 更新 2022年9月13日

  古代青銅器的器型雄偉、紋飾瑰麗,在數千年悠久的歲月中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內涵,集極高的文物價值與藝術價值於一身。隨著收藏市場的火爆...

青銅器造假大揭祕 如何辨鏽識古銅

古代青銅器的器型雄偉、紋飾瑰麗,在數千年悠久的歲月中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內涵,集極高的文物價值與藝術價值於一身。隨著收藏市場的火爆,近年來國內青銅器的價格一路狂漲,過去曾被走私出境的青銅器正在源源不斷地迴流。但另一方面,由於其仿造所需的生產條件以及工藝並不複雜,所以仿古銅器成為一些不法之徒獲取暴利的手段,諸如移植、拼接等仿造新工藝也層出不窮,令藏家防不勝防。仿古銅器數量之多也讓人歎為觀止,無論古玩店鋪還是小地攤幾乎只要有古董的地方都能見到假銅器。因此,有人開玩笑說,如果將氾濫到古董市場與藏家手中的假青銅器收集起來足以製造兩艘青銅航空母艦。

與其他類別的文物鑑定技術不同,目前青銅器的鑑定已經採用了一些科技與傳統相結合的鑑定手段,比如以賈文忠等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專家、學者開始運用現代化學、冶金學等學科中的技術與儀器來鑑定青銅器,已初見成效。筆者通過對這一領域10多年的研究與實驗,同樣發現了現代分析技術在文物鑑定中的廣闊前景,本文將針對"青銅器表面的氧化物分析鑑定銅器真偽"提出筆者一些見解。www.chiNAPp.com中國品牌網

銅鏽是歷史的產物

青銅器是人們將鉛、錫、銅等礦石等原料經過熔鍊氧化後,將其所形成的集合體還原提煉出純度較高的鉛、錫、銅,再根據需要按一定比例配在一起鑄造而成的。在其形成後所經歷的複雜環境中,各種金屬被重新氧化而成了類似銅礦石的鹽類。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個變化過程是一個"輪迴"的過程。

具體而言,銅鏽大多都是由組成青銅器的金屬銅、錫、鉛等金屬成份與周圍環境中的其他元素經過複雜的化學反應而生成銅的各種鹽類,顏色多以綠、藍為主。存世時間短、儲存較完好的銅器表面鏽蝕較輕,一般會有如"黑漆古"或"水銀皮"等氧化膜層,這些層膜同樣是銅器的組成物質被氧化、溶解或侵蝕後富集、沉澱而成。例如內蒙古、新疆等沙漠中出土的銅器多數都有"水銀沁"或"黑漆古"等漂亮的皮殼。

銅鏽產生的狀況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當溼度大、溫度高時,銅器表面的化學反應程度相對劇烈,生成的金屬氧化物也相對多些,這一時期是銅鏽的生長期。相反當乾燥、寒冷時環,銅鏽的產生速度變緩甚至停止,生成的金屬氧化物也減少,這稱之為銅鏽的休眠期。生長期、休眠期並不是絕對的,而是在不斷交替。生長期到來時,新的化學反應在以前的生成物、銅鏽的孔隙中發生,銅鏽的多孔性越來越低,鏽蝕之間也時常有反應發生。這些致使古銅器表面的古鏽蝕不但量多,且密度、硬度都很大,成分複雜、顏色豐富,有的鏽蝕就像璀璨奪目、五彩斑斕的寶石。此外鏽蝕的產生也受地域的影響,這與不同地區的溫度、溼度以及土壤中的各種酸、鹼、鹽的含量有關係。例如,我國南方出土的銅器鏽蝕的程度較北方的嚴重,人們常將南方地區出土的鏽蝕較重的青銅器稱為"水坑貨"。

古鏽蝕在形成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經受複雜環境中各種物理的、化學的作用,如:汙染、風化等,在這些作用的長期交替作用下古銅器會形成一種獨特的風貌。這些相對穩定的鏽蝕是銅器數千年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妥協的歷史產物,呈現出和諧的自然美,也是其飽經滄桑的象徵。它們不僅能反映出銅器的原料組成,還記錄著銅器與環境"相處"的漫長歲月中的各種資訊。從這一層面出發,我們可以通過對鏽蝕的分佈,形態、顏色、光澤等等來判斷銅器的真偽。

老鏽新鏽區別大

由於所經歷的環境和時間長短不一,仔細分辨還是能發現不少老鏽和仿造新鏽的區別。

首先從鏽蝕的層次上看,古銅器上生長的是陳年自然鏽蝕,其鏽蝕有明顯的層次,一般從外到內縱向分為鏽土結合層、主體鏽層、地子鏽層。鏽土結合層上常見銅器鏽蝕與地下環境中的附著物,如泥土或碳化後的草木屑等;在鏽土結合層的下面有一層綠色或藍色的結晶鏽就是主體鏽層;在主體鏽層以下就是緊貼銅器的黑或紅褐色的氧化膜層,即地子鏽層。這3層鏽蝕次序分明、排列合理,有的古銅器沒有鏽土結合層,甚至沒有主體鏽層,但是決不能沒有地子鏽層,這對於分辨老鏽新鏽十分關鍵。而大多數仿古青銅器由於其經歷的時間較短,通常只有一層浮鏽,顏色單一、結構鬆散、附著較差,如果去掉浮鏽會直接露出新鮮的銅體。

其次從鏽蝕所呈現的形態來看,古銅器所經歷的環境十分複雜,除了在使用過程中所經受的損壞、侵蝕,還有諸如大氣腐蝕、土壤腐蝕、疲勞腐蝕等。這一系列的物理、化學作用在不斷地改變著青銅器,在其表面形成各種形態的鏽蝕,鏽蝕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不斷的變化著。可以說古銅鏽蝕的產生是在漫長的時間長河裡,人為的、自然的;必然的、偶然的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綜合結果,這些因素與銅器相互影響、相互制衡,呈現出自然與協調的風貌。仿古銅器則不然,其鏽蝕一般有化學腐蝕鏽與膠著鏽兩大類。有些仿造者用食鹽、食醋、硫酸、鹽酸等化學藥品來腐蝕銅器,或者將新仿的古銅器放到潮溼的地下埋幾年,雖然銅器的表面在劇烈的化學作用下也會產生銅鏽,但是這些鏽蝕只是短時間內產生的年輕鏽蝕,並沒有經歷過漫長複雜的氧化過程,不會表現出那種協調與自然,仿造者便想盡各種辦法為它化妝,使它看起來像經歷了幾千年的歲月滄桑,這顯然無濟於事。

仿古鏽花樣百出

為仿品上鏽是現代青銅仿古工藝中非常關鍵的一道工序,鏽蝕仿造的相似程度,直接決定仿造是否成功。所以仿造者就要用各種方法來仿古鏽。筆者經過長期的觀察,將常見的做法歸為以下幾種:

1."種植鏽":將酸、鹼、鹽等各種化學藥品摻合金屬粉塗抹到仿品表面,然後再埋到土裡來"種植"偽鏽。

2."膠著鏽":用膠水、松香、白芨漿、清漆等膠狀物調配各種礦石粉、顏料,塗抹到銅器上。或從別的古銅器上取下真鏽拌入清漆或膠水中塗抹到仿古銅器上。

3."燒熔鏽":將調製好的礦物顏料在銅器表面燒熔,這些被熔化的顏料在降溫後凝固在銅器的表面。

4"電鍍鏽",用類似工業中金屬表面電鍍技術在銅器表面鍍"水銀皮"或"黑漆古"、等皮殼。

5.將動物尿液、糞便或農用化肥與泥土摻合,塗抹到仿品表面後埋到土裡。

6."移植鏽":將古銅器上的古鏽移植或鑲嵌到仿品表面,再用上述的各種方法組合作鏽。

儘管作假鏽的方法五花八門,但不外乎分物理上鏽、化學上鏽兩類方法。但這種年輕的新鏽與古銅鏽存在根本的區別,如果用顯微鏡或其他儀器來分析,區別會更明顯。

鑑別對策更勝一籌

面對市場上琳琅滿目、花樣百出的仿品,很多收藏者都不知道如何應對,針對以上歸納的常見作偽方法,筆者通過長期的實驗,也總結出一些實用"招",僅供收藏者參考。

1.用針尖刺扎銅鏽部位,古銅鏽非常堅硬難以刺入,而那些用膠水製做的偽鏽不但容易刺入,鬆開手後針會被偽鏽含住掉不下來。對於古銅器上那些修補過的部位用這種方法鑑定也很有效。

2.在鑑定銅器的鏽蝕時,最好取一些試樣下來,用高溫熱針燒灼,或將試樣直接用火燒,古銅鏽一般不易燃燒,鏽結晶在高溫下會發出炸裂的聲音。用樹脂或膠水製造的偽鏽在高溫下會熔化、燃燒,並且冒煙,能聞到各種膠水味兒或燒塑料味兒等刺鼻的氣味。放大鏡觀察,被熱針燙過的部位,會發現那些膠狀物被熔化後又凝固,根據熱針的形狀形成一個半圓槽。真正的古銅鏽是天然生長的礦物結晶,在高溫下它既不會熔化,也不易燃燒,更不會有酸味兒或其它異味兒。

3.用小刀或其他工具將銅器表面的銅鏽取一塊,觀察銅鏽下面露出的皮殼,偽鏽下面露出的直接是銅色。古銅鏽下面一般是黑褐色或是銀白色的氧化膜。

4.用煙燻銅器表面或顏料染色,使其表面形成黑色或紅色的氧化層,往往這種氧化層沒有光澤。需要用棉布、毛毯或椴木木炭拋光,也有用拋光玉器的滾筒機械拋光。這類作偽的氧化層的突起部位光亮,凹陷的部位灰暗。用乾燥的硬布等物品在銅鏽表面快速磨擦,使其表面發熱後,嗅其味道,有些偽鏽會發出松香味兒、塑料味兒、油漆味兒或其它如502膠水等異味兒。

5.用珠寶鑑定中的第三代查爾斯濾色鏡來鑑定銅鏽非常有效,所有的古銅鏽在濾鏡下都不會變色。用那些綠色、藍色的化學顏料做的各種偽鏽,在濾色鏡下多數會變成紅色。特別是用琺琅彩釉料在低溫下燒成的假鏽,這種偽鏽既不怕火也不怕水,用熱針、水都不管用。但因為琺琅釉料中的藍色含鈷,所以在第三代查爾斯濾色鏡它的藍色或綠色會變成紅色。

6.白礬與硼砂都是可溶性物質,如果銅鏽是透明的結晶鏽,我們可以取下一塊放在熱水裡,如果遇到水後能溶化的,就有可能是這幾種偽鏽。有人也提倡用舌頭嘗試青銅器鏽的味道,白礬的味道非常澀,其它結晶狀的偽鏽有時是苦的或鹹的,而真正的古銅鏽幾乎沒有味道。筆者認為有些偽鏽有毒,最好不用這種嘗味道的方法。將水噴灑到銅鏽上,觀察銅鏽的親水程度,古銅鏽是親水的,那些用油漆、膠水的親水性則較差。

7.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銅鏽的結晶形態及生長狀態,可以發現新銅鏽和老銅鏽有很大差別。

由於篇幅所限,上面簡單地介紹一些通過鏽蝕分析鑑定古銅器的原理與方法,更多運用科技鑑定文物的內容將在筆者撰寫的《古玩解剖辨偽圖說》中詳細介紹。筆者正在嘗試採用現代成分分析技術對銅器表面鏽蝕的成分進行分析,通過與銅器組成材料的因果關係分析,或與資料庫對比,也可以得出較為科學的結論。在未來的文稿中會提供。希望能與眾多的收藏者和專家交流,為文物鑑定做點實事,以推動古銅鑑定技術更上層樓。

來源中國品牌網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問題答案
胡歌車禍原因大揭祕?
大學生如何培養創造力?
如何辨別青金石真假?
如何辨別銅錢真假?
假大米怎麼分辨?
大學生如何賺錢最快?
石榴石如何辨別真假?
生產假冒食品如何處罰?
如何辨別硬牛皮包真假?
大學生如何行使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