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德瓷器鑑定鑑別?

本文由粵月約編輯整寫,如果不妥或者溝通請聯繫本人,未經本人同意請切勿轉載。

明代瓷器在永樂王朝有所創新和發展,至宣德朝而至於鼎盛。

宣德時期政局比較穩定,經濟發展較快。由於景德鎮在明代廢除了元代的“匠戶制”,工匠成為幫自由的手工業者,提高了生存積極性,從而促進了制瓷業的發展。從大量出土的傳世品和出圖器物來看,此時景德鎮執瓷技術有很大的提高,並且創造出許多前所未有的新穎品種。

聞名於世的宣德青花及冠絕一代的宣德紅釉和五彩,在陶瓷發展史上成為交響輝映的璀璨明珠,備受國內外認識的欣賞和重視,充分體現了中國陶瓷高超的技術造旨。

明宣德瓷器鑑定鑑別

工具/原料

歷史資料

放大鏡

方法/步驟

造型特徵

宣德瓷器的造型敦厚凝重,無論大件小品,製作均甚精緻,即使器形很大也不會覺得噸重笨拙。而且品類繁多,琳琅滿目,並創制了不少獨特之作。

經典器形:梅瓶、小口梅瓶、玉壺春瓶、瞻瓶、貫耳瓶、四方委角瓶、扁腹綬帶葫蘆瓶、瓊式瓶、小壁瓶、背壺等等。

明宣德瓷器鑑定鑑別

明宣德瓷器鑑定鑑別

圖文特徵

宣德時期的瓷器清華問世,具有突出的時代特徵,不僅畫意豪放。生動。書法惆悵流利,粗細皆有,而且內容題材廣泛。

過去認為明代繪翼龍和穿花龍的青花瓷器始於宣德,現在根據實物證明,出現的時代可以追溯至洪武、永樂時期或者更早。另外,過去一般以為“宣德青花”中很少描繪人物,先在卻從所見到的器物和有關資料中,發現不少內容豐富的人物場景,結合後來的成化瓷器中大量出現的以人物為主題的紋飾,更加說明了宣德時期已經為生動多姿的青花瓷故事人物畫奠定了基礎。

明宣德瓷器鑑定鑑別

常見紋飾

此時常用的工藝裝飾有:印、刻、畫、雕、繪畫等。

常見的圖案紋飾:龍紋、鳳紋、纏枝花果類、折枝花果類、人物、其他。(具體到什麼紋飾,日後我會特地再寫一張關於紋飾細分的經驗)。

明宣德瓷器鑑定鑑別

胎底特徵

宣德時期,瓷土淘練更加精細,燒結後更為縝密堅硬。永樂時期胎骨則細潤有餘而堅硬不足。所以,同樣大小的器形,宣德胎骨比永樂的重。

同時,宣德胎土也有厚薄之分。大器多厚胎,底部是無釉的砂底,處理光滑自然,五旋痕,常有火石紅斑,於砂底處常可以看到清晰的旋痕。

漿胎的胎質疏鬆,色黃,胎骨開白色片紋,視其斷面有燒結不透的現象,扣之發聲沙啞

明宣德瓷器鑑定鑑別

釉面特徵

釉質與永樂相比,乃獨細潤,但是多桔皮紋。就青花瓷來說,釉面多泛青,稱作“亮青釉”。有的青花器釉面氣泡密集,大小不一,顯雲霧狀,稱為“蒙釉”,又俗稱“唾沫釉”。清代仿宣德瓷器中,尤多這種雲霧現象。

宣德瓷器的高溫色釉中,都具有釉面桔皮紋和氣泡密集現象,少有例外。啄器器裡釉汁淌流不均,可見垂流痕。除了大器為無釉白砂底外,中小器物足底多釉,但器身與器足釉面色則往往不一。

明宣德瓷器鑑定鑑別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