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眼淚,很多大人都亂了陣腳,其實孩子的哭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可怕。孩子也有說“不”的時候——
從孩子會說“不”開始,他們進入了人生的第一個反抗期。會診小磨蹭——
不要讓孩子在“被催”中長大。孩子,沒有不愛學習的——
我們該做的就是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自由地學習”。孩子的自私不私——
自私?這樣一頂關乎道德人品的大帽子,小小的孩子頂得起嗎?
孩子打架,這樣的麻煩事誰能掌控——
當孩子開始與小夥伴交往了,總是免不了糾結於“欺負”與“被欺負”的主題。 慢慢來,養一個講禮貌的孩子——
令我們糾結的不是“孩子要不要講禮貌”而是“怎樣讓孩子講禮貌”。家有“破壞王”——
孩子就是那個你在前面收拾,他跟著在後面糟蹋的搗蛋鬼。為什麼我養了個“牛皮糖”孩子——
黏你只是因為愛你,以積極心態面對孩子“黏人”。為膽小的孩子點一盞溫暖的燈——
懂得怕了,恰恰說明孩子在成長。謊言,瞭解孩子內心世界的通道——
孩子在兩歲半到三歲時就會講十分完整的謊言了。遭遇“一根筋”孩子——
孩子的秩序感的外在表現就是“一根筋”。
孩子的眼淚,你能讀懂嗎
順其自然的智慧:達人媽媽的育兒手記眼淚通常能擊中觀眾心裡最柔軟的部位,何況哭的人是孩子,更何況還是自己的孩子。孩子最好別哭,如果哭了最好能很快停下來,這大概是很多家長的願望,但往往卻是事與願違,最糟糕的是,孩子完全可能在一個不恰當的時間一個不恰當的地點毫無徵兆地大哭起來,並且一發不可收,結果便是家長的煩躁、氣憤,乃至情緒失控。
曾經,暢暢的哭就弄得暢暢媽莫名其妙,措手不及。
一天早上送暢暢去幼兒園。車剛拐進幼兒園的街角,暢暢就開始撇嘴,嘟囔著:“我不想去幼兒園。”暢暢媽朝她笑了笑沒有說話,進門、晨檢都沒事,雖然不高興,但暢暢還是跟保安和校醫都打了招呼,等到走到教室門口的時候,她磨蹭了半天也沒進去,衝著老師很勉強地擠出一絲笑容,然後說:“媽媽抱!”暢暢媽趕緊蹲下去擁抱了她,接著她又擁抱了爸爸,暢暢媽趁機說:“你再去抱抱老師吧!”暢暢走到老師面前,始終扭過頭來看著媽媽,淚眼婆娑。暢暢媽狠狠心,轉身走了出去。
下午從幼兒園回家,暢暢媽接了一個電話,偏巧這個電話還比較長,暢暢要喝水,等媽媽把水壺遞給她後,她又嫌燙,其實,媽媽分明試好了水溫,那頂多算熱,不等媽媽解釋,她就大哭,完全不顧及周圍人的反應。暢暢媽看著她,一直等她哭完。
晚上到了她睡覺的時間,但她戀著玩,遲遲不肯睡,即使是關了燈,她也找各種理由爬起來,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上廁所,折騰一番後,暢暢媽都迷迷糊糊快睡著了,突然,她又哭了起來,起因是她想把橫著蓋在身上的被子調個方向,未遂,大哭。暢暢媽幫她把被子弄好,輕輕拍了幾下後,她很快睡著了。
這是孩子生活中常見的場景,發生的時間地點不同,但他們的表現都一樣:哭。
哭這方面,暢暢的好朋友熊壯壯也是不甘示弱,底氣十足。
熊壯壯一出生就哭聲驚人且獨特,聽起來像是在叫“來——”。一聽到這個哭聲,護士便一路小跑地念叨著:“來了!來了!”
剛出滿月,在7月流火的日子裡,每天傍晚,幾乎是定時定點,他都會毫無任何理由和徵兆地痛哭一場。經驗豐富的保姆說這叫“轉氣”,在他肚臍處哈熱氣,無果;請教專家,說有可能是嬰兒的腸痙攣,按摩肚皮,無用。壯壯媽查遍資料學到一個新詞——嬰兒的無名啼哭,暈倒!然後聽天由命,直至兩三個星期後,他自動停止。那段時間全家人到時間就緊張,從而斷言,這是個難帶的孩子。
比起同齡的孩子,熊壯壯確實愛哭,隨著一天天長大,哭成為他情感宣洩的主要途徑。摔疼了、碰傷了未必哭,但心情不爽是一定要哭的,這口氣不順過來,想起來就會哭哭。兩三歲的時候,他經常哭得讓媽媽崩潰,因為處於第一反抗期的孩子總是把大人講的道理扭巴著理解,讓自己很是糾結,卻又難以表述,只能哭了。像熊壯壯這種易感型的孩子,表現得尤為激烈。記得有那麼兩三次,直到壯壯媽被他磨得失聲痛哭,才止住了他的哭聲。
淚水告訴我們什麼
面對孩子的眼淚,很多大人都亂了陣腳,其實孩子的哭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可怕,並不是每陣哭聲後面都是傷心欲絕。
對孩子的哭,我漸漸總結出自己的原則:不要無故招惹孩子哭,一旦孩子哭起來,也大可不必害怕,能如此淡定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讀懂孩子的哭。
哭是一種語言交流
我們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的,大可不必對哭進行過多的哲學解讀,在學會說話之前,哭是孩子跟這個成人世界交流的主要工具,餓了要哭,困了要哭,害怕了要哭,尿了要哭,生病了要哭,耍脾氣要哭,累了也要哭,甚至沒有理由地大哭……顯然,這裡列舉的哭聲中,並不是每一個都代表著傷心,但一定表示某種不適,因此我們需要儘量弄明白孩子為什麼而哭,經驗和細心的觀察十分重要,根據孩子的需要家長予以適當的滿足便好。
面對孩子的哭鬧,家長除了束手無策外,最容易有的感受便是愧疚,總覺得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好,惹得孩子哭泣。
暢暢不滿一歲的那個夏天,我每天都很緊張,生怕被鄰居問:“昨晚暢暢又哭了吧?”夏天的晚上,哭聲總是傳得很遠,一個每晚都哭的孩子簡直就是媽媽無能的有力證據。我也曾經特別希望暢暢不哭,但很快理智還是戰勝虛榮,我總無法要求一個剛會叫“爸爸媽媽”的孩子張嘴說自己要幹什麼吧,我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地在第一時間讀懂她的哭聲,餓了給奶吃,困了就哄她睡覺,尿了趕緊換尿布……
慢慢地,隨著暢暢的成長,她的很多訴求都能用語言表達出來,有的時候,她也異常“懷舊”地躺在我懷裡說:“小時候哭,不知道。”我猜想她是為了表達自己當時不知道怎麼說吧。
但即使是現在我也不能完全指望她一點都不哭,像個大人那樣,把自己的要求和想法完全用語言表達出來,當她無法說清楚的時候,依然會哭,我極其平靜地接受這個狀況,我在靜等她能用更豐富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
哭表達某種情緒
“哭”是人類用來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當孩子學會說話後,很多需要都可以用語言來表達,這時的哭更多是表達一些消極情緒。
孩子感到害怕時會哭,這個不用多解釋,“被嚇哭了”已是一個固定句式;當孩子受了委屈會哭;當孩子感到孤單或者覺得被忽略時也會哭,暢暢從幼兒園出來,急需要和媽媽親近,而一個巨長的電話破壞了她的這種情感需求,於是就找了一個理由大哭起來。或許在一些人眼裡,孩子不會有太細膩的情感,他們的哭聲也只是反映比較直接的需求,其實事情真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孩子絕不是還沒長大的人。
有段時間,暢暢上幼兒園後一直咳嗽,一次我們帶她去醫院複查,路上她說熱,要爸爸打開天窗,並且想把手伸出窗外,遭到我們拒絕後,暢暢在北京擁堵的二環路上放聲大哭。哭了一會兒後,她盯著我看,瞬間猶豫後,突然打了我幾下。我非常震驚,在第一時間批評了她。等到了醫院,我等她平靜下來後,單獨跟她談了談關於打人的事情——雖然打人很嚴重,但我依然不想讓這個事情成為一個家庭的公開事件,所以刻意避開了她爸爸。暢暢聽完我的話後,號啕大哭,抽噎著告訴我:在幼兒園看到某小朋友打人,打人不好之類的,說完繼續大哭。看得出來,她非常羞愧,暢暢媽也沒有不依不饒,她一次試探性的出格舉動徹底失敗。
哭是一種手段
經常被人提到孩子用哭達到某種目的,毫無疑問,我們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妥協,否則後患無窮。
所謂要挾便是用某種方式綁架對方的感情,為什麼孩子會以哭相要挾?因為他們清楚父母是愛他們的。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眼淚沒有免疫力,看著孩子哭得可憐兮兮的樣子,心疼之餘只有繳械投降。很難說孩子一開始就有意識地用哭達到目的,我更願意相信最初,他們的哭只是針對失敗的本能反應,而父母的態度則促使他們以後的行為更有目的性,因此,如何處理孩子第一次試探性的哭鬧尤為重要。
孩子試探性的哭鬧很普遍
有一次,暢暢非要吃巧克力,我怎麼勸也勸不住,她坐在沙發上哭起來,大滴大滴的眼淚順著臉頰滾下來,十分可憐。我蹲在她身邊一直看著她,她哭一陣後也偷偷地觀察我,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她終於明白這巧克力一定是哭不來的了,就掛著眼淚自我解嘲:“我不吃巧克力,小孩子吃,不好。”我拉著她起身去洗手間洗臉,很快她就平靜了,並且以後很少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即使偶爾有點反覆,只要她看到我冷靜的目光,一般都會很快停止哭鬧。曾經有媽媽向我抱怨,說孩子動不動就以哭鬧相威脅,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撒潑打滾的事情常有,很是煩惱,卻又無能為力,我再進一步詢問後得知,她家的孩子小時候主要由奶奶帶,而奶奶的理論是:你不給,孩子就哭,哭了你還是得給,那還不如不等他大哭就給了。顯然,孩子早就明白了家長的心思,不給就哭,屢試不爽。
與妥協相反的是暴怒,一些家長面對孩子的哭鬧會失去耐心,輕則嚷嚷,重則可能動手。家長之所以會有這種極端反應,要麼是難以忍受高分貝的哭聲,試圖以暴制暴,要麼是預想到了向孩子妥協後的不良後果。這樣做很容易讓矛盾轉移,本來孩子可能因為要巧克力而哭鬧,而最後受到責罰的理由則可能是“不聽話”、“任性”……其結果是,下回他們很可能還會用哭鬧來達到另外的目的。
幾種應該引起我們關注的哭
敏感的孩子容易哭
孩子之間也會有性格差異,就像在成人世界裡,有林妹妹那樣敏感的人,也自然會有史湘雲那樣大大咧咧的人。遇到不如意時,敏感的孩子更容易哭,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而不能簡單地拿別的孩子來跟他們對比,“你怎麼這麼好哭啊,你看那誰,人家就不哭”,這樣的話不僅達不到制止哭鬧的目的,並且可能讓本已敏感的孩子更加敏感。
脆弱的孩子容易哭
現在的獨生子女被人認定為“任性”、“脆弱”,這裡很大的原因在於他們愛哭,一個容易哭的孩子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差又是什麼呢?這確實是一個問題,要改變這種狀況也不是單純靠給孩子施加壓力就能解決的,畢竟我們不是在培養斯巴達戰士,一切都得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
有一段時間,暢暢很喜歡和我們一起玩接龍,有點像紙牌,就是根據上家出的牌,用相同的卡通人物接下去,誰先出完誰就贏了。不湊巧的是,她的運氣實在不好,連著輸了三四回,她噘著小嘴,眼淚汪汪,一副馬上就要號啕大哭的樣子。
這個時候我該怎麼辦?
有一瞬間,我確實心軟了,兩個大人贏了一個孩子,勝之不武啊!我很想做點什麼讓暢暢贏,反正我們不也就是陪她玩嘛,落個皆大歡喜多好。很快,我又改了主意,很真誠地對暢暢說:“這只是一個遊戲,誰都可能贏,誰都可能輸,再試一次吧!”我們又來了一局,這次暢暢排名第二,她的情緒好多了,邀請我們再來一局,最後她終於贏了一次,我心裡一塊石頭才落地。說實話,我真擔心她運氣不好一直贏不了,不能奢望一個剛滿三歲的孩子超然於輸贏——換個角度看,真對輸贏毫不在意也未必是一件好事。暢暢媽之所以不想人為地造成一個她不斷獲勝的假象,是因為這樣兩個原因:其一,既然參與,就必須遵循遊戲規則,“費厄潑賴”針對所有人而言,那種所謂的“讓孩子”其實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家長能讓,就能保證別人也讓她嗎?現在能讓,將來還會有人讓她嗎?一旦沒有人讓,孩子將會體會到前所未有的挫折感。其二,“輸得起”是人很重要的一種品質,我一直不贊同一方面親手把孩子保護起來直至他們失去經歷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刻意製造出點難題擺在孩子面前,美其名曰“挫折教育”,這感覺就像觀世音掐指一算,唐僧師徒還少一難,非得在通天河再湊一難,太刻意了。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逐步鍛鍊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對家長來說,常常會陷入這樣的怪圈:見到孩子哭就忍不住發脾氣,發完脾氣又後悔,生怕自己的失控情緒會影響孩子的性格,乃至影響孩子的人生。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緒是一件好事,盛怒之下難免會說出傷害孩子的話,但是,我們也大可不必變得戰戰兢兢,甚至從此不敢批評孩子。
孩子的很多問題都能從家長身上找到原因,我們的教養方式確實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和習慣養成,但是,事情不會嚴重到我們的一個眼神就能改變孩子命運的程度。事實上,除了孩子自己,誰也決定不了他們的一生,因此我們大可不必如此緊張。有一本名為《放養孩子》的書,這本書從一個新的角度來釋放我們的緊張情緒,作者勒諾·斯科納茲告訴大家:並不是你做的每件小事都能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我贊同她的觀點,育兒原本可以放輕鬆,具體到批評和教育孩子來說,只要不是次次都大聲責罵,偶爾衝孩子大叫一嗓子並沒有那麼可怕。
假如孩子哭了
孩子的哭聲其實有積極的意義,它相當於一個預警系統,引起我們的必要重視,尤其對較小的孩子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