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著名專家譚小芳老師作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高級總裁班客座教授,經常應邀在全國各地為眾多知名企業作過《會議管理的祕訣》的課程,在譚小芳老師看來,會議管理,看似簡單,但真正把它做好,卻是祕書或者其他行政辦公人員比較頭疼的事情。業界流行一句話,叫做:“會而議,議而決,決而行,行而徹。”這句話讀起來琅琅上口,簡明扼要,亦有一些企業將之張貼會議室一偶,但是真正將會議管理做好,絕非易事。在實際工作中,要不就是會而不議,或者就是議而不決,或者決而不行,凡此種種,皆存業界。
在“會而議,議而決,決而行,行而徹”這句話前面其實要加上另外三個字,就是“備而會”。在召開會議之前如果沒有做好會議準備,那麼還不如不要開會,這樣的會議註定是一個失敗的會議。因此,會議召集者必須做好會議準備工作。會議通知內容裡須寫明會議時間,會議地點,與會者,會議討論主題,如果要求與會者攜帶筆記本或者彙報材料等,也必須在會議通知中備註說明。如此,與會者方可有備而來。
沒有制度或者有制度執行不了,靠會議;有矛盾、有糾紛,積怨多了,靠會議;有投訴、有質量問題,沒有人解決得了,靠會議;有臨時任務、有上級指令,要佈置,靠會議……總之,沒有規範的企業,一切工作靠會議。會議無規劃、會議無主題、會議無目的,會議隨時可能召開,會議隨時可能延長、會議常常老調重彈,會議往往議而不決。會議只是表明管理者在工作,卻不能幫助員工解決多少實際問題。
說起開會,很多企業的員工都會心生恐懼。會議並不殺人,為何會生恐懼呢?有個企業的員工告訴我:對他們而言,會議就是煎熬和折磨。說好三分鐘的短會,不超過半小時不會結束;說好二個鐘頭的會議,沒有半天下不來。領導出差前要開個會,叮嚀叮嚀;領導出差後,見聞要介紹介紹,當然忘不了對其出差期間犯錯誤的員工要清算清算。領導參觀一下別的企業,發現有差距,也要回來罵罵員工——為什麼你們沒有別人做得好?會上總是老闆或上司在教訓員工——好像企業的所有問題都出在員工身上。今天張三捱罵,明天李四被批,下一次不知輪到誰。這樣的企業,員工有沒有別的病不清楚,但一定少不了會議恐懼症。
之所以提到“指導”和“溝通”,說出了會議不僅是通知告知的作用,它是信息發送接收反饋處理的平臺,不僅僅是信息的輸出還有信息的反饋。一旦,產生反饋,會議就有了“管理”功能。在團隊管理中,日常會有很多常規會議,筆者曾將所率團隊會議化為“三級會議”,基層員工每日晨會、中層管理每週例會、高層管理每月彙報,並在常規會議中,不斷穿插非常規高層見面會,隨時把控進度保證結果的提前超額完成。
譚小芳老師認為關於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是對會議最常見的認識。而,會議一般常犯的毛病在於,一味地發現問題,或者一味地解決同一個問題,會議成為形式,每天的會議都圍繞在有意義沒有實質進展的問題上。因為,個人能力的侷限,會議解決問題的優勢在於能集思廣益,或令其他人觸類旁通進而得到或超過原定的目標。
這些常規會議就起著非常重要的管理角色,它們是管理團隊的紐帶和橋樑。通過這些會議,高層的意志轉化為制度被執行,市場的聲音不斷收集反饋,總體方向得到不斷校正,信息往返在會議中,會議真正起到了管理效用。管理,不僅是上對下的管理,還是下對上的反饋,會議在這裡就起到這個作用。
一般平常的會議,都是採用幾個與會者聚在一個會議室裡開會的方式進行,我們稱之為“會場式”會議。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會議形式也越來越多,會議的檔次也顯得越來越高。諸如“電視電話會議”等新興詞彙紛至沓來。現在,QQ、MSN、SKYPE等聊天工具上都設有“邀請”的功能,無論與會者在北京、上海,還是在美國、歐洲,只要約定統一的時間上線,互相邀請,就可以立即在聊天工具上進行開會了。加之視頻設備,與會者之間都可以聽到對方發言,而且可以看到彼此,會議效果一點不亞於“會場式”會議。這種會議方式,因為完全依託網絡存在,節省了差旅費、會議材料成本費等各種費用,簡便而經濟,我們稱之為“網絡式”會議。“網絡式”會議已經在一些外資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廣泛應用,未來必定成為企業會議形式的主流。
開會要講究會議質量。開會打電話、開會抽菸耳語,開會遲到早退,開會時間過長,會上不說,會後發牢騷等現象,都是會議質量不高,會風不好的典型例子。首先,一般會議召開過程中必須規定三個角色:一是主持人,二是記錄人,三是調度人。這三個角色中,會議主持起到一個主線的作用,其職責是宣佈會議開始、提出會議議題、把握會議時間、執行會議制度、總結會議內容、跟蹤會議結果。調度人,起到把握整個會議主題,以防跑題的作用。一般由與會者中職位最高者擔任,負責控制會場秩序、緊扣議題議論、指定發言人、總結會議優劣。
譚小芳老師認為可以在會議中設一個"停車場",將相關的在此次會議上一時無法得出定論的議題,暫時放入"停車場",留到以後機動的時間裡討論,以避免影響會議的進程。在很多時候這個"停車場"是非常有用的。記錄人,詳細記錄會議的要點和細節,準備會議紀要,以便於會後做出客觀的會議評估。記錄人起到一個支持的作用,負責準確記錄會議的要點併發放會議紀要,最後確認執行人及完成時間。
其次,制定會議制度,嚴格會議紀律。有一家企業在會議制度中採用了一個“現場捐款”的方式,規定:與會者每遲到一分鐘,現場捐款10元;會議過程中,電話鈴聲每響一次,現場捐款10元,手機等通話工具必須處於震動狀態或者關機狀態。為什麼要突出“現場”兩字?因為執行一個制度必須要求快捷迅速,這樣被處罰者才能在第一時間裡知道錯誤所在,處罰不是目的,而是讓受罰者不要犯下同樣的低級錯誤。
此外,企業開會切忌條條框框。有些企業開會,一走進會場就能感受到一種死氣沉沉的氛圍。與會者害怕在會場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害怕自己的觀點得罪了對方,於是就選擇了沉默。但是等到會議一結束,就會滿腹牢騷。而有些企業的開會氛圍卻剛好相反,與會者各抒己見,滔滔不絕,有時候為了一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拍桌子瞪眼睛的,張三把他的觀點闡述著自己的觀點,李四據理堅持自己所想的方案,此時由主持人或者調度人決定採用哪個方案,不管接受誰的方案,但是走出會議室,大家還是喜笑顏開,都能夠嚴格去執行會上決定的方案。同樣是開會,前者帶來的是惡性循環,後者帶來的是良性循環,只要形成了良好的會風,那麼很多扯皮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就是“會而議,議而決,決而行”。
會議組織者除了通知、組織會議外,還有一個任務就是保證會上決定的工作任務得到全面貫徹。很多企業開會,會上決定的事情很多,但是往往不當場明確工作任務的完成時間,導致會後工作任務遲遲不能完成。所以,支持人在會上在充分討論一個事情後,必須馬上決定此事的負責人、需要協調的部門以及完成時間。接著,會議組織者在會議結束後要檢查督辦各項事情的完成情況,只要做好了檢查(check)這個環節,會議管理才最終真正告一段落。
原作者: 譚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