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乏智商超群、知識豐富、口才突出的孩子,他們在同齡兒童中自然拔得頭籌,鶴立雞群,看起來真的不錯!
“不錯”的評估來源於多年來大家認為“聰明”“腦子好使”“智商高”的孩子可以成就一切的觀念。
智商高不代表學習能力好
近年,雖然有些人口頭承認“情商”更重要,社會實踐能力更重要;但涉及到考試、升學等問題時,又口是心非地去追逐成績/分數,“智商”還是不折不扣被推崇。但是,高智商並不等於有好的學習能力,也不等於一定有好的文化課成績。
特長與特短是兩棲關係
每個孩子在同等時間裡精力是一樣的,培養某種特長的同時,勢必忽略了其它能力的培養。注重綜合素質的同時,可能就忽略了培養“特長”。在實際生活中,幾歲的孩子能全面發展且特長突出的例子是極少的。不是發展了學習能力,忽略了人際能力;就是突出了文藝特長,卻看不進去書本,安靜不下來;更多的則是著重於去增長智力和技能而忽略了身體成長和運動,缺乏身體協調性、甚至是體型偏胖的孩子越來越多。邁克爾.傑克遜雖早年成名,但缺失和停滯發展的童年是怎樣也無法彌補回來的。
成功與失敗的感受是對應存在的
有的孩子見多識廣,善言談,在群體中出類拔萃。但在運動場上屢屢失利又把其弱項一展無遺。平時他高高在上鄙視周圍人、不屑與同學為伍的態度使他在班級裡沒有朋友,長期的“優勢”不僅讓孩子覺得自己高高在上,更重要的是家長的沾沾自喜更給孩子養成特例獨行的行為方式,更難於被集體接受,而對弱項縷縷失敗傷害自尊的落差給孩子造成強烈的心理衝突,年齡小的孩子大腦還未發育到可以處理好如此強烈、複雜的情感感受的能力,是難以承受的。
心理問題將導致錯誤行為習慣
有的孩子“聰明”地拒絕參加一切有競爭的活動,因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害怕“失敗”,每當此時他會發瘋一樣去打超過他的同學,被制止後會打自己的頭髮洩,無論是哪種情況,最後他都註定被老師批評、懲罰……怕輸,現今成為很多孩子的通病。
有些家長可能對發生的這一切還不覺知,有些家長即使知道,但並不馬上求助心理幫助,盲目樂觀的等待孩子長大、自愈。豈不知不良心理扭曲的行為模式不能儘早糾正,將衍生更多的不良行為模式,更直接導致越來越難干預,孩子也更將遭受心理折磨的痛苦,最後收穫的一定是苦果。
把合作當作基本能力培養
“競爭”並不是我們培養孩子的目的,“贏”更不是孩子生存的意義所在,如果一個人的幸福感是建立在打敗同類的基礎上,那他註定是孤獨的。孤獨的人怎麼可能有幸福可言呢?
兒童期的發展目標首先是如何成為一個人,發展兒童個體基本的行為能力,會聽、視、說、行、思;然後才是與他人交往和融入群體,遵守社會規則、道德規範,有了這些才是健康成長基礎。“贏在起跑線”是錯誤的。
提高孩子心智化能力,以溝通為基礎建立互利、互贏的人際合作才是成功的關鍵。幸福感來自於人際的情感交流和互相肯定。
(圖片非比少年成長營資料)
各階段心理髮育內容參考
學前\幼兒期的主要任務: 玩
小學階段:玩、學習如何學習、培養興趣、培養綜合能力、樹立自我價值感、自信心,發展出特長
中學階段:發展自我,開始找尋信念和理想的旅程,能力提高,有思想,可能興趣大轉變,發展自己的小團體
大學階段:認識自己,戀愛,為職業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