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教你如何寫好作文五?

第五講 “點睛”與“添足”

方法/步驟

第五講 “點睛”與“添足”

有這麼一個傳說:樑代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壁上畫了四條龍。龍畫好了,他故意不給龍點上眼睛,說什麼如果我給龍點上了眼睛,龍就會騰雲駕霧地飛走的。聽到此話的人都以為他在說大話,沒有一個人相信他的。此時有人執意要張僧繇給龍點上眼睛。當張僧繇剛給兩條龍點上眼睛,剎那間,電閃雷鳴,兩條龍乘雲上天,牆上只剩下那兩條沒有點上眼睛的龍。

後人借這個傳說來說明文章在關鍵的地方加上一二句重要的話,文章的內容則更為生動,表達的意義也更為深刻。

有一位同學寫了一篇題為《媽媽笑了》的作文。小作者不落俗套,另闢蹊徑,記敘了令媽媽高興的三件事情:

1、我克服了膽怯的缺點,獨個兒睡覺,媽媽回來見了,高興地笑了;

2、我把省下的零花錢捐獻給“希望工程”,媽媽知道了,滿意地笑了;

3、奶奶的腰病犯了,我為奶奶捶背,這情景正好讓媽媽撞見了,她情不自禁地笑了。

應該說,這三個材料都是圍繞著一箇中心的,反映了媽媽為我的點滴進步而高興。走筆到此,也未嘗不可,然而,小作者不滿足於此,在文章結尾的時候,又加了下面一段話:

“媽媽的三次笑,說明了她為我的進步而感到由衷的高興;媽媽的三次笑,表達了她對我深深的愛意;媽媽的三次笑,寄託著她對我殷切的期望。”

顯然,這些話昇華了文章的主題,是“點睛”之筆。

“點睛”之筆要精練優美,要耐人尋味,要恰到好處。“準確”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點”歪了,會弄巧成拙。不但“龍”飛不起來,還會使這條“龍”更加難看。

說了“點睛”,再講講“添足”的事兒。

楚國有個人,祭祀後賞給手下的人一大杯酒。大家商量,幾個人喝這點酒不夠,決定在地上畫蛇,誰先畫好誰喝酒。其中一個人畫好了,他看到別人還在畫,就一面拿酒一面再給蛇畫上腳。這時,另一個人也畫好了,把酒搶了過去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能給它畫上腳呢?”說完,把酒一飲而盡。

後人借這個“畫蛇添足”的故事,告誡人們寫文章切勿刻意求工,結果喪失了自然。我們同學在用詞、寫句、謀篇的時候,往往會犯這樣的毛病。

比如,我們常看到這樣的句子:

“大約四點鐘左右,我們回到了學校。”既然講了“大約”,再用“左右”,大可不必。刪去其中一個,意思反而清楚明白。

用詞重複,會影響意思的正確表達。如果語句羅嗦,也會使文章不簡練。在寫《記一個關心我的人》的作文時,有的同學喜歡繞著圈子說話: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許多人在關心著我。有學校的老師和同學,還有家裡的爸爸、媽媽。要問誰最關心我,那不用說了,當然是媽媽。那,媽媽是怎樣關心我的呢?請你耐著性子聽我說吧!”

其實,這一節裡邊,只需留下這麼一句話就可以了:

“在家裡,數媽媽最關心我。”既簡潔又明瞭。省下筆墨,可以多舉一些媽媽關心“我”的事例。

又如,一個同學在寫《我》這個作文題的文章時,寫了這麼一段令人費解的話:

“在一條望不到盡頭的公路上,一個少年正在飛奔。他長的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那綠色的運動服穿在他身上,顯得格外有精神。噢,也許你會問,他是誰呢?猜一猜吧,對了,一點兒也沒錯,那就是我——一個五年紀的小男孩。”

這一節話純屬多餘,棄之毫不可惜。語言要簡練明白,意想要表述清楚,多餘的話一概刪去。

要“畫龍點睛”,不要“畫蛇添足”。要做到這麼一點,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

一、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水平,加深對所敘述的事物的理解。

二、不斷積累語言,努力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

不信,你不妨一試。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