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吊瓶有哪些誤區?
在經常發生感冒發燒的季節,醫院急診室的走廊上隨處可見輸液的病患。很多人一感冒發燒就去醫院輸液,認為這樣好得快。但是一條“一項來自中國安全注射聯盟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導致死亡的人數在39萬以上,其中,每年約有20萬人死於藥物不良反應,保守估計,每年我國最少有10萬人在輸液後喪命”的傳言,把人搞糊塗了,輸液的危害竟然有這麼大?
中國安全注射聯盟祕書處負責人、原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院長王克安教授澄清,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有關不良反應報告的資料,官方沒有釋出過因不安全注射死亡39萬人這個資料,更不可能細分到不良反應、大輸液以後死亡。此外,“我國一年的輸液量達104億瓶,相當於13億人每人輸了8瓶液。”的說法也不科學,國家衛計委新聞發言人鄧海華解釋“這組資料是生產量。我們國家每年生產的輸液製劑一部分用於出口、一部分動物使用,還有一部分在流通環節流轉,到了醫院以後,不光是用於輸液,還用於手術沖洗、創口的換藥、血液的透析、腹膜的透析等等其他方面,用量還很大,而且醫院也有庫存。人均輸液8瓶以上的說法是不科學的。”我們要反對濫用輸液,不是反對輸液。那麼關於輸液還有哪些誤區,是我們一直深信不疑的呢?
輸液治病好得快?
有許多人甚至包括一些醫務人員認為“輸液治病好得快”,只要得了病,首先想到的就是輸液。輸液通過血液起效,作用是快,而且這種方式不需要病人的配合,對非常衰弱的病人、意識不清的病人、不能吞嚥藥物的病人都可以使用。除此之外,當口服無法吸收起效時,也要採取注射的方式(當然不一定是輸液)。但也同時存在風險。比如,有的患者對某藥物過敏而不知道,通過口服的話,不會立即產生嚴重後果,還可採用催吐等方式排出體外。若是採用輸液,藥物很快就會進入體內,不良反應也會更快顯現。
輸液調快點,病好得快還節省時間?
不少人在打點滴時,嫌速度太慢,自行調快滴速。殊不知這一小小舉動也許會導致昏厥甚至死亡。2011年,在一起醫療事故中,患者在滴注過程中死亡,鑑定原因就是患者滴注的林可黴素滴速過快。
專家:首先,不贊成遇到發燒、感冒、腹瀉等就輸液。公眾用藥要遵循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輸液的原則。其次,若輸液,切不可自行調節輸液速度,一般情況下,成人輸液速度為40-60滴/分鐘,兒童為20-40滴/分鐘,老人不應超40滴/分鐘。一些特殊患者,如患有心臟病(尤其是心功能不全)或肺部疾病者,輸液速度應控制在30-40滴/分鐘為宜。輸液速度過快,易加重心臟負擔,引起心衰或肺水腫等不良反應。如硝普鈉滴注過快可使血壓急劇下降。硝酸甘油、單硝酸異山梨酯滴注速度應為8-15滴/分鐘,過快可引起血壓下降、心率加快,甚至昏厥。鉀劑滴速過快或引起高鉀血癥,表現為四肢無力、手腳口脣發麻、呼吸困難、心率減慢、心律紊亂,甚至心臟停搏。
孩子常輸液,血管多玻璃渣?
該說法來自國外一項動物實驗結果,國外研究人員曾在動物身上做過實驗,解剖發現輸液多的動物血管上留有玻璃渣,這說明現實社會當中“輸液留下玻璃渣或塑料殘渣的情況確實有可能出現”。發表該言論的專家是廣東省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主任委員、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副院長陳運彬,他認為媒體誤讀了他的本意,他解釋說這裡所謂的玻璃渣並非日常所見的玻璃渣,只是靜脈輸液微粒中極少見的一種。靜脈輸液微粒是在藥物製造、藥物存放、醫療器械、配置人員的操作過程中出現的,醫學上早已肯定靜脈輸液微粒的危害性,但可以規避,無需誇大風險。
其實,任何質量好的注射劑都達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標準。對於微粒的控制,醫學上有嚴格的要求。中國藥典2005年版規定,100ml以上靜脈滴注用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每1ml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過20個,含2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過2個。輸液微粒非人的肉眼所能看見,因為人的肉眼只能看見50μm以上的微粒。但輸液是大劑量並且直接進入血液的,出現問題常常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如果輸液所用的藥品存在質量問題,會比口服藥物更容易給患者帶來傷害。所以輸液一定要聽醫囑,切忌貪快盲目輸液。
記住,這4種情況才要輸液
如果你——消化功能差,無法口服時;外用藥不能達到相應效果時;嚴重急症,口服藥不能緩解時;藥物可能傷害組織、血管時,可能需要通過鎖骨下靜脈穿刺、PICC(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等輸液方式…請遵醫囑開始輸液治療。如果你不是這四種情況之一,請繼續看下面的安全輸液建議:
1.聽從醫生的建議。
2.與醫生討論輸液治療的必要性,以及有無可替代的口服藥物。
3.不主動要求輸液,也不要一味拒絕。
4.只在正規醫療機構或有醫護人員監護的條件下輸液,以便及時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
5.“掛著輸液奮戰在工作崗位上”這種事聽上去很感人,但並不安全。
6.不要自己調整輸液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