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老鄉聚會,自然要喝酒。喝著喝著,便談起了老家邵陽的酒,一個個鄉情湧動,話就多起來。邵陽人也是愛喝酒的,長期以來,喝那種家釀的米酒。凡在邵陽農村長大的人,都知道釀酒的程式,甚至在家裡幫忙釀過酒。
在邵陽農村,家庭條件好一點的,家裡都有一套釀酒工具,每年都要釀上幾缸,用於招待客人或勞累時活血解乏。還在很小的時候,經常在村寨的小巷裡聽到“賣餅藥”的喊聲,一個上了年紀的老爺爺,揹著一個大大的布袋,走村串寨賣“餅藥”,這種“餅藥”其實就是酒麴,是用來釀造米酒的。 老人進寨一吆喝,孩子們就圍上來,嘰嘰喳喳看熱鬧。大人們就出來招呼,談好價,買幾缸“餅藥”,每缸藥大約七八顆,圓圓的,有點象湯圓模樣,但顏色呈黑灰色,重量比較輕。每次成交時,只見老爺爺用長滿皺紋的手,顫抖著伸進布袋,從裡面摸出幾顆丸子,然後用草紙包起來,一缸一包,小心翼翼地交到客戶手裡,然後接過錢,清點,最後還要客氣地說,我收錢了。屋主則客氣地說,一路好走,藥好明年再來。每年賣餅藥的就是那麼幾個人,賣來賣去都熟悉了。餅藥好,出酒率高,來年餅藥則好賣。餅藥不好,釀壞了酒,以後則不要再上門,否則會被吃虧上當者趕出門。 釀酒的程式並不複雜。先將一缸酒用的約二十斤左右的大米淘好,用大鍋子煮熟,然後將米飯裝進籮筐裡,再往米飯裡淋水,讓其冷卻。約一兩個小時,水濾幹了,飯冷卻了,再將飯倒進一個抹乾淨的簸箕裡,攤平,然後將餅藥搗成粉末,撒勻在飯中,接著將飯和酒麴和勻,裝進酒缸中,中間必須留一個圓形的小孔,象水井一樣,以使米飯儘快發酵,變成酒。夏天的話,擺在家中雜房裡,上面蓋一團稻草,兩天左右就來酒。若是冬天,還要用稻草砌一個窩,將酒缸放在裡面,上面還要蓋上稻草和蓑衣之類的東西,讓其保溫發酵。一般要三至五天才來酒。來酒時,開啟門便有一股酒香。揭開草團,缸中留的孔裡,浸出了一些水,一嘗,帶點甜味,這就是水酒,也可以喝,但味道淡,不過癮。再放幾天,發酵得差不多了,便把它灌進罈子裡,封存起來。過那麼一兩個月,主人家想喝酒了,便進行取酒。將罈子裡發酵過的酒倒進大鍋子裡,上面架上木製的甑子,甑子裡面架上竹澗,外面接上竹筒,竹筒下面放置接酒的罈子,再在甑子上架上天鍋,鍋子裡放滿冷水,然後就可以燒火烤酒了。灶裡的火熊熊燃燒著,溫度一上來,竹筒裡便開始流出酒來,溫溫的,冒著熱氣,一喝,十分的香。這便是好酒了。這燒火也有決竅,火太急,便會燒鍋,烤出的酒便有一股燒鍋味,我們把它叫著燒鍋酒,這酒算是廢了。農村人不講究,也留著喝,來客了,沒有別的招待,也拿出來,口中客氣地說,酒是好酒,可惜燒鍋了。客人接著說,只要有酒,管他燒不燒鍋。所以烤酒時要燒慢火,最好是桐木柴之類,不溫不火,烤出的酒又多又好。
天鍋中的水,一會兒熱了,又要用木瓢舀出來,換上冷水,如此換上三四鍋水,罈子裡接下約二十斤酒。再流出的酒,味道淡了,不能當酒喝了,卻是做醋的好原料。將這種酒尾子裝進一個小罈子裡,再放進去一坨冷飯,慢慢便釀成了好醋,所以邵陽農村中,是沒有人買醋的,自己家裡都有。天鍋中換下的熱水,洗澡是最舒服的。特別是冬天,倒進澡盆中,水中有一股淡淡的酒香,洗完之後,全身清爽,精神倍增,比現在的洗浴場所的什麼酒浴要好得多。釀酒也有季節,春天釀的,叫桃花酒,秋天桂花開時釀的,叫桂花酒。最好的要算重陽節釀的,叫重陽酒,出酒率高,酒又特別香。所以重陽節時要多釀幾缸,來年再烤。邵陽人就喝這種自釀的米酒,這酒度數不高,口感極好,又養人,但喝多了,後勁十足,醉起人來,有時醒酒要好幾天。娶親嫁女,生日做酒,都喝這種酒。朋友來了,親人遠行,也喝這種酒。朋友走時,還要帶上幾斤或一壺,特別是那些到外地工作的邵陽人,探親返鄉時,都要帶那麼幾壺或一桶米酒回去,邀幾個老鄉,喝上幾口,算是品味鄉情。可就是這種酒,在困難的時候,也難以喝到。那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口糧少,農村飯也吃不飽,就別想喝酒了。來客了,只能到供銷社去打點紅薯酒或包穀酒,甚至打那種山裡挖的野生植物稱金鋼子的碾成澱粉釀成的酒。那酒相當難喝,但有度數,挺過癮。打酒的事,自然就打發孩子去,孩子的好奇心是最重的。大凡父親喝酒的,兒子從小受薰陶,也沾一點酒的。邵陽農村還有一個習慣,兒子到了一歲生日時,父親喝酒時,要用筷子沾一點酒送進兒子口裡,讓其嘗酒,若孩子嘗過之後若無其事,父親則興奮不已,說好樣的,有接班的了。若孩子搖頭作痛苦狀,父親則說,沒出息,不是喝酒的料。孩子在這種環境中長大,自然會沾點酒的,於是孩子打好酒後,一邊走一邊要開啟酒瓶蓋抿上幾口,看到酒下去了一點,怕父親發現,於是過水井或小河時又裝點水,仍是滿滿的樣子,但喝起來,味道淡了。有個別父親發現酒淡了,路過供銷社時會去問,你們怎麼賣那麼淡的酒,象水一樣。供銷社售貨員都是老熟人,就說絕對不會,不信你嘗。一嘗問題就出來了,孩子免不了挨一頓打罵,留下一段甜蜜的憂傷。前不久,看到中學同學現為某報社的老總寫的一篇《給父親打酒》的散文,寫的就是這段經歷,竟引起我強烈的共鳴。後來老鄉們聚餐時又講起這些往事,都深有同感。邵陽人從小喝酒、捱打,是從棍棒底下長大的,成人後大都喝酒,不怕死,有突出的冒險精神和頑強的忍性,所以在酒桌上,是不太容易服輸的。在工作生活中,也是一樣。邵陽原有一個酒廠,生產開口笑酒的。在最困難的時候,曾聯絡過酒鬼公司,希望被收購,求生存。後因多方面因素,沒談成。沒想到,若干年後,“開口笑”、“邵陽老酒”銷得相當好,竟然打進了酒鬼酒的老巢湘西市場。這也許是邵陽人那種不服輸的“寶古佬”精神在支撐著。邵陽人也一樣,改革開放後,一部分人走出去,闖市場,從擺地攤補皮鞋做起,漸漸當起了老闆,做起大的專案來。目前全國各地都有闖市場的邵陽人,便是證明。走出去的邵陽人,被一種鄉情牽掛著,經常在一起喝酒,聚舊,喝多了,便陶醉於故鄉的美好回憶中,遲遲不肯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