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基本因素是椎間盤退變,但某些誘發因素可致使椎間隙壓力增高,引起髓核突出。此種誘發因素常與以下因素有關:
1. 年齡因素: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好發年齡在30-50歲,平均手術年齡在40歲,因此退變可能是其重要因素。
2. 身高與性別:有人認為身材過高也會易發腰突症,而男性發病率是女性的5倍。
3. 增加腹壓:臨床上有約1/3的病人在發病前有明確的增加腹壓的因素,如劇烈的咳嗽、噴嚏、屏氣、用力排便等。使腹壓增高,破壞了椎節與椎管之間的平衡狀態。
4. 不良體位:人在完成各種工作時,需要不斷更換各種體位以緩解腰部壓力,如長期處於某一體位不變,即可導致區域性的累積性損傷。特別是長期處於不良姿勢更容易誘發本病。
5. 職業因素:重體力勞動者發病率最高,白領勞動者最低。汽車駕駛員由於長期處於顛簸和振動狀態,椎間盤承受的壓力大且反覆變化,也易誘發椎間盤突出。
6. 受寒受溼:寒冷或潮溼可引起小血管收縮、肌肉痙攣,使椎間盤的壓力增加,可能造成退變的椎間盤破裂。
診斷要點
腰間盤突出症在青壯年人中常見,尤以體力勞動者或長時間坐立工作者多發,發病率男女無明顯差別。當出現以下症狀時,可懷疑出現腰椎間盤突出,配合影像學檢查,不難做出診斷。
1.有腰部以上在外傷後出現腰部疼痛或單側下肢疼痛。
2.腰疼部位多位於下腰部偏一側,腿疼多為一側由臀部向遠端的放射性疼,可伴有麻木感。
3.單側鞍區(騎自行車與車座接觸的部位)或一側(雙側)小腿外側,足背外側或內側疼痛或麻木,或疼痛和麻木同時存在。
4.腰或腿疼痛,在臥床休息後多可緩解,下床活動一段時間後又出現疼痛。
在中醫看來,中醫理論在於以恢復纖維組織彈性為治療基礎,徹底恢復患者機體機能為目的。而非單純解決暫時的疼痛問題。內服藥物通常作用比較緩慢,因內服需通過肝臟吸收,進入血液迴圈到達患處。藥物作用已大量衰減。而大量臨床證明,使用外敷方法,通過面板毛孔滲透而直達病灶,可以把藥效損失控制在最小範圍。用外敷中藥 <腰椎骨方世醫.貼> 能恢復機能,軟化佔位組織,促進區域性迴圈機能及恢復區域性受阻的代謝機能.使佔位組織得以吸收和排洩。是可以有效的治療椎間盤突出的.所以,我建議還是採取中醫的外敷治療為主要方法。配合一些日常的恢復性鍛鍊。效果是非常理想的。 腰椎骨方世醫.貼>
利用循序漸進的原則:鍛鍊的程度患者應該注意,初期應該以少量為原則,以後逐漸增強,運動量應由少到多,幅度由小到大,時間由短到長,要嚴格掌握循序漸進的原則,以練習時不加劇疼痛,或稍有輕微反應而能忍受為標準,切不可急於求成。
選擇適當方法:在治療期間,患者應該注意加強鍛鍊,比較適合的是少量的運動,患者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練功方法和運動量,合理安排練功內容,才會有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的症狀的效果。
中醫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方法很多,主要是通過外部刺激,啟用增強人體的治癒能力達到治癒目的,如按摩,鍼灸,理療,推拿等。
1、外用藥:包括湯藥、擦洗藥、膏貼藥。這些藥物驗方都是經過時間考驗的,值得信賴,而且負作用小,用藥時需按照用藥說明。
2、臥床休息:簡單來說就是睡硬板床,24小時內除了吃飯便便以外都不能坐立,原理是不讓椎間盤受壓、也就不會繼續突出了。躺久了誰都會厭,所以僅適合短期治療、輕微患者。
3、理療:方法很多了,包括電療、按摩、鍼灸、熱敷、牽引、拔罐、刮痧等等,具體適合哪類治療方法,要看醫生擅長那種,以及患者的體質能適應哪種。
腰椎間盤突出症恢復期的鍛鍊
(1)五點式 仰臥,兩下肢伸直,兩腳後跟、兩肘幾頭後部著地,盡力挺胸3-5秒,重複10次。
(2)半橋式 仰臥,兩腿彎曲90°,兩上肢自然放鬆伸直,然後將髖、背擡起5-10秒,重複10次。
(3)飛燕式 俯臥,兩下肢及上肢伸直並連頭部同時擡起3-5秒,重複5次。
(4)下蹲式 站立,兩上肢自然放鬆或兩手抱住頭後部,然後下蹲3-5秒,再站立,重複5次。
(5)彎腰式 站立,雙手叉腰,向下彎腰,最大程度為90°,重複20次。
(6)後伸式 站立,雙手叉腰,做腰背後伸,重複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