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商教育在大學
大學生就業一直是社會關注的問題,每年的畢業人數都會引起各方的注意,我曾經研究這個話題有四年,我認為就業強調的是各得其所(出路)、人盡其材(天賦)、人盡其能(能力)、人盡其職(天職),並且可以在日後的職業發展中能夠人勝其職(勝任)、人職匹配(擇業)、人敬其職(敬業)、人樂其職(樂業)等,這些並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系統地為之做一些準備和實踐。
中國大學生的一個現實是:在還沒有探索“四前”(學前-職前-崗前-企前)時就上路了。在還沒有搞明白上大學對自己有什麼意義和支援時就上了大學(專業選擇是關鍵體現),在還沒有搞清楚什麼是職業時就去就業了,在還沒有明白什麼是工作時就已經上崗了,在還沒有搞清楚什麼是企業時就已經去創業了。沒有充分地瞭解和準備就出發了,只是在模糊瞭解的基礎上下了決定,在匆忙趕路時不得不走過多的錯路、彎路、回頭路,或許這是盲目決策的成本吧。
目前大學生的情況是,學業能力不足,表現為專業不專;商業能力虛無,根本就不懂企業那一套(並不是只有在創業時才要瞭解企業,只要你在企業中工作你就要了解企業);職業素質不高,還要加強做人做事的修煉。
一個有效的就業指導思想是找到影響大學生就業的核心因素,然後在這些核心因素上做文章。下面的建議就是如此。
1、觀念啟蒙。入學教育、講座,讓學生樹立自救觀念。
當我們不能幫助大學生有效就業時(指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並有穩定收入的工作),那我們就要讓學生在觀念上樹立一切靠自己和早準備的職業意識,這樣通過發揮學生的主觀作用是可以有一定改觀的,而不是坐等學校畢業時技巧性指導卻無法改變一切的教育;其實這也是教育的宗旨,讓學生掌控自己的命運,讓學生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意識,而事實證明,如果讓學生在校時只要集中拿出三個月的時間瞭解職業世界,用一年時間塑造職業能力,那學生在畢業時是可以有明確定位和一定的競爭能力的。其實所有的就業指導活動,都是要通過學生自身的配合與執行才能得以實施和見效的,所以,希望更多的老師可以給學生灌輸自救自助的觀念。
在自救觀念推廣方面,建議學校通過入學教育、職業講座等啟蒙學生,主題就是在未來的就業上大學生要對自己負責,要早做準備,千萬不能父母、學校、老師,自己要早點準備,多做些探索。
2、探索自我,知識、技能與能力下的專長。
不瞭解自己和職業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兩大攔路虎,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也不知道自己不喜歡做什麼,不知道自己的職業興趣、職業價值觀、職業理想、職業能力;不瞭解專業、職業、行業、企業、職能、崗位,這些都是需要學校加強教育的方面。
本專業不專而且無業可專,不知道學什麼;英語、計算機等操作技能不熟練;各項職業能力不突出,而且沒有意識去加強;這樣的情況下導致很多學生大都沒有自己的專長,一百個學生一個樣,試想,在沒有個人特色的情況如何脫穎而出呢?連一項專長都沒有,就更別談什麼核心能力了。
3、職業調研(特指職業常識),職業探索活動,讓學生了解職業世界。
當我們不能幫助大學生了解職業常識時,那就讓我們和大學生一個通過活動去探索職業世界吧!坦率的說,國內目前還沒有一個比較完善的行業、職業、企業、專業等的職業常識庫,所以在職業常識方面,我們除了去邀請相應的專家或者相關人士外,每個學校在這方面都是有待加強的。而這種職業常識性的知識是海量的、變化的,無論哪個老師也難以對其精通,而且這種資料性的職業常識通過我們的引導,學生也是可以瞭解的,並且在客觀上我們在組織學生探索職業常識後就可以形成和本校專業設定相一致的職業常識庫,經過幾屆學生的探索,學校的職業常識庫就基本成型了,這對在校大學生了解職業世界是很有好處的。
其實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無非就是自我、專業、行業、職業、企業、技巧等因素,所以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對這些因素進行探索。具體形式為各校在充分調研本校專業設定和近幾年畢業生就業狀況下,有針對性的讓學生對其集中的行業、企業進行調研,要讓學生組成探索小組,並且要作為學生的作業去佈置,學校可以組織專家,對要探索的內容做以引導性的分析,讓學生依照這些步驟按部就班的去調研、分析,學校可以委託給相關就業社團去實施,學校定期組織學生交流討論,鼓勵學生完成探索任務,並不定期邀請相關專家和職場人士與學生互動,讓學生在逐步引導和正向激勵中完成探索,在探索中學生就已經上路了。適當的也可以分組,如讓一些人研究專業,一些人研究行業,到時候讓他們在學校裡把探索成果和其他同學交流,同伴的現身交流是切實有效的,這也能讓一部分先動起來的人帶動後來要動的人。
4、企業調研,調研心儀的企業,有方向的上路。
當我們不能幫助大學生去實習時,那我們就應該讓大學生早點研究企業,並在瞭解中做相應準備。其實大學生就業,說白了,就是找到一個企業接收你,至於做什麼工作那是你要塑造能力的方向。但目前的狀況是,包括畢業生在內的大學生,對企業的瞭解程度也是不夠的,有時候連企業的行業地位、產品服務等基本常識都不知道,更談不上為企業分析市場狀況、提供經營方案了,所以,讓在校大學生有效的瞭解企業,尤其企業的文化、運營是很有必要的,而每瞭解一個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了解一個行業,這能有效的引導大學生踏上職業之旅,並且可以打造適合企業要求的職業素質。
在實施企業探索上,只要學校提供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企業就可以了,在全校宣傳,讓學生認領一個企業,然後根據相同目標組成企業探索小組,學校依舊提供引導策略。為什麼要瞄準一流的企業呢?因為這些企業的知名度高,學生比較瞭解和嚮往,我們以500強企業為研究樣本並不是我們就一定要進500強工作,其實這更多的是一個引導策略,要知道這些企業提供的職位是很有限的,更多的崗位還是民營中小企業,但當學生以500強這個業內一流標準來研究、分析時,他所學習和積累也就是業內的一流標準、一流能力(雖然還要因人而異),這時學生的成長和積累是高標準的。在職業發展上,是“取上得中,取中得下”。
5、職業體驗,工作經驗(對應招聘中的工作經驗)。
體驗職業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實際地到企業參與實習、實踐,另外一種是虛擬情境下的體驗,如將職能或企業量化,然後讓學生組建企業,並完成相應崗位工作,這樣也是可以有體驗的,當然前提是理論上的研究要準確。
校園活動不怎麼參加,社會實踐不多,工作實習沒有,那麼工作方面的經驗你從何而來呢?理論學習之後還要加強實踐體驗,學校如何增加實踐教學呢,這同時也是就業指導中心要加強的一個工作,產品下線之後還要有測試的,合格與否是需要檢驗的,你不能把所有生產的產品都推向市場,即使你是免檢產品。
6、職業素質(對應招聘中的個人素質要求)。
團隊精神、意志、態度、認真、誠信,這些都是職業素質層面的要求,如何做人和做事,如何打造個人品牌,這些都是影響你找工作的內在軟素質,硬能力可以培養,軟素質就不太好教育了。
7、圈子組建。
可以根據行業、職業、企業、職能等就業核心因素,來組建各種圈子,用圈子、興趣小組的形式來發動全校學生,然後指引學生按照一定的程式來研究、學習,這樣在學生自動自發的活動就完成了職業常識的啟蒙和職業知識、能力的積累。
其實,大學生的職業化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為職業是影響人一生的基礎和核心因素,探索職業、瞭解自我是人一輩子的課題。畢竟大學生所產生的職業問題是從小積累的,所以在解決上也是要加以一定時間和實踐的,任何投機取巧的行為和想法都是不現實的;而最致命的是,個人在職業上每一步成長,都是以個人的自覺自發為開始的,以個人的自制自律為保證的,以個人的自強自救為實現的,所以,讓學生自己早點意識到問題,早點自己去準備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