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on鏡頭已經逐個挑過一遍了,我們對每一枚鏡頭都有了粗淺的瞭解,但要真正認識Canon鏡頭,還應當將EF鏡頭作為一個鏡頭群來討論。 長期以來,鏡頭群一直是Canon的驕傲。撞針曾經為著書而詳細研究過Canon鏡頭髮展史,Canon在鏡頭領域創造了很多的第一,開啟了很多的“豪華”鏡頭規格,並且一直保持著整齊的產品線,陣容鼎盛,滿足各類使用者的需求。 Canon今天的EF鏡頭群始於1987年,是各品牌中最先完成電子化的鏡頭群。紅圈L鏡頭更是優秀單反鏡頭的代表,樹立了鏡頭領域的精英化理念。“買單反相機不是買機身,而是買鏡頭,至少是買機身和鏡頭的組合”,EF鏡頭群是攝影者選擇Canon品牌的重要因素,幫助Canon實現市場佔有率第一。但當我們細看時,EF鏡頭群也不全是誘惑,也有不足。
(一) 鏡頭群陳舊 今天Canon的產品線上保有近70枚鏡頭(各國市場的鏡頭產品線略有差異),傲視其他品牌,但其中包含二十多枚2000年前的型號,甚至還有1987年最早的型號。 還記的開篇那句話麼:“買新不買舊”。鏡頭髮展速度之快,不斷讓撞針感到驚喜,同時也讓一些老鏡頭早早失去了光輝。新舊鏡頭產品的差異不能一概而論,但從膠捲到數碼的過度不能不提。
1.數碼化問題
什麼是鏡頭數碼化?一般提到數碼化是指其狹義概念。膠捲表面的乳劑是粗糙的,不反光的,而CMOS、CCD之類成像元件表面光滑,鍍膜再好也無法完全避免反光。反光到達鏡片後再次反射回來,會在畫面上形成鬼影和眩光。因此數碼單反的鏡頭需要綜合設計鏡片曲率和鍍膜,減少這種反射的影響。 可能很多人在數碼單反上使用老鏡頭也沒有看到明顯的鬼影和眩光,但沒看到不代表不受影響。鬼影和眩光需要一些發生條件,並不是每張照片上都會出現;每個鏡頭也因結構不同,影響程度和情況也不同;而且反光不一定會結成明顯的影像,往往以某種形式降低最終成像的反差、銳度。所以選擇鏡頭時,數碼化還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Canon數碼單反相機是在2000年後才逐步普及的,Canon全面為數碼單反優化的鏡頭則要從2003年的EF 17-40mm f/4L USM算起。2000年前的EF鏡頭都可以看做膠捲時代的鏡頭,現役鏡頭髮布年代如下:
2.膠捲時代的毛病
上面說的是狹義的數碼化,廣義來說,鏡頭數碼化還包含著與數碼單反解析度、成像要求和做工相工藝相適配的內容。 受制於設計時的經驗和工藝基礎,包括EF 70-200mm f/2.8L USM、EF 135mm f/2.0L USM、EF 100-400mm f/4.5-5.6L IS USM在內的老L鏡頭,其做工用也很難和今天的新L頭相比。從外觀上我們可以看到外殼、開關、轉環、塗層、鏡片鍍膜水平不如新頭,也會發現活動部件和卡口存在的輕微公差、曠動現象。從拆解看,內部結構、定位、驅動上也不如新頭考慮周到,個別測試還顯示某些新鏡頭的光軸一致性和對焦精度優於老鏡頭。 膠捲時代鏡頭的成像問題此前談到的並不多。現在大家都認同膠捲的解析度是有限的膠捲時代的鏡頭並不需要考慮在超高解析度下達到超高反差,考察鏡頭水平的MTF使用10線/mm、20線/mm、30線/mm是基於膠捲解析度。而數碼時代,成像元件的解析度動輒在120線/mm(60lp/mm)以上。一個以10線/mm、30線/mm MTF為考量標準設計出來的鏡頭,並不能保證在80-120線/mm同樣出色。 膠捲成像與數碼成像的原理存在很大的差異,膠捲成像是以銀鹽結晶分佈表現的,而數碼成像是通過畫素排列,目前還有色彩濾鏡和低通濾鏡等印象。數碼攝影方式下,鏡頭衍射、邊緣色散在畫素單位和畫素結構上造成的影響會比膠捲更明顯的體現出來。老膠捲時代鏡頭是不會考慮這些像差如何在數碼成像中呈現的。 膠捲時代鏡頭成像的像差、色彩還要受到膠捲、藥水、相紙、放大器、彩擴裝置、沖印工藝等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很多問題在當時是可以接受的。例如某些程度的像差只要在空間上波及範圍很小,膠捲時代就不太看得出來;大光圈下或邊緣成像差一些,一般使用者也很容易接受;色彩還原稍有偏差,但沒有超過後期處理的寬容度,都不算問題……包括銳利如EF 135mm f/2.0L USM、可愛如EF 35mm f/1.4L USM這樣的鏡頭也都有類似的不足,這就是撞針前面數次提到的“膠捲時代的成像問題”。 產品線上保留膠捲時代的鏡頭,反過來說就是Canon在這些鏡頭規格上的競爭力不強。Canon每年更新的鏡頭並不少,問題是使用者呼聲最高的鏡頭遲遲不更新,例如EF 35mm f/1.4L USM、EF 135mm f/2.0L USM、EF 100-400mm f/4.5-5.6L IS USM、EF 300mm f/4.0L IS USM等等。這些問題也許會在近幾年間慢慢緩解,也許不能。
(二)EF鏡頭群綜合素質
Canon鏡頭群到底如何?這就涉及到跨品牌比較的問題。撞針做了兩個方面比較,首先鏡頭群的綜合競爭力,判斷考察EF鏡頭規格是否出眾,效能對使用者的吸引力如何,並與Nikon和Sony的鏡頭做一些比較,因為Nikon和Sony是目前全畫幅、APS-C畫幅“單反鏡頭”產品線比較齊備的廠商,與Canon最具可比性。其次是EF鏡頭被適馬、騰龍等“副廠”產品替代的可能性有多大,替代可能性大說明Canon原廠鏡頭吸引力不足。
(三)閒話“副廠”鏡頭
適馬、騰龍是鏡頭“副廠”中的主力軍。傳統意義上,副廠鏡頭的生存之道在於“價效比高”,2000年前後副廠鏡頭群集中在廉價長焦、大光圈標變和微距三個型別。攝影數碼化和APS-C畫幅給副廠帶來了新的機遇。而今鏡頭設計製造的技術門檻越來越低,Canon曾經頗為自豪的超音波馬達、光學防抖、特殊材料鏡片、高精度非球面鏡片、先進鍍膜等技術已經逐步普及,副廠開始向Canon發起了正面挑戰,發展到了其他很多型別。
1.傳統型別的副廠鏡頭
70-300mm f/4-5.6曾經是副廠的主力產品之一,近年來也推出了防抖版,騰龍SP 70-300mm F4-5.6 Di VC USD 和適馬70-300mm F4-5.6 DG OS都在3000元以內,也有1000多的無防抖版,但Canon也有廉價長焦產品,副廠目前在這個領域的吸引力相對比較有限。
以往副廠f/2.8標變始終給人廉價品的印象,到了數碼時代,全畫幅使用者看不上,非全副上焦段不佳。然而適馬2008年推出的24-70mm F2.8 EX DG HSM讓大家突然發現副廠標變也可以很好,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原廠的EF 24-70mm f/2.8L USM一代,價格只有5000多元,對於資金有限,但希望使用全畫幅的使用者來說是很值的,配二手5D系列很合適。
2.副廠非全副鏡頭
大光圈APS標變方面,Canon把EF-S 17-55mm f/2.8 IS USM定位在中高檔鏡頭,適馬17-50mm F2.8 EX DC OS HSM,騰龍SP AF 17-50mm F/2.8 XR Di II VC LD是非常取巧的鏡頭,3000多元的價格很平易,規格上可以取代Canon的一批老舊定焦。
3.適馬的野望
適馬自己也生產高素質機身,其鏡頭群在一種副廠中特別突出,對Canon原廠鏡頭的威脅也更明顯。 適馬早期就生產中低價位的廣角定焦產品,這些產品今天的境遇與Canon的中低端定焦類似——用於APS-C畫幅市場有限、效能也不足;用於全畫幅素質有限、檔次不足。適馬同時生產長焦、超長焦,其中包含一些萬元以內“廉價”產品,供給資金有限但需要超長焦焦段的使用者,口袋厚度決定選擇適馬還是Canon了,這裡不多囉嗦。 2008年適馬釋出的24-70mm F2.8 IF EX DG HSM和50mm F1.4 EX DG HSM均有超越原廠產品的地方。24-70mm F2.8 IF EX DG HSM 前面已經提到,50mm f/1.4標頭本來是原廠的絕對領域,適馬50mm F1.4 EX DG HSM不但進入此領域,定位和售價比原廠還要高,讓更多使用者認識到副廠挑戰原廠的時代開始了。
4.“副廠”蔡司
Carl Zeiss提供Distagon T* 2.8/15、Distagon T* 3.5/18、Distagon T* 2.8/21、Distagon T* 2/25、Distagon T* 2/28、Distagon T* 1.4/35、Distagon T* 2/35、Planar T* 1.4/50、Planar T* 1.4/85、Apo Sonnar T* 2/135、Makro-Planar T* 2/50、Makro-Planar T* 2/100共12款EF卡口的鏡頭。 Carl Zeiss並不是“副廠”,手動鏡頭永遠無法在功用上取代原廠EF鏡頭或其他副廠自動鏡頭,蔡司鏡頭是一種操作體驗和畫質體驗。作為Canon鏡頭逐個挑,蔡司ZE鏡頭不能不提,但撞針對Zeiss手動頭遠不夠熟悉。重要的是選擇蔡司是一種攝影方式和態度,很難說出那一枚鏡頭更適合取代原廠產品,我們只能說兩件事情:蔡司鏡頭不一定就代表著比原廠更高的水準;手動對焦在要求對焦精度的情況下只能選擇Live View,基本拋棄了數碼單反保留單反架構的主要意義,手動頭更適合微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