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穴位埋線治療三叉神經痛臨床體會?

中醫 穴位埋線加中藥治療三叉神經痛1000例臨床體會一、概述:三叉神經痛是一種獨特的慢性疼痛性疾病。以面部三叉神經分佈區。短暫的反覆發作性、劇烈疼痛為特徵的神經系統疾病此病可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佔絕大部分。三叉神經痛屬中醫“面頜痛” “頰痛” 範疇。筆者於1984年開始應用中醫穴位埋線療法配合中藥治療此病至今(1986年河北經濟報曾經報道)療效滿意。二、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患者1000例,女530例,男470例,年齡最小28歲,最大80歲,其中40歲以上發病佔80%,病程最長15年,最短一年。 2、臨床表現: A患者發病40歲以上中老年人,女性多於男性,腦力勞動多於體力勞動城市多於農村。B常累計三叉神經的第二支和第三支,第一支較少。C常有觸發點(又稱板機點)見於口腔內外或鼻周圍,輕度刺激可誘發劇烈疼痛,如刷牙、洗臉、吃飯、說話等。D疼痛特點為短暫的陣發性劇烈疼痛,似刀割樣、針刺樣、撕裂樣、燒灼樣、電擊樣痛。持續時間短則數秒,一般不超過2分鐘,持續性疼痛為少見。疼痛突然發生,並突然停止。發作間歇期無任何症狀。發作時一般為單側,以右側多見,發作時病人難以忍受,常痛不欲生,故稱三叉神經痛為“天下第一痛”。E該病神經系統檢查無陽性體徵,患側可有輕度感覺缺失運動功能正常。三、診斷要點 根據1988年世界頭痛分類委員會發表的頭痛分類法,診斷要點如下:1、發作性疼痛只侷限了面部,發作時間短則數秒,一般不超過2分鐘。 2、疼痛至少具備以下特點: A疼痛痛發生在三叉神經的一支或兩支以上; B突然發病,疼痛性質如刀割、針刺、燒灼樣痛;C疼痛劇烈;D刺激誘發點如吃飯、刷牙、洗臉、說話影響可誘發疼痛。E發作間隙期無任何症狀;a神經系統檢查無異常體徵;b同一患者發病特點相同;c無其它任何引起面部疼痛的病史和原因;d一般而言根據疼痛的部位、性質和特點三項診斷。四、治療療法:雙聯療法:中醫穴位埋線加中藥治療效果理想方法如下:1;中醫穴位埋線A處方:主穴:陽白、下關、顴髎、牽正.B配穴:內庭、中脘、太沖等一般每次主穴取3—5穴,配穴取2—3穴。C方解:面部為手足陽明經循行所過,手陽明經“從缺盒上頸貫頰入下齒中。足陽明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經絡所過,主治所在。故埋線療法治療三叉神經以取陽明經穴為主。D、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取利多卡因2%加天麻注射液2ml、地塞米松0.1ml各一支混合,穴位注射,每穴0.5ml,然後將無菌生物蛋白線00號3cm長,放入12號一次性埋線針中。右手持針,左手指壓穴位下方,針快速過皮後,到達穴位緩慢推針放線,,至皮下時,快速退出,左手用棉球壓穴,以防出血過多。操作的方法如上所述,要求為消毒嚴格,手法為兩快一慢,即快速進針,緩慢到穴推線,出針快,急壓穴。因面部血管豐富,易出血,避免造成面部血腫,所以出針後要壓一會兒穴位。E、療程一般患病一年以內的一次即可,發病三年以內的2-3次即可,十年以內的需要多埋線幾次。一月埋線一次,一次為一療程。四、療效觀察應用中醫穴位埋線加中藥辨證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疼痛1000餘例,治癒850例,顯效110例,有效40例,總有效率100%。

五、體會:三叉神經痛,中醫稱為額面痛,從病因,病機來看,可為風邪挾寒、挾熱上攻陽明所致。巔嵿之上,唯風可至,頭面之病,多責之於風邪為患,此風多為內風,系由肝血不足,肝陽偏亢,化風上擾陽明所致,風為百病之長,常挾寒、挾熱、挾痰、挾瘀,犯於陽明經而致顏面疼痛,所以中藥治療此病常宜柔肝潛陽活血熄風止痛為法,中藥辯證治療此病,一般3-4劑,藥力可達高峰,且藥力持續時間長,可從根本上解除病因,單用中藥治療,也可達100%有效,只是起效稍緩一些。而應用埋線療法,也可以收到100%的治療效果。手術完後,患者的疼痛均可迅速緩解,立竿見影,但隨著藥線在體內逐漸減少,刺激量逐漸減弱,往往會出現疼痛反覆的現象,20餘年來,筆者應用任氏雙聯療法,即中藥配合埋線療法治療三叉神經痛,二者相互配合,取長補短、相輔相成,可以收到標本兼治。立竿見影,療效鞏固的治療效果,相比較,目前西醫治療三叉神經痛,西藥一般首選卡馬西平,該藥緩解疼痛有效,但毒副作用大,當藥物治療無效時,西醫一般採用手術治療,最新的方法:有神經節破壞術,微血管減壓術。它的副作用是可以導致顏面神經麻癖,萎縮,一旦神經再通,還需要再次手術,再選擇其它治療方法效果欠佳。因此,中醫穴位埋線加中藥治療三叉神經痛,治癒率高,緩解疼痛迅速,遠期療效好,無任何副作用,可謂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最好選擇。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