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細軟潔白,鮮嫩可口,是人們餐桌上經常可以見到的一道萊餚。豆腐多以黃豆製成,蛋白質含量很高,故有“植物肉”的美稱,被營養學家一致推薦為“人類理想的營養食物”。 但是豆腐屬於寒涼之性的食品,胃腸虛證或寒證的人吃了它,自然會加重病情、引起腹脹和腹瀉。並且現代營養學研究也發現:豆製品(包括豆腐、豆漿、豆腐腦、植物蛋白肉等黃豆製品)中有數種抗營養因子,其中兩種是與胃腸道有關的,一種是胰蛋白酶抑制素,是能抑制體內蛋白酶活動的一種物質,如攝入過多,會影響對蛋白質的消化,並對胃腸有刺激作用,出現噁心嘔吐等中毒症狀;另一種是腸胃脹氣因子,它能使人產生腹脹、腹瀉以及消化不良等現象。 一般來說,腹脹、腹瀉、食慾不振在中醫屬於脾虛、脾寒的範疇。中醫認為,具有寒涼之性的藥物與食物,可治療熱證;但是將它們用於虛證和寒證,就會起到相反的作用,使病情加重。胃寒、胃虛等胃病的出現,最根本是因為胃黏膜發生了病變。胃黏膜是存在於胃部內壁的一層黏膜組織,如同胃的守護神,抵禦胃酸、細菌、食物、藥物等對胃的傷害,保持胃部正常運轉。胃黏膜一旦受損便出現胃痛、胃脹等胃寒胃虛的現象。專家指出:修復胃黏膜,補充幾丁聚糖和卡拉膠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