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琅琊山旅遊攻略?

Tags: 建築, 安徽, 豐樂,

琅琊山位於安徽省東部滁州市境內,古名摩陀嶺,系大別山向東延伸的一支餘脈。相傳西晉時琅琊山司馬佩率兵伐吳,曾駐蹕於此。東晉元帝司馬睿在稱帝前也是琅琊王,曾在此避亂,故後人改名為“琅琊山”。山高200~300米,山上峰巒俊秀,泉澗優美,古樹參天,環境幽雅,還有唐建琅琊寺、宋建醉翁亭和豐樂亭等古建築群,以及唐、宋以來摩崖碑刻幾百處,其中唐代吳道子繪《觀自在(即觀音)菩薩》石雕像和宋代蘇東坡書《醉翁亭記》碑刻,被人們視為衡世珍寶。這裡自然風光秀美,人文景觀豐富,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自古有“皖東第一名勝”之讚譽,成為歷代達官顯宦、文人名士旅遊雅聚之地,是我國二十四座文化名山之一。1985年國家林業部批准在此建立“琅琊山森林公園”,並列為全國十個重點森林公園之一。1998年國務院公佈為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琅琊山位於滁州縣城西南約5公里,主峰是豐山,海拔317米。山不甚高,但清幽秀美,四季皆景。古人稱之為兼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碑、名洞、名林的“皖東八名勝境”,被譽為“蓬萊之後無別山”。琅琊山風景名勝區佔地面積115平方公里,現分為琅琊寺、醉翁亭、豐樂亭、野芳園、深秀湖五個景區。還有龍蟠寺、龍華寺、復興庵等幾處古遺址及景區。

山門

從滁州城出發,沿琅琊古道(現已築成公路)西南行,至進山處有一牌坊,即為山門。八柱雙檐,十分壯觀,坊上“琅琊山”三字系蘇軾所題。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琅琊寺中的主要建築,居寺之中央。殿高14米,深15.3米,正殿中間,正中一間略大,以合抱粗的棟木為柱,氣勢十分雄偉。
大雄寶殿包含大、雄、寶三層意思。大者包含萬有;雄則攝伏群魔;寶者,即佛、法、僧三寶。因此,它是一般寺廟的主要建築。大殿正中塑如來佛,大佛高踞蓮花座上,通體塗金,閃閃發光。如來佛兩旁有他的兩個弟子:伽葉、阿難。伽葉在釋迦死後,即為佛教的長老。阿難又繼伽葉後為長老。相傳佛教經典就是由他憑著記憶,把佛祖生前所說的話寫在貝葉上流傳下來的。如來佛的背後塑觀音菩薩。觀音兩旁又有兩尊菩薩,一叫善財童子,一叫龍女,都是觀音的侍從。大殿左右塑十八羅漢,每邊九人,或喜或憂,或怒或笑,神態比現,生動有趣,體現雕塑藝人的智慧和才能。
大雄寶殿的樑柱、檐口全部雕龍刻花,塗色抹彩,用工十分精細,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殿前花木扶疏,四季花紅葉綠,其中有四株齊殿高的柏鬆,終年蒼翠,生氣勃勃。殿後牆壁上嵌有15塊石刻,完整無缺。石刻大小相似,但其書寫、鐫刻的風格各異,各有千秋。殿後牆壁上還有古代石刻觀音像和金剛經塔碑。觀間赤腳踏雲,面帶微笑,"眉目津津,向人欲語",栩栩如生。像旁書"觀自在菩薩"五個楷書大字。殿後有一株兩人合抱粗的極樹,巍峨挺拔,猶如廟中的旗杆。

琅琊寺

進得山門,過薛老橋,經醉翁亭後,上山直達琅琊寺,一路上青山照面,溪水瀠洄,古樹爭榮,花香鳥語,景色幽麗迷人。
琅琊寺距醉翁亭約1公里許,居琅琊山深秀之處。初建於唐大曆元年(公元771年),名寶應寺,由滁州刺史李幼卿會同山僧易名開元禪寺。以後又幾經興廢,現在的寺院大部分為清光緒年間重建的,稱開元律寺,系我國東南名剎之一。建國後,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圍山明水秀,風光旖旎,成為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和風景名勝區。該寺因位於琅琊山上,長期以來人們就簡稱它為“琅琊寺”。1984年滁州市地名辦公室報請市委批准,正式命名琅琊寺,擴修了琅琊古道。
琅琊寺佔地約1平方公里,前有山門,上書“琅琊勝境”。寺內主殿為大雄寶殿,簡稱大殿,宏偉寬敞,高大巍峨,雕飾精緻,古樸典雅,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珍品。殿中供釋迦牟尼、十八羅漢、觀音等佛像,“文革”中全部被毀。1981年重塑,更顯光彩。大殿後院的牆壁上有唐代名畫家吳道子所繪的《觀自在(即觀音)菩薩》石雕像,被世人譽為“眉目津津,向人欲語”的衡世絕筆。此像原置於琅琊寺東北的觀音殿中,後殿毀於兵火,像就移至此,鑲嵌於壁上。
大殿前有一放生池,名明月池,池上建有明月橋。每當月白風清之夜,站在橋前池畔,觀月賞景,更顯得清幽絕俗。池左側有明月觀,原是道教佛堂,現設茶室,遊人可在此小憩、品茗。大殿後有藏經樓,原藏有佛教經書甚多,其中一部《貝葉經》,相傳系大唐高僧玄奘從“西天”取來的,彌足珍貴。此外,還藏有唐伯虎、文徵明、鄭板橋等名家書畫。藏經樓旁有唸佛樓,現闢為招待所,供遊人住宿。
大雄寶殿北面的院內有攬秀堂、積馨齋等建築,積馨齋原為僧
人廚房,現改建為餐廳,對外供就素餐,風味獨特,質美價廉,聞名遐邇。其後有三友亭、濯纓泉等名勝。三友亭初建於明代,亭旁原有鬆、竹、梅“歲寒三友”而得名,周圍景色清雅。原亭早毀,1917年由僧人募資重建,建國後又經政府大修。濯纓泉以取意於《楚辭》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之句,又名庶子泉,泉水清冽甘醇,過去與醉翁亭前的釀泉同享盛名,被譽為“琅琊名水”。
大殿南面有一園林名祗園,自成一獨立院落。園內蒼松翠竹,古樹名花,景色清幽。院後峭壁高聳,壁上滿是摩崖題刻,大多出自名家手筆,字體俊秀遒勁,百家紛陣,殊堪觀賞。園中建有悟經堂、翠微亭、酴醾等古建築,為宋明兩代所建,後都遭毀,現在的建築是清代、由僧人重建的,現又加以重修,並列入文物保護單位。
琅琊寺東北側有一無樑殿,原名玉皇閣,為道教場所,由於整個殿宇全用磚石砌成,無一根木樑,故俗呼為“無樑殿”。其旁過去還有地藏殿、觀音殿等建築,今已無存。無樑殿內有玉皇大帝銅像一尊,高8尺,亦在“文革”中遭毀,現已按原樣重塑。殿旁有石徑上山,可至清風亭、雪鴻洞、歸雲洞和皓青和尚墓。雪鴻、歸雲兩洞曲折幽邃,深不可測,洞內有石刻多處,書法精湛,亦是珍貴文物。在離兩洞不遠,有一株奇特的“石上鬆”(現經專家鑑定,此樹不是鬆,而是一古柏),軀幹高大,盤根錯節,虯枝如龍,已有四百餘年樹齡。整個樹幹是從一塊巨石上破隙而出,堪稱“琅琊一絕”。
在琅琊寺右側有登山石道,一路上岩石崎嶇,林木茂密,至近峰頂處有一山凹,即“南天門”。原有牌坊一座,因年久失修而廢。除近過去有久廢的碧霞宮、會峰閣、三霄殿等建築,近年來已漸次修復和重建,煥然一新。這裡視野開闊,氣象萬千,極目遠跳,滾滾長江有如白練,巍巍鐘山恍若青屏。山下阡陌縱橫,眼前層巒疊翠,頓覺胸懷開廣,心曠神怡。在山道中途的月亮山下,有新建的電視轉播臺,矗立山巔,挺拔壯觀為這琅琊古秀增添了時代的色彩。

醉翁亭

醉翁亭位於琅琊山半山腰處,在琅琊古道之旁,是上琅琊寺的必經之地。亭建於北宋宋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當時文學家歐陽修被貶於此任滁州太守,感於時憤,寄情山水,常邀友人遊琅琊山,在琅琊寺中飲酒抒懷,與寺僧智仙過往甚密。智仙敬於歐陽修的高尚人品,也同情他的不平遭遇,為了讓其少跑山路,特在半山處建一方亭,供他歇足,並可在此聚友飲酒。亭建成後,智仙請歐陽修命名,歐自號“醉翁”,遂題名為“醉翁亭”,還寫下了著名散文《醉翁亭記》,流傳後世。實則當時歐陽修年僅四十,並非老翁,也不常醉,取名“醉翁”者只是心有積憤,借“醉”來避世、玩世而已。文中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深究間也”之句,這是他內心的一種真實反映。
現在的醉翁亭地區,已不是一座孤單的涼亭,而是以醉翁亭之間,依山傍水,幽雅而寧靜。這裡古樹婆娑,亭臺錯落,青山如畫,碧水潺流,環境十分優美。亭中新塑的歐陽修立像,神態安詳。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圓底篆體“醉翁亭”三字。據說當年歐陽修不僅在此聚友飲酒談天,也常在這裡辦理公務。在他詩中有“為政風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之句,可見其飲酒中不忘公務。離亭不遠,有泉水從地下滑出,貯於一石池中,水質清澈醇美,此即著名的釀泉,為琅琊山十八景之首,當時歐陽修很喜歡以此泉不沏茶、釀酒而飲之。今釀泉早已湮沒,在其南面,玻璃沼旁,有讓泉,泉水也佳。
醉翁亭北有二賢堂,初建於北宋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系當地人士為紀念滁州前後兩任太守王禹偁和歐陽修所建。原堂已毀,現堂為建國後重建。醉翁亭西側有寶宋齋,建於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齋內有兩塊石碑,正反兩面鐫刻著蘇東坡所書《醉翁亭記》全文,這是蘇為紀念其恩師而寫的。文有丰采,字亦俊逸,後人稱為“歐文蘇字,珠聯璧合”,視為宋代留下的稀世珍品,與琅琊寺中吳道子所畫的《觀自在(即觀音)菩薩》石雕像,同為難得的古代文化瑰寶。
寶宋齋南面是一個面積較大的庭院,院內有意在亭、古梅亭、影香亭、怡亭等亭臺建築。有泉水從牆外流入,曲折蜿蜒,如迴腸九轉。傳說當年歐陽修常在這裡與友人共飲,有一次,他忽生奇想,用杯盛酒浮於水上,任其潭流,流至某人腳下,即將杯中之酒飲盡,稱為“九曲流觴”,為後世引為趣談。後人在“九曲流觴”處建意在亭,並仿歐陽修戲水飲酒作樂,亭似蘇州園林建築,十分古雅。
在醉翁亭院的西側有一座醒園,建於1926年,面積不大,甚雅緻。園內有解酲閣等建築。出醒園南門,過橋不遠即是琅琊古道,道旁有洗心亭。

洗心亭

洗心,即悔過自新之意。古時候的琅琊寺,雖也風景優美,但並非專供遊覽,而主要是和尚聚集唸經、人們燒香拜佛的地方。洗心亭建在即將入山寺的山肢下,求神拜佛的信男信女,須在此焚香禱告,對過去的罪惡表示懺悔,如此洗了心,“心誠則靈”,再上山拜佛就靈驗了。如果未能如願,那也不是菩薩不靈,而是你的心不誠。
從滁城入琅琊山遊覽,走至洗心亭,大多已氣喘吁吁,汗流浹背了,這時,步入洗心亭內休息片刻,然後再上山,便可精神倍增。如若先遊醉翁亭,再遊琅琊寺,因在醉翁亭內為園林美景所陶醉,雖過醒園而猶未醒,此時入洗心亭內逗留片刻,抑情醒醉,定心養性,然後再緩步上山,領略新的風光,將倍覺清新。

古梅亭

古梅亭在醉翁亭院的北面,因亭前有一株古梅而得名,又稱賞梅亭。相傳此梅系歐陽修所手植,世稱“歐梅”。原梅早已枯死,此株為明人所補植,至今枝葉繁茂,清香不絕。古梅南面有影香亭,建於一方池上,原名見梅亭,後來有人在壁上題了“寒流疏影”、“翠積清香”兩塊碑刻,遂改為今名。

豐樂亭

豐山是琅琊山風景名勝區內的一座山巒,主峰高246米。它緊靠滁城西郊,舉步可達。山上自然風光優美,文物古蹟眾多。有漢修高祖廟、宋建表豐廟、明築幽棲寺,還有漢壽亭侯古廟、三茅祖師行宮、三皇古殿、明王陽明祠等,以及各市地多亭臺建築,可惜這些古建築群,大都年久遭毀,現在僅有遺蹟可尋。
豐樂亭建於豐山東北麓的幽谷中,是豐山風景最佳之處。距滁州城約1公里。這裡面對峰巒峽谷,傍倚澗水潺流,古木參天,山花遍地,風景十分佳麗。相傳亭的興建,與“醉翁”歐陽修有關,一天,歐在家中宴客,欲沏新茶待客,遣僕去琅琊山醉翁亭前釀泉取水泡茶,不意僕在歸途中跌倒,水盡流失,欲回去再取,怕時間太久,遂就近在豐山取來泉水。可是歐陽修一嘗茶味,便知不是釀泉之水,責問原由,僕不敢隱瞞,直告之。歐氏聽後不但不責備,反而欣喜,謂此泉水雖不同於釀泉,但也是好泉。當即偕客一起去豐山,見這裡不但泉好,風景也美,於是在此疏泉築池,闢地建亭,泉名“豐樂泉”,亭名“豐樂亭”。還特地寫了一篇《豐樂亭記》,與《醉翁亭記》成為姐妹篇。後來蘇東坡也把《豐樂亭記》全文書刻於亭中石碑上,供人閱讀和欣賞。至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滁州知州陳知新重修此景,把豐樂泉改名為“紫薇泉”,亭名未改。
豐樂亭自聞名於世後,遊人漸眾,附近也陸續建起一些建築。亭前有山門,亭後有廳堂,還有九賢祠(又名危樓,內供與滁州有關的九位賢人畫像)、保豐堂等,四周築以圍牆。豐樂亭內有蘇東坡書刻的《豐樂亭記》石碑、吳道子畫的《觀自在(即觀音)菩薩》石雕像,保豐堂內有明滁州判官尹夢璧所作的《滁州十二景詩》碑刻,這些都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珍品。
豐樂亭以北原有一條“西澗”,與豐樂亭一山之隔。唐代詩人韋應物在任滁州刺史時,曾為這裡優美的山水景色所吸引,吟詠了“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的膾炙人口的詩句。之後,人們依韋氏詩意在這裡建起了野渡橋、野渡庵、飛泉覽勝亭等建築。建國以後,政府為治理水患,開發水利,在西澗上建造了攔河大壩,形成了一個山間水庫,稱為“城西湖”,使許多景點沉沒湖底,但出現了另一種自然景象,四周青山環抱,中間碧水漣漪,山明水秀,魚躍鳥飛,風光無限,生氣盎然。

野芳園

野芳園景區在琅琊山門以內,進山門不遠即是,是上琅琊山的第一個風景區,始建於1985年,原名“盆景園”,以培育花卉林木、展覽盆景為主,後擴建為具有亭臺廊閣、假山池沼、花木扶疏、環境幽雅的園林景區。佔地面積4200平方米,建築面積580平方米。其佈局結構系仿蘇州園林格式,飛檐翹角,曲徑朱柱,小橋流水,峰青潭碧,猶如一座玲瓏精緻的大型“盆景”,佇立於琅琊山間。園內有賞心齋、曲苑長廊、下班溫室、擁霞軒、展曦堂、舒亭、樂樂亭、大假山等建築,植有楓樹、桂花、紫荊、繡球等花木,依山就勢,佈置精巧,錯落有致。使山景園景渾成一體,在此溫步流連,頗覺賞心悅目。
賞心齋是野芳園進門的第一幢建築,面積約38平方米,朝南走向,四周牆上砌有格窗,在室中可透過格窗看到園中景緻,頗有賞心悅目之趣,故名。其東側有門連通盆景長廊。長廊長約百米,三拐四曲,兩頭連接賞心齋和擁霞軒,又名曲苑長廊。廊內專門陳列各種花卉山石、樹樁盆景,花奇葉翠,奼紫嫣紅,盆景幽雅精巧,長廊古樸典雅。廊後牆也有漏窗,與外景相融。
擁霞軒在園的南測,面積約42平方米,面對朝陽,三面圍牆,廳堂明亮,北連長廊。堂內陳列山水、花鳥等畫卷,是遊人賞景論畫之所。長廊東面還有展曦堂,面積65平方米,內設茶室,堂前有觀魚池,池中倒影婆娑,游魚嬉戲,在此品茗觀景別有情趣。
園的西側是一座大假山,用太湖石壘成,佔在面積為120平方米,山高8米。山上峰巒林立,山下幽洞相通,周圍還有池沼、小橋、亭臺等環繞,景色秀雅,成為園中之園。在野芳園院外的公路旁,還有醉翁石和“張飛賣肉處”兩個景點。

深秀湖

深秀湖景區位於醉翁亭至琅琊寺山道中間的南側,原系琅琊溪畔的一小潭,古人遊山時喜歡在這裡垂釣。周圍峰巒族擁,環境清幽。1958年政府為治理下游水患,在此溪上修築攔河大壩,遂成一山間水庫,當時取名“軍民水庫”,以志軍民合力共修之功。1983年琅琊山風景管理處以此山水景色秀美,為開發旅遊資源,增加景點,利用這裡綺麗的湖山風光,修建起湖心亭、九曲橋、水榭、軒廊、石磯等建築,還整修了湖畔的蔚然亭,並在其附近山上建造了琅琊書齋,接待遊客食宿,成為一個獨立的風景遊覽區。以歐陽修《醉翁亭記》文中“蔚然而是深秀”之句,取名“深秀湖”,亦頗切合這裡的自然景色。
深秀湖面積約540平方米,上接琅琊溪水,下通餘家窪水庫。湖水澄碧,清澈透底,猶如“山間明珠”。湖中建有湖心亭,重檐翹角,朱柱石欄,雕飾華麗,古色古香。一邊九曲橋與湖岸相連,一邊有長堤通向湖邊水榭,堤上築有拱形大橋。在此漫步遨遊,觀青山如黛,看碧水漣漪,恍如置身畫中。
水榭位於深秀湖的西側,臨水而築,正屋三間,高大寬敞。三面環廊,前面置臺欄,遊人可在此觀魚戲水,賞景乘涼。軒廊在湖的東南角,處於湖水的出口處,由三亭兩廊組成,一面臨水,建築古雅,與水榭、湖心亭等建築交相輝映,為湖景增色。深秀湖東岸有一組由太湖石壘成的“石島”石形怪拙,兀立水中,景色奇妙,名為“石磯”,遊人多在引攝影留念。
蔚然亭原是建於清代的古亭,位於琅琊古道旁,幾經興廢。深秀湖出現後,處在湖的東北側,為今人所重建,在此觀湖山風光,景亦頗幽。此外,在湖周的山坡上,還有重熙洞、桃花洞、熙陽洞等景點,有待開發。

會峰閣

會峰閣是琅琊山風景名勝中的最高建築物。它於1988年開工興建,建築在南天門的明代建築會峰亭的殘基上。
會峰閣依山而建,美觀大方,氣勢雄偉。從四面觀看,高低形狀各不相同。從東面觀看,它有三層;從南面觀看,它有四層;從西面觀看,它有五層。高度24米。
會峰閣每層是六面八角,都採用古典建築的飛檐翹角式樣,閣頂用黃色琉璃瓦覆蓋,雕樑畫柱,古樸大方。閣上24個鈴角,都裝有銅鈴,山風拂處,金聲四起,悅目賞心,聞聲如入仙境。
晴朗天氣,登上會峰閣,極目遠望,天高地闊,心曠神怡。這裡陽光各煦,山色蒼茫,群山逶迤,匍匐腳下,給人以“一覽從山小”之感。眾山列隊,一收眼底。這裡象一座檢閱臺,檢閱千山爭秀,萬峰蒼鬱。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