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街:[452]多倫多景色推薦?

  CN塔

  CN塔概況

  多倫多觀光,首推登湖邊高聳入雲的電視塔。 電視塔的英文名叫CN Tower。 C 顧名思義,當指加拿大Canada之意,N應是國家National之意,Tower意為塔。 所以 CN Tower直譯應為加拿大國家塔。 可是因華人叫得口滑,簡稱其電視塔了。 實際上電視轉播應只是其功能之一而已。

  

  CN塔建於1972年,尼克松訪華的那一年,前後用了4年的時間,到1976年,我們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幫時,加拿大也大快人心事,建成了電視塔。

  

  多倫多的街頭,至今還有塗鴉“四人幫”的漫畫。

  電視塔塔高553米,自1976年建成之後,就一直雄居世界第一高度,達30多年之久。直至2007年,亞洲一個國家,叫阿聯酋的,其首都建了一個迪拜塔,當高度達555米,仍尚未封頂時,加拿大的CN塔,從此屈居世界第二啦。

  CN塔的外觀,相對樸實,彷彿一根串糖葫蘆,被吃得只剩下最後一顆。這最後一顆,即為供遊客們觀光的球,高度約在340─360米左右。這已經是多倫多市的制高點了。讓我們會當凌絕頂,去一覽眾山小吧。

  上CN塔

  從CN塔的基座,舉頭上眺,藍天白雲下,塔尖搖搖欲墜,令人眩目。噢,那是浮雲在飄動吶。再低頭一看,一鬼佬的帽子掉了,露出了光光的禿頂,大家齊齊哈爾,喜氣洋洋也。

  

  雲在飄,塔在搖,鬼佬的帽子掉地啦。

  當帶玻璃窗的電梯拔地而起,窗外的景緻都急速下落時,象鳥兒一樣振翅飛翔的感覺,人就感受到啦。其速度之快,不到一分鐘,僅58秒,就已從地面,上升到了觀光球了。

  觀光球分上下兩半,電梯直達上半球。憑欄往外一看,哇,整個多倫多一馬平川,盡收眼底。加拿大地廣人稀,多倫多市也並沒有太多的高樓大廈,就集中於所謂湖邊Downtown(商業區)這麼一小撮。城市倒是大都掩映在綠樹蔥蘢之中。市區阡陌交通,尋常人家,卻也排列的整整齊齊。歷史的塵埃,也都沉澱在了這都市的斜陽裡。我黨早期創始人之一,張國燾,據說就於1972年,默默無聞地老死於這異國他鄉。

  

  

  從塔上看到的多倫多市和安大略湖。

  轉過身往另外一邊看,嗨,一望無際的安大略湖。此時的湖面,波瀾不驚。千帆遠影碧空靜,唯見大湖天際留。

  再把視線收近,一巨大白色的建築,安臥於塔的身旁。這就是多倫多著名的天穹體育館了。體育館內是個棒球場,可容納5萬6千多觀眾,是多倫多著名職業棒球隊,藍鳥隊的主場。這些都不足以為大驚小怪,稀奇的是,這體育館的頂蓋可以象天文臺一樣打開,最大的無支撐跨度,達二百多米。據說,這是另一項世界之最呢。好嘛,小小的方寸之間,曾經兩項世界之最。您說這加拿大區區三千多萬人口,能不個個都吃飽喝足嗎?

  觀光球內,還有一旋轉餐廳,據說有世界上最高的酒窖。來一杯吧,自然價格不菲。可是對於那些一生只去一次的地方,應該捨得花錢。來一杯吧,值得。誰說經歷,不也是一種財富呢?

  

  透過玻璃地板,看蒼茫大地。

  看完上半球后,不要忘了從樓梯走到下半球去。半道上,就聽見許多人在那裡大呼小叫。噢,原來下半球有據說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玻璃地板。這玻璃地板的透明度是如此之好,以至於可以一眼望穿秋水。塔下景觀,奔馳著的火車,飛翔的鳥兒,皆歷歷在目。於玻璃地板上走一走,就彷彿太空漫步啦,瀟灑又飄逸。據說這玻璃地板還有治病的功能吶。世界各地患了恐高症的人們,只要能鼓起勇氣,在這玻璃地板上面走一走,則恐高症就不藥而癒了。遊客們都在你推我搡地試著往玻璃地板上走。膽大的昂首闊步,雄雞似地趾高氣揚;膽小的剛邁出半步,腳尖彷彿伸進了冰水裡,立即縮回來,讓人想起文革時的口號“寧願為革命前進一步死,不願為反革命後退半生”。還有一些人“掩耳盜鈴”,鼻孔朝天,裝模作樣地在上面走,猛低頭,自然被刺激地大喊大叫起來。倒是小孩子們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們盡情地在玻璃地板上跳來跳去,咚咚有聲,跳得大人們的心裡都捏著一把汗。

  乘電梯下塔,因失重而耳鳴。駕駛電梯的女服務員,年輕又漂亮。有人問:停電了怎麼辦?答:可從樓梯下塔;問:有無爬樓梯比賽?答:每年都有的。目前最快的記錄是7分52秒爬完近1760級樓梯。問:每年有多少遊客來觀光?答:約200萬。就這樣,在念奴嬌·鳥兒問答聲中,耳朵也不聾了,電梯下地了。

  下樓梯可以增肥

  多倫多的電視塔,一度為世界之最。塔高553米。中間觀光的球,高度約360米。電梯上下球,均為58秒。那停電了怎麼辦呢?好在還有樓梯,總共1776級臺階。每年都有爬樓梯比賽。迄今最快的記錄,是7分52秒。人們鍛鍊身體,爬樓可以減肥。反過來,瘦子們下樓,不就可以增肥了嗎?

  上塔要安檢

  上CN塔居然也要安檢,這加拿大步美國後塵,也被恐怖襲擊弄怕了。還別說,自美國911遭恐怖襲擊後,拉登會不會襲擊加拿大呢?肯定沒有人敢說不會。那麼,如果要襲擊加拿大,會選擇那些目標呢?破壞性的大小,恐怕倒在其次,社會影響力應是考慮的首選。毫無疑問,多倫多的CN塔,被加拿大政府列在了22個最可能受到恐怖襲擊的目標之一。本來拉登想襲擊加拿大,都還摸不到門的,這下加拿大人自己告訴了他們。

  不過,安檢的方法倒是很奇特,不象坐飛機那樣,先脫外衣,進安檢門,再探測棒掃描,這裡是站在安檢門的門框裡,接受吹氣,上下左右幾股氣流吹出來,一會兒,就完了。不知這吹出來的氣流,是如何能分清,人們口袋裡裝的,是炸彈,還是照相機呢?不過,您可千萬不要以身試法。

  劫機的罪惡,可以休矣

  正遐想著,哎,怎麼一架飛機,拖著一廣告條幅,從塔下飛過。飛得這麼低,撞著塔,怎麼辦?全喜的導遊倒是幽默。他勸我們不用驚慌,說加拿大的所有的飛機,駕駛艙與乘客艙之間,都是用一堵絕緣牆隔離開來的,兩邊根本就沒法說話,無線電都沒法通。這樣,壞人劫機就不可能,雖然,乘客有了緊急情況,如孕婦早產,也沒法緊急就近降落。想想倒也是,利可能大於弊呢,似乎不用興師動眾,一勞永逸地解決劫機的危機,好象就是修堵牆,這麼簡單呢。

  多倫多港

  我們來到多倫多一個伸進安大略湖,叫櫻桃碼頭的港口,回看多倫多。感覺上象是到了香港的維多利亞灣,多倫多商業區的全貌,盡收眼底。

  港灣外圍有一串翡翠項鍊般的島嶼,環抱著港灣,使得偌大的湖面上,風高浪急之時,港灣裡仍可風平浪靜。您看這停靠在舶位邊上的大輪船,少說也有萬噸級別。足見這港灣深深,是天然良港。

  

  多倫多靜靜的港灣

  早年正是這天然良港的地理優勢,成就了這裡成了皮毛交易的集散地,進而發展成今天國際化的大都市,多倫多。

  隨著現代交通運輸,汽車、火車,甚至航空,的發達,水上航運,已顯得不是那麼重要。加上加拿大的冬季,相對漫長和寒冷,河道冰凍封航,每年都要有好幾個月,這多倫多港,看去就更加蕭條。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恐怕只能成了回憶,或是想像。碼頭區還有著大片的空地,及許多破舊的設施。還能看的出昔日,曾有過輝煌嗎?

  據說這片空地在2001年,多倫多與北京競辦2008年奧運會時,被許諾給國際奧委會,如果多倫多競辦成功,將在這裡建奧運場館。結果多倫多競辦失敗,這片地就接著荒著吧,反正加拿大有的是地,來日方長,留給後人,將來競辦的機會還多著吶。

  甚至為了競辦奧運會,為了討好主要來自歐洲的國際奧委會重量級官員,多倫多還一度許諾,若能競辦成功,將在多倫多的北面,建一紅燈區。這下競辦失敗了,建紅燈區的事,也就不提了。不料想,突然之間,許多多倫多人,居然變得對中國不友好起來。喔,他們心裡很清楚,等下次競辦成功,紅燈區建起來之後,沒準已是二十年以後的事啦。到那時,到那時這批人卻都已經老去,不中用了。他們不行了。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吧?

  Downtown的來歷

  因為南邊是大湖,多倫多城市的發展,沒法象我們北京那樣,三環、四環、五環六環相對均衡地向外擴張。多倫多市的發展,只能向東、向西和向北三個方向走。時間長了,多倫多市成了長方形,橫臥於安大略湖的北岸。

  這麼一來,城市古老的商業區,就越來越多地落到了城市的南邊。而地圖繪製的原則,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商業區越來越多地落到了城市的南邊,隨著地圖的一版再版,商業區就越來越多地落到了地圖的下方。英文中下方叫Down,這下方的老城區,因此就叫著Downtown啦。相沿成習以後,無論是什麼城市,也不管這個城市的商業區,在城市的什麼位置,凡商業區,英文裡統統就叫Downtown了。

  我們中文裡,也有這種語言現象的。古時候有一個人姓杜,此人專門喜歡無中生有、胡編亂造,因此,他寫出的文字,就被稱為是杜撰。也是一樣,人們相沿成習後,無論是趙錢孫李,凡是無中生有、胡編亂造的文字,就統統地被稱為是杜撰啦。

  多倫多貧民區

  高樓大廈的陰影下,往往就是貧民區。世界上許多大城市的格局,莫不如此。在多倫多港附近,也有一個所謂的貧民區,只見是一排排的紅磚公寓,估計每單元也得有100平米以上。公寓前多半停的是較舊的車,卻偶爾也可見寶馬、凌志等名牌。據介紹,這裡都是政府房,財產歸政府擁有,即是公有,而非私有。也確實,與我們路上看到的個性張揚、風騷各異的私宅不同,政府房大都成排連片,一個模式,以節約納稅人的錢財。政府房專供沒有收入,靠吃社會福利生活的窮人居住。當人窮到一定程度時(標準不詳,顯然不會太低,並且因人而異,不一刀切,單身孤寡老頭與有六個來自不同父親的小孩的單身母親相比,標準當然不同。),即可向政府申請領取社會福利,同時可排隊等待入住政府房。

  

  所謂的“貧民區”一角。

  入住政府房的人,靠吃社會福利,已可衣食無憂。溫飽之餘,還可以思淫慾,思完淫慾,還可以想想其它,比如說再養只貓或狗什麼的。旁邊公園裡,大白天就有許多人悠悠哉哉地在溜貓溜狗。養完寵物,更可以有精神追求。您看,牆根之下,人行道旁,就有一尊菩薩,第16號人家的窗戶上,還貼著什麼呀?達賴喇嘛的畫像呢, 知道西藏在哪嗎?

  

  並不奇怪,人不論貧富,都有其複雜的精神寄託。

  政府發放社會福利的本意,是希望領取社會福利的人,儘快擺脫依賴社會福利而生活的局面。但是古今中外一樣,好事往往多磨,事與願違的情況是經常發生的。許多人在政府房裡傳宗接代,從爺爺開始一直樂哈哈地住到孫子。加拿大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確實養育了一批批懶漢而遭到眾多非議。但是政府卻置若罔聞,因為他們振振有詞地認為,懶漢養多了,可以少養許多警察,少辦許多監獄。世間事就是如此之奇妙,凡事有弊也有利。加拿大的長治久安,毫無疑問地表明,優厚的社會福利利大於弊呢。看來,實踐確實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多倫多市政府大樓

  與CN 電視塔並駕齊驅地,並稱為多倫多兩大標誌性建築的多倫多市府大樓,就座落在多倫多繁華商業街叫貝街(Bay Street)與皇后西街(Queen Street,West)交叉路口的西北角上。這是一組由一蘑菇狀的白色園型的議事廳和包夾在其東西兩側、錯落有致的兩棟弧型大樓組合而成的建築群。如果人也能象鳥一樣飛天,揹負青天往下看,市府大樓就象人的眼睛,上下兩道弧,加中間一個眼球。眼球實為市政廳園桌會議的會議廳,讓人想起歷史上的聚義廳和忠義堂。只不過我們《水滸》中的聚義廳和忠義堂裡有好漢108條,多倫多的市政廳裡僅有市議員44席。

  

  多倫多市府大樓

  市府建於1964年,由芬蘭人維利奧-勒維爾主持設計。不用說,這一建築精品一問世便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於當年即捧得世界建築業的各項大獎。並且從此之後,弧形的建築在其它地方再也難覓蹤跡了。為什麼呢?因為這裡已經歎為觀止啦!再建一棟?與其不如這個好而丟人現眼,那還不如不建啦。今天,被藝術化了的市府弧形大樓的圖案,成了多倫多的市府標誌。

  市府大樓前,照例有一廣場,叫菲利普廣場,是人們娛樂、集會和表達不同政治訴求的地方。廣場前巨大的噴泉,在陽光下閃出道道彩虹,為市府大樓平添幾許嫵媚。冬天零下時,噴泉無法噴出冰來,則成為多倫多市民可以盡情翱翔的免費露天溜冰場。繞廣場一週,有彩旗獵獵,迎風招展。其中一面五星紅旗格外搶眼。噢,明白了,這是一圈世界各國的國旗,多倫多正在向人們展示著其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博大胸懷吶。找找看,我們幾人一起找了一圈,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還就真的沒有呢。頓時,我們就熱愛起了加拿大。

  引人注意的甚至還有廣場一角的垃圾箱呢,看看這個垃圾箱上寫的都是什麼呀?多元化我們的力量,平等、尊重、和諧、繁榮。怎麼加拿大人也講究建設和諧社會呀?我們的理念,德而不孤,必有鄰,還得到了加拿大的積極響應呢,不聲不響地,宣傳都做到垃圾桶上啦。

  

  多倫多市府大樓前的垃圾箱上,還宣傳有平等、尊重、和諧和繁榮哩。

  更令我們詫異的是,偌大的市政府,在加拿大隻不過是個最基層的政權單位。加拿大地廣人稀,加上沒有什麼尖銳的社會矛盾,所以政權結構相對簡單。人口這麼少的人,素質高一些,也不需要太多的人來管,也養不起龐大的政府機關。故加拿大隻有三級政府,即聯邦政府,相當於我們的中央人民政府,省政府和市政府。市府以下,不再有區和鄉鎮一級政府,更沒有村委會和街道辦事處了。毫無疑問,多倫多的市政府,就已經是加拿大之最了,即最大的政權單位了。

  我們中國的政府結構要複雜一些。沒有辦法,這也符合中國國情。我們中國除了人多,也是大國,還又相對窮困。早年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人民群眾被三座大山壓得喘不過氣來。要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這可是驚天動地的了不起的大事啊,不動員起全國的老百姓,怎麼能辦得成呢?無奈何,國父孫中山,臨終之際仍念念不忘要喚起民眾。為了動員起全國的老百姓,共產黨就必須將支部建在連上,才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今天我們搞改革開放,建設國家,重新振興中華,這應該也是中國,乃至於世界歷史上最為了不起的偉大事業,更加應該動員起全國的老百姓,甚至應動員起全世界的一切有利的積極因素,才能成功。脫離群眾,現代化一定搞不成。現代化搞不成就一定落後,而落後就要捱打,捱打就要亡國滅種。您瞧著,該怎麼辦吧?

  與貝街(Bay Street)街一街之隔,遙遙相望的是多倫多的老市政廳。今天的老市政廳,是民事法院,專門用來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這兩棟建築風格迥然不同的市政大樓,並排在大街兩側,倒也交相輝應,相映成趣。

  

  從新市府看舊市府大樓,一樣很壯觀。

  露宿街頭的人

  在多倫多,我們也看到了社會的陰暗面,露宿街頭者。他們蓬頭垢面,不聲不響,卷一捆鋪蓋就隨遇而安。加拿大不是有很好的社會福利嗎?怎麼還有這樣的人呢?

  

  多市downtown經常可見的露宿街頭者。

  就天下之大,人事之複雜,往往超出我們的想像。加拿大崇尚寬容和自由,並不要求人們去統一思想。人有思想,並隨時會改變。加拿大人種之複雜,人的思想甚至更加複雜過人種本身。對異想天開的人們,對走火入魔者,對持異端邪說的傢伙,只要他們不行使暴力,不危害別人,則加拿大政府就睜眼閉眼,一概不管。政府並沒有責任去關心、教育,或是想挽救誰去改變其思想和認識,改造其世界觀。所以,以至於,甚至100多年前在中國也曾經流行過的無政府主義思想,在今天的加拿大,居然也仍還有生存的空間。一些人根本就不承認政府為其政府,自然不肯吃嗟來之食,他們怎麼肯會接受政府發放的社會福利呢?聽起來這些人也真是夠愚蠢的了。冬天還要露宿街頭,那豈不被凍死?但是,凍死不要緊,只要主義真;凍死我一個,還有後來人!?

  真實的情況也許更加複雜,無家可歸者們有時是真假難辨。有人是真的無家可歸,有人卻是有家不歸。有一年冬天較冷,街頭多凍死了幾個無家可歸者。不料想,突然間就會有數以千計的“無家可歸者”聚集起來,他們居然能夠呼風喚雨,調動出幾十輛大客車,成群結隊,風風光光地從多倫多出發,上首都渥太華抗議示威去了。在與警察的衝突中,有好幾人被捕,一查,他們可個個都是有家庭地址的喔。可見大千世界,真是無奇不有有啊。

  省議會大廈

  多倫多市恰好是安大略省的省會。省議會大樓就座落於由大學街環繞的皇后公園(Queen‘s Park)的南端。這是一棟巨大的紅色沙岩建築,落成於1893年。那一年,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們建成了省議會。省議會是地方立法機構,相當於我們的地方人大。經全喜的陪同接洽,我們被允許進入省議會大樓內參觀。

  

  省議會大廈前是加拿大國父約翰·麥克唐納的塑像。

  省議會大樓的格局大致是,進門一個大廳。廳對過是議會圖書館,兩側各為議員們的辦公室。大廳的正上方則是議會開會的地方。大廳兩邊的廚窗裡,一邊陳列著一根老舊的木頭包金權杖。這權杖約在兩百年前起過作用,後被美國佬繳獲,成了加拿大漂泊海外的“獸首”。如今,“獸首”也“文物還鄉”了。另一邊則陳列諸如省旗、省徽、省花、省鳥等標識。加拿大與中國政體不同,是聯邦制。國有國旗,楓葉旗,省還有省旗,米字盾牌旗,圖案較複雜。中國的情況就不同了。除了港澳特區有區旗外,我們國有國旗,即五星紅旗,各省、市、自治區就不再有自己的行政區旗了。

  省議會大樓東側的辦公區為三層木結構。巨大的木柱,雖經百年滄桑,仍堅固地支撐著議會大樓的半壁江山。也不知是什麼木料這麼堅固,相信丟入水裡,“咕咚”一聲,不是浮起,而是沉下去了。屋頂有巨大的天窗,辦公室的門板上除了有窗之外,門框的上方還有很大的窗。沒準是那時候愛迪生剛發明電燈不久,電燈尚未普及,所以要用這麼多的窗來採光。可是今天,政治家們的解釋,可玄乎得多。他們自我標榜政治透明,辦公室裡不會發生克林頓與萊文斯基之間發生的事。

  議會大樓的西側,這裡的結構與東側就不一樣了。這裡是四層大理石結構。原來在1909年,這議會大樓也經歷了一場火災,將這西半樓燒去。今天看到的是火後重建的。因為吸取了火災的教訓,改為大理石結構了。同時因為人口的增加而加蓋了一層。不料想完工後,人們意外地在大理石牆體上發現史前恐龍骨骼的化石,倒成了今天議會觀光過程中的一個新的看點。

  在西側走道的進口處,還有一用金屬鎳製做的海盜船工藝品。鎳這種金屬也確實比較神奇。它的金屬性比鐵活潑,卻不象鐵那樣生浮鏽,以致於空氣中的氧氣可以不斷地進入與裡面的鐵反應直至鏽通為止。鎳也生鏽,但不是浮鏽,而是形成緻密氧化層保護了裡面的鎳不至於進一步與氧氣反應。所以鎳製品可以被保存或使用很久。今天各國使用的硬幣,大都用鎳製造。而加拿大的安大略省正是世界上鎳礦資源儲藏最為豐富的地區。

  省議會樓上的會議廳,應是省議會大樓的精華所在。會議廳門口兩側,分別掛有英女王伊伊麗莎白二世及其丈夫菲力普親王的油畫。經過畫前,必須脫帽。我們進入大廳看到,對門正中擺著一把雕花楠木的議長寶座,兩邊分別是執政黨與反對黨的議席。之間隔著五、六米寬的距離。要想打耳光,那是夠不著的。省議會作為地方立法機關,不分上下兩院,實行一院制,現共有議席103個,代表著全安大略省約1000萬的民眾。也就是說,約每十萬人中選出一位省議會議員。議會常年不定期開會,開會時,有錄象實況轉播,民眾在家。坐在沙發上,翹著二郎腿,就可以看見聽見議會的過程。如果肯不辭辛勞,親自登門拜訪,則經過安檢後,亦可在旁聽席上旁聽。立法相當開明。

  步出省議會大樓,有一鬱鬱蔥蔥的草坪。草坪的頂端,立有一人的銅像。此人即赫赫有名之加拿大國父、開國總理約翰-麥克唐納(Sir John A MacDonald)先生,地位相當於我國之孫中山。省議會大樓的後方,是著名的皇后公園。今天就成了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的代名詞。當地的民眾,從收音機裡聽到,皇后公園說如何如何,喔,他們知道,這代表了省政府的意見。

  多倫多大學

  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是加拿大首屈一指的高等學府,號稱城市大學,沒有圍牆,也沒有象徵性的校門。於不知不覺之間,我們的車已經駛在了校園裡。多倫多大學建校於1827年,其歷史遠遠長於中國現代意義上最早的大學,天津北洋大學(約建於19-20世紀之交)。多倫多大學雖坐落於多倫多的鬧市區,但這裡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古樹參天曲徑幽,青石牆面滿新藤。在午後的斜陽下,整個校園懶懶地發出淡淡的書香。

  彷彿北京大學簡稱北大,南京大學簡稱南大一樣,多倫多大學簡稱多大。但是多大究竟有多大咧?多大號稱能容納10萬學生,同時接受高等教育。但實際上加拿大的高等教育資源過剩,目前多大擁有註冊的全日制學生只5萬多人。這已經十分可觀,全多倫多,全加拿大才多少人口?所以加拿大就沒有高考啦。各大學主要是憑學生的高中成績,而擇優?或需?錄取。象多大這種可稱為University的大學,在多倫多還有兩所呢,分別是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和拉爾森大學(Ryerson University)。另外叫College的社區大學還有4所。每所大學皆萬人以上,難怪加拿大的高等教育已經普及。在民眾中普及了的高等教育倒是真的培養出了,象我們毛主席教導一樣,有文化的勞動者。據報道安大略省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佔總勞動力的比例高過40%。這大概也可算是現代化的標誌之一吧。我們在招商引資時說,我們有廉價的勞動力,您來投資吧;他們在招商引資時卻是說,我們有高素質的勞動力,您來投資吧;假如您是投資者,您會將資本投向哪裡呢?顯然,低端的產業投到中國去了,高精尖的還是在加拿大。

  回想我們在上世紀初上大學時,學生食堂大門兩邊牆上貼著的對聯是,樹雄心趕愛因斯坦,立壯志超居里夫人。瞧這多豪邁?雄心壯志直衝雲霄。那時我國教育資源匱乏得厲害,較多地傾向於精英教育也是迫不得已。要擇優錄取就必須依賴高考,也是迫不得已。好在歷史表明,考試也是一種實現社會公平的手段呢,而且甚至可以說,說更有效的手段。經過二十多年來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現正在逐步實現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並重的局面。

  多大學科齊全,共有16個學院,林林總總的專業4000多個,甚至包括了中國書法。成名的有醫學院、法學院和商學院。在中國家喻戶曉的白求恩(Norman H. Bethune)大夫,即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能在多大拿一個文憑,可比我們北大、清華的文憑強多啦,那是真的走遍天下都不怕了。所以,多大現有中國留學生800多人。早年抗戰時,是800壯士守四行,今天是800留學生攻多大。

  多大屬半公立、半私立大學。經費部分來自於政府,部分來自於民間,諸如學費、校友遺產捐贈及少量科研開發什麼的。多大的學費據說不低,但因專業而異,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一般學成後賺錢多的專業,學費就高一些,卻也算合情合理。多大隻管教學與科研,其它關於師生的吃喝拉撒,婚喪嫁娶,思想政治工作等則一概不管。

  

  多大校園內國王廣場前古老的教學樓。

  我們的車停在多大校園內的國王廣場。坐北朝南的教學樓,為古老的建築,房頂上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尖頂,誇張而浪漫。為什麼要修怎麼多的尖頂刺向青天呢?原來學校是求知的地方,早期的人們對未知世界瞭解不多,許多問題是有問題而無答案。比如說:“明月幾時有?”中國人豪邁:“把酒問青天。”就完了。洋人可沒有這麼多的閒情雅緻,他們比較講究實際,他們修建了許多尖頂刺向青天,希望尋求答案。在廣場另一邊與教學樓遙相對應的是一有著大圓頂、大柱子的羅馬式建築,顯得憨厚敦實,這就是問蒼茫大地了。這是多大的大禮堂。每年學生們穿黑袍子,戴方帽子的畢業典禮都在這裡舉行。與中國的情況差不多,青年男女在共同的學習生活中也產生愛情。待到學成畢業時,也到了水到渠成,該瓜熟蒂落時。所以往往是脫下黑袍子就披上白婚紗。他們在飽嘗禁果之後,肚裡懷著孩子,準備結婚了。這不,在這裡堂門口準備照相的,有三、四對之多呢。

  小小國王廣場,交相輝映地環繞著多種不同風格的建築,也體現了加拿大多元文化的基本國策。加拿大是移民組成的國家,加拿大人來自於世界各地。這不同地方的人帶來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這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在它們的發源地沒準還相互衝突,以致於用了戰爭的手段都不能解決問題。但一旦它們來到加拿大,就必須和平共處。世界究竟能否大同耶?這不同族裔、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究竟能否和平共處?吵吵鬧鬧一百多年,也死了不知道多少人都還未弄清楚。不如找個地方做個實驗吧!加拿大的多倫多就是個天然的實驗場。加拿大人正從事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偉大的社會實踐。到目前為止的實踐表明,在加拿大多元文化這一基本國策的保障下,世界在這一局部地區,確實是可以實現大同的。

學院街 (共556篇)

景色, 大學, 加拿大, 學院, 多倫多,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