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木作為傢俱用材其有據可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晚期,但是其中像紫檀木這樣的珍貴材質被大量地用於傢俱製作上,還是在進入清代以後。特別是在乾隆時期,由於各處皇家宮室苑囿的佈置需要大量製作精美的傢俱,因而宮廷中對於紫檀木的需求遠超前代。與這種情況相對應,在負責為清代皇家制作各種器物的內務府造辦處的檔案中,留下了許多關於傢俱製作的文字材料,我們可以從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記錄中,一窺清代宮廷中收藏與使用紫檀木的真實情況。
皇宮紫檀料多為空心材
在乾隆時期的檔案中,有如下數條關於皇宮對紫檀木需求的記載:“ …… 奴才等查造辦處承辦傳做活計,每年需用紫檀木甚多, …… 今應請仍照向例交粵海關監督圖明阿採買紫檀木六萬斤運送來京,以備成做活計應用……”;廣州是當時對外開放的口岸,很多紫檀木都是從這裡由粵海關採辦,直接送往京裡,但是由於紫檀木的珍貴稀有,各地官員一經發現,即行解送進京:“ 乾隆四十九年(17 8 4 ) 六月十九日,尚書金簡交來貢物來文清冊,內開兩淮鹽政伊齡阿差人送到……紫檀木二百六十一枚( 重四萬十二斤) ,奉旨:著伊家人送進京交金簡,欽此。
當然,如此長途轉運也有成本方面的考量:“ 查粵海冊報紫檀木每斤連運價用銀六分三釐,較比造辦處在京採買每斤一錢七分之例省用銀一錢六釐零,價既省費懸殊,請照前交粵海關監督德魁採買紫檀木六萬斤運送來京以備成造活計應用,並令採買適用件料,毋得仍買彎裂空心之木致多不便”。
而實際上對於紫檀木的採買,不止是數量上有要求,質量也不能忽視:“該( 粵海關) 監督德魁運到紫檀木六萬四千五斤,奴才等派內務府郎中誠意、員外郎四福會同造辦處官員等詳細逐件查驗,體質堅實者少,多系空心曲彎水裂之件,內可得材料四五成至七八成者核計得料三萬三千餘斤,所剩二萬七千斤只堪做零星碎小什物,不得大件材料,業經奏明核減在案。” 紫檀木大料難得,素有“十檀九空”的說法,也可以從這兩條檔案中略見一斑。
宮中紫檀傢俱皆有備案
由上可見紫檀木料的採買即便對於皇家來說也是一件相當耗費時間和財力的事,因此對紫檀木的使用也分外精心和嚴密,無論用量大小,皆在造辦處檔案中加以記載:“ 造辦處為做琺琅壇城上紫檀木龕三座共約用紫檀木九萬三千二百餘斤,內除領用造辦處庫貯木植二千二百二十五斤,採買木植二萬六千四百九十四斤,行取戶部木植八千九十五斤,共得紫檀木三萬六千八百十四斤,現在尚少五萬六千四百餘斤, …… 請著粵海關監督採買紫檀木五萬六千四百餘斤運送到京應用”;又如:“ 二月初三日為紫檀木龕( 解字十一號) :工銀二百四十三兩二錢,紫檀木兩千六十四斤”;不惟製作用料如此巨大的紫檀木龕,就是一般體量的傢俱,也都有所費工料的詳盡記錄:“ 鳴字一百三十八號:木作為做紫檀木包鑲格子一件,用領本庫紫檀木九十一斤九兩,粗布六尺,外僱木雕匠做過九十四工半,外僱大鋸匠做過六工,共外僱工一百工半”,就算是一件小小的紫檀屜子也不例外:“ 積二百三十六號:廣木作, 十八年三月初四日專做紫檀木鑲嵌匣內古玩屜子一分,用本庫紫檀木十一斤十二兩、白檀香三兩三分……”。製作傢俱之後的剩餘木料也不能隨意處置,在造辦處檔案中專門列有“ 紫檀木楠木紅木回殘檔” 一項就記錄了散碎紫檀木料的處置情況:“ 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十六日,木作交回紫檀木五斤十二兩、碎小紫檀木十斤四兩”、“ 乾隆五十九年四月三十日,廣木作交回碎小紫檀木二斤十二兩。”
親王俸祿只夠買兩件傢俱
我們再來做一下比較,就可以對紫檀木的價值有一個更深刻的印象,如前文中提到的數據,由粵海關代為採買的紫檀木每斤連運費是銀六分三釐,那麼要做成三座佛龕所需的九萬三千二百餘斤紫檀木需費銀五千八百七十一兩有餘;《紅樓夢》第三十九回中,劉姥姥道:“這樣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錢,五五二兩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兩銀子。阿彌陀佛! 這一頓的錢夠我們莊家人過一年了”,如此算來這三座紫檀木佛龕足供莊稼人過2 9 0 多年了。其實不要說普通的莊稼人,就算是宗室貴胄、高官顯宦恐怕也很難輕鬆消受紫檀木吧。
本文引用的這些檔案是從乾隆元年到乾隆六十年的記錄,在這號稱“ 盛世” 的六十年間,對於紫檀木這種珍貴木料的搜求可以說從未停止,皇家對於紫檀木的推崇更使得紫檀傢俱成為尊貴的象徵。及至今日,紫檀木仍然是名貴傢俱用材中的王者,其輝煌的過去已然成為中國古典傢俱史上一道永不磨滅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