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漆器工藝的歷史演變
漆器工藝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門髹飾特種工藝。
髹乃是用漆塗在器物上,飾乃是裝點得好看的意思。漆是從漆樹上割破樹皮流出的一種汁液,人們稱之為生漆也。漆也是我國特有的產物,所以有人稱之為“國漆”、“大漆”。用大漆來進行裝飾,再經過其他工藝裝飾而成的器物就是漆器,這種工藝就是髹飾工藝。
髹飾工藝在工藝美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其歷史久、品種多,又獨具特色。古代原始河姆渡文化遺址就出現了漆器,又如江蘇浙江境內,良渚文化時期遺址出土的漆繪黑陶耳環罐,證實從原始社會就有完美的漆器。種種遺存實物,不僅說明了我國是使用漆器最早的國家,而且早已掌握了漆液摻和顏料的技能。
奴隸社會中後期的西周和春秋時期,運用漆器更為廣泛,如飲器、車馬、棺廊均用漆飾。戰國至秦漢是我國漆器工藝發展到繁榮興盛的時期,也就是歷史上第一次發展高潮。它之所以能迅速發展並取代青銅工藝,是因為漆器色彩豐富,紋樣自由描繪無侷限性,光澤明朗,不易腐蝕變質,產品亦輕巧方便適用,製作難度較青銅器容易得多。
隋唐時期的漆器,迄今發現的不多。宋代漆器生產有官府專設機構造御用品,民間手工業漆器作坊相對分散,加上宋瓷的發展等諸多原因,漆器沒有大的發展。元代漆器遺留至今也不多,文獻記載也較少,剔紅是元代漆器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工藝了。到了明代,漆器用品流行較為普遍,遍及全國許多省市。浙江嘉興匠師江千里製作的螺甸鑲嵌工藝最為著名。雲南地區有雕漆;揚州的百寶嵌;蘇州的金漆器;北京的楊痿漆;山西的金漆傢俱等也很著名。另外,還有安徽新安出了一位能著述能製作的傑出之漆藝人黃大成,他撰寫了《髹飾錄》書。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的一本古老的髹飾著作大全。
清代民間漆工藝更為發達,江蘇浙江的雕漆、鑲嵌、彩繪等,無不聲譽卓著,馳名海外。據乾隆年間所修《蘇州府志》載蘇州漆器有退光、明光、剔紅、剔黑、彩漆多種,製作均甚精美。北京有雕漆、金漆、鑲嵌工藝。山西有云雕漆、描金、鑲嵌工藝。四川有退光雕填器。湖南有彩漆工藝。揚州有百寶嵌。福建有畫漆、脫胎漆器,早期還有金漆、堆漆、彩繪類等。又有說“畫漆以福建、廣州為中心,雕漆以北京、蘇州為中心”。總的看來清代產品的裝飾風格大致有:雕填、雕漆、鑲嵌、彩繪、朱漆、與雕填相結合等。總之,明清也是許多傑出藝人和漆器作品輩出的時代,所以說明清時期也是我國漆器工藝發展繁榮的鼎盛時期,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二次發展高潮。
二、漆藝的發展及創新
任何藝術要發展,都要創新。只有創新,才能有新的生機。漆藝也不例外。
有一次,外貿公司來我廠訂製一批屏風,銷到歐美國家。但帶來的樣品為一些圖片,要求我們做成他們的規格圖樣。當我們看了以後,就有些不知所措了,因為這些樣品圖片和我們的常規產品不同,都是些西洋圖案及具有三維空間等誇張手法的裝飾繪畫,有的就是實物景觀照片,要讓我們變為圖案刻在屏風上。首先第一個難題就是從沒有畫過此類畫稿,我們所畫的稿都是二維的用中國傳統繪畫手法所畫的圖案,要畫成接近三維的圖案,並還要能有利於下面工序的雕刻等製作,就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如果不接定單,我們就失去了客戶和市場,所以這一次的產品開發,對工藝發展創新是一次很大的挑戰。
因此,我們設計人員就在原先的基礎上,再尋找各種相關資料,不斷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在技法技能上作一些合情合理的處理。在藝術風格上,尋求共同點,側重突出個性化。借鑑和吸收西方的精髓,結合原有雕刻技能,用刀大膽、粗獷,線與線條之間既要下刀謹慎,又要線條流暢,注重圖案點、線、畫的完美性,此為共性點。著色上以重彩為主,偏重於“歐風”色調的統一性,拿來西方文化的審美特點,色彩亮麗而明快,所謂“洋氣”這一個性化,為我們藝術創造更好的服務。融會貫通於外國遊人的審美情趣及裝飾風格,不斷創作設計,精心研製,逐漸達到三維透視,色彩豔麗精緻細膩,富於韻味的絕佳效果,使之整體又透出功漆固有的風格特色,柔美而文靜感,產生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我們克服了種種艱辛困難,終於完成了任務,受到外貿公司及外國遊人的好評,贏得了市場,開刨出蘇州漆藝史上的新局面。
有人認為,隨著歷史的演變,手工漆藝將會被社會淘汰,逐漸消失,最終被先進的技術和現代化技能所替代,漆藝與許多手工業一樣,前景將會暗淡,但我並不認同這一看法。
漆藝作為一門傳統的特種工藝,是千百年勞動人民創造的藝術,表達了人們美好的思想和憧憬,是不可滅亡的藝術生命體系之一。在當今商品經濟大潮中,它雖受到了衝擊,但它在千百年的大浪淘沙中成了金子,是經得起考驗的。它的社會功能不只是觀賞及實用,還具有歷史價值及勞動人民所創造其財富的重大意義。更不可忽視它具有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潛在的生命力。它將會涉入更廣泛的新型實用領域,找到新的立足點,服務於現代人的生活,豐富美化人類世界。
漆器本身歷經千百年,已成為一門獨立的體系。然而要在現實的社會中生存發展,它必須打破常規,走出自身的框框束縛,按照現代社會的需求融入其中,和其它工藝門類及產業相互結合實現再創造,與時俱進,才能開拓出新路。
由於近年來裝修業的不斷興起,我廠也開始涉入這一領域,經常與大會堂、飯店、酒樓、賓館合作裝修,堅持體現蘇漆工藝的特色,如曾於松鶴樓、得月樓、人民大會堂、南園賓館、竹輝賓館等,進行過以漆藝裝修手法,改造或重修建築門樓、花窗、樑柱等;並以單獨形式陳列、使用、擺放各種漆器,如坑幾、茶几、花幾、屏風、電視櫃、床頭櫃、餐桌椅、梳妝檯、寫字檯、大小形式的漆畫、匾額,小件擺式等。古為今用,給現代人的一種別樣的感覺體驗:古樸寧靜,處理得體,並具有靜態中穿插動態的意景,視覺感受強力,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由此可見,漆藝不但沒退化萎縮,而是在更新更穩地發展,它將會發展得更美、更廣乃至更遠。 從沒有人把一個小小的茶托墊當回事,因為它實在是微乎其微了,可我還是以此作為開發點。漆器具有獨特的工藝特性,作成漆茶托,實用性很強,因為它耐酸、鹼、耐擦、磨,更耐水耐燙,所以很順利地成為一種小而又小的實用品;如果人們又能在不經意的喝茶聊天之餘,把玩一下它(茶托),使人們認識漆器的無所不胡、無所不在的有利之處,那才是一件精美的手工藝品。
所以我憑著這種想法,開始制稿。首先將茶托圖案內容定為園林,重點突出每個園林的特色特點,誇張形式使人們一眼就能認出蘇州園林名勝古蹟名稱。再加上印章識別,一方面加強識別,另一方面增添書畫味,提升了品味。這種具有姑蘇特色的產物,蘇州園林與蘇州漆器的組合,更能給人們感受到蘇州文化的蘊涵。
當然,在繪稿之前要充分收集資料,在繪稿時,則運用中國畫兼工帶寫的技法,在適合工藝製作的原則上,不斷修改,以求完美,審核定稿後,投入製作。
製作分兩方面,一是製坯,首先要在水坯上做一定厚度的瓦灰(用磚瓦研成細粉,調拌合成的),多次披刷到所要的厚度,然後打磨平整後;再上生漆。上漆要求均勻,厚度適當,然後將它放置在蔭房內蔭幹,(因為生漆乾燥條件特別,溫度一般在20度左右,溼度一般在80%左右最宜);後水磨平整,幹後再揩漆(就是用棉一類的東西沾漆水揩漆面)一般最少要二次;幹後再擦油擦灰,為了去掉揩漆時留下的漆痕及渣粒,也要揩二次,反覆整個過程二到三遍,使其達到光滑亮晶的程度。至此,漆坯基本完成。二是雕刻,其實就是刻漆與灰,刻出高低陰陽感。在刻之前先要把稿子放在漆坯上,一種是看稿手繪法,一種是用複印或晒圖稿貼上去,後者為多數人用法。然後根據稿意在原定位處進行深入雕刻。
要雕刻出好的圖案,要求做到執刀如執筆,要線條流暢,有粗細抑揚頓挫之感。入刀要有輕重感,要刻出物體的質感、體積感及神韻感;從畫面來講,要了解繪畫景物的內涵意景,還要刻出繪畫意圖,才能成為精美的藝術品。
刻好後要上色,這也是一道關鍵工序,因為色彩給人的視覺感最搶眼,所以設色很重要。設色也比較煩瑣,因為色彩分紅、黃、藍等許多種,要根據特種自身有色和畫意所要求的顏色來分別上色,另外,還經強調色調的統一性,色彩風格的協調性,再有特別處運用金、銀、箔的粘貼,在技術上也有一事實上的高難度。
設色結束後,要擦油(是一種配製成的光油),以增加色彩的光亮及柔和度,另外也是把刻去漆的地方做一下封面,保護漆器日後不易受潮等原因的處理如果要做舊或仿古的話,還要擦上灰粉,退去漆面光質。最後整理器型,檢查各個步驟,達到最佳完美效果,產品合格才算完工。
我設計的園林系列茶托,從制稿、繪稿、製作、雕刻、設色到完工,除木工和漆工之外,全部工序基本由我一人完成。雖說革新發展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既耗時,又傷腦費力,但卻是件非常有意義值得的事。
總之,漆藝發展及創新,還要我們後來人的努力進取。只有不斷開拓,吸收新生事物,繼傳統,棄糟粕,走出新路,才能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為企業創造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