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失真對會計電算化的重要影響?

會計電算化是指信息技術在會計系統的運用。我國會計電算化的初期,僅利用計算機進行會計核算,隨著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現在正走向財會與業務管理一體化、信息充分共享、資源有效整合的會計信息化。由於會計信息化是電算化的高級階段,本文把它們統稱為電算化。本文說的電算化會計信息失真,指在電算化條件下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這些問題與信息技術的應用直接相關。建立恰當的法規進行管理與監督,能有效降低電算化帶來的信息失真風險。鑑於美國在信息技術、電算化水平和重視防範會計信息失真等方面均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本文針對防範電算化信息失真問題,進行中美相應法規比較,旨在分析兩者的差異和原因,提出我國相應法規體系改進的建議。

信息失真對會計電算化的重要影響

步驟/方法

一、中國防範電算化會計信息失真的法規體系
我國所建立的防範電算化會計信息失真的法規主要包括規範和監督兩個層面。
(一)對軟件開發商和電算化單位的規範
對軟件開發商的規範主要集中在財政部1994年制定的《會計核算軟件基本功能規範》(以下簡稱《功能規範》)和《商品化會計核算軟件評審規則》(以下簡稱《評審規則)))上。《功能規範》明確規定會計核算軟件及其生成的會計資料必須符合我國法律、法規、規章和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並且具體就會計軟件的數據輸人、處理、輸出和安全等方面的功能作了詳盡的規範。《評審規則》不僅規定會計軟件必須經財政部門組織評審才能作為商品化軟件在我國銷售,而且還規定軟件開發與經銷單位在銷售軟件時必須定價合理、明碼標價、據實宣傳,不得以不正當手段進行市場競爭;要為使用單位提供軟件操作培訓、軟件維護、版本更新、應用諮詢等售後服務。
對電算化單位的規範主要包括對電算化工作和電算化人員要求的規範。對電算化工作的規範主要集中在財政部1994年頒佈的《會計電算化管理辦法》和1996年頒佈的《會計電算化工作規範》等文件上。這些法規不僅規定電算化單位使用的會計軟件及其生成的憑證、賬薄、報表要符合我國法規和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而且對各單位開展電算化工作的原則、財會部門在電算化中的職責、電子計算機和會計軟件的配備、以計算機代替手工記賬的條件、電算化內部管理制度等要求進行了詳盡的規範。
財政部不僅對電算化單位的會計崗位設置和各崗位的責任及應具有的電算化知識水平進行了規範和指導,而且制定了《會計電算化知識培訓管理辦法(試行)》與《會計電算化初級和中級知識培訓大綱(試行)》。會計電算化知識的培訓和考核,由各地財政部門批准的機構組織進行,電算化知識培訓合格證在通過考核後由財政部門簽發。
(二)對軟件開發商和電算化單位的監督
對軟件開發商的監督主要是對其開發的會計軟件功能、銷售和售後服務進行監督。《評審規則》規定,在我國銷售的商品化會計軟件,要由省級以上財政部門組織評審,並對具體的評審工作要求做了規定。通過評審對會計軟件的功能進行直接監督。此外,通過評審的軟件開發、經銷單位,每兩年要向組織評審的財政部門彙報其軟件銷售和售後服務情況,如發現不正當市場競爭、有不實廣告宣傳和售後服務水平較差等情況且屢勸不改,可收回其商品化會計軟件的合格證。
對電算化單位的監督主要包括用計算機代替手工記賬(俗稱“甩賬”)的審批與對系統輸出信息的審計監督。在我國,電算化單位“甩賬”必須符合財政部規定的條件。“甩賬”的驗收可由地方財政部門直接組織,或由經財政部門認可的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審查,財政部門根據其審查報告批准。
審計是維護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最後一道防線。在我國,上市公司、外商投資企業和國有企業的年度財務報告都要經註冊會計師審計。《證券法》和《註冊會計師法》都明確了註冊會計師對審計報告的責任。註冊會計師協會1999年發佈的《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20號—計算機信息系統環境下的審計》,對電算化條件下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進行了規範。除註冊會計師審計外,政府審計也是我國審計監督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電算化相關的政府審計法規有1996年發佈的《審計機關計算機輔助審計辦法》和2001年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關於利用計算機信息系統開展審計工作的有關問題的知》等,這些法規對審計機關在電算化條件下開展計算機審計的權力、責任以及被審單位的義務作出了規範。
近幾年來,我國的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迅速發展,但相關法規的制定明顯滯後。我國除頒佈了一系列有關信息技術安全性的法規外,只有2002年通過的《廣東省電子交易條例》和1999年修訂的《合同法》就電子合同和電子簽名的法律效力、認證機構的管理和電子交易服務提供商的管理等方面進行了規範。

二、美國防範會計電算化信息失真的法規體系
在美國,會計電算化已全面普及且信息化程度較高,但政府不對軟件開發商的開發與銷售行為和各單位的電算化工作進行直接規範。會計造假往往源自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舞弊行為,因此美國法律明確他們對會計信息真實性負有法律責任,並就具體責任及懲罰進行了詳盡的規定。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具有對會計造假的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提出民事訴訟、處以民事罰款、永遠禁止其擔任上市公司董事和管理職務的權力。美國對會計造假行為的懲罰很嚴厲,如對故意欺騙上市公司股東的人,最高可被判處監禁25年並予罰款。嚴厲的懲罰,對故意造假行為起到較好的阻嚇作用。此外,美國主要是通過健全會計信息真實性監督體系來實現對電算化信息失真的防範。其監督體系主要包括獨立審計監督、對獨立審計的再監督和政府審計監督。二、美國防範會計電算化信息失真的法規體系
在美國,會計電算化已全面普及且信息化程度較高,但政府不對軟件開發商的開發與銷售行為和各單位的電算化工作進行直接規範。會計造假往往源自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舞弊行為,因此美國法律明確他們對會計信息真實性負有法律責任,並就具體責任及懲罰進行了詳盡的規定。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具有對會計造假的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提出民事訴訟、處以民事罰款、永遠禁止其擔任上市公司董事和管理職務的權力。美國對會計造假行為的懲罰很嚴厲,如對故意欺騙上市公司股東的人,最高可被判處監禁25年並予罰款。嚴厲的懲罰,對故意造假行為起到較好的阻嚇作用。此外,美國主要是通過健全會計信息真實性監督體系來實現對電算化信息失真的防範。其監督體系主要包括獨立審計監督、對獨立審計的再監督和政府審計監督。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