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物理作業設計
〔摘要〕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 ,教師可通過設計靈活多樣的作業型式來激勵、喚醒、鼓舞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樂於探索、勤於動手、獨立思考、積極合作的良好習慣。
〔關鍵詞〕激勵 喚醒 鼓舞 自主探究
課改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減輕學生精神負擔,激發其創新興趣和創新精神。作為教師要善於設計恰當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給學生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給學生搭建“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寬廣探究空間和展示舞臺。作業是教學的一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教師可通過設計靈活多樣的作業型式來激勵、喚醒、鼓舞學生自主探究。現就本人對初中物理作業設計與評價的一些嘗試淺談如下:
一、作業的類型
1、觀察型作業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所有物理概念、規律都是建立在對大量物理現象、物理事實、物理過程感知的基礎上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中學生要真正領會物理,僅憑課堂上幾個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依靠學生大腦中豐富的感性經驗作“資源庫”支持。學生大腦中經驗素材的多少,直接影響學生認知物理的速度。因此,老師在佈置作業時,要注意設計觀察型作業,儘可能給學生創造親近大自然、觀察生活實際、走進物理世界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去觀察、去體會、去思考、去積累、豐富自己的腦“資源庫”。如學了機械運動後,讓學生觀察小橋流水,斗轉星移;學了重力後,讓學生觀察藤類植物莖蔓的生長方向;學了機械能後,讓家長帶學生就近參觀水電站,觀察高山流水;學了聲現象、力和運動、光現象、電現象、熱現象後,讓學生體會固夜傳聲,陰冷溼熱,慣性現象;觀察風吹草動、雨露霜雪、雷鳴電閃、雨後彩虹,各種導線規格及電器銘牌......;還可讓學生觀察廚房中的物理,建築工地上的物理等等。並要求學生寫觀察日記。在觀察中,學生加深了對所學識的理解,也必然有人發現了尚未學過的物理現象,如有的學生髮現了聲音的多普勒效應,有的學生髮現了氣流、水流的狹縫效應,儘管學生尚不能理解這些,但這深深印入他們腦海的物理現象必將為今後學習提供寶貴的經驗。
2、小製做式作業
物理課本上有很多小製作,可以設置為作業。小製作是培養學生利用物理原理進行創造活動的有效途徑,它不但能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鍛鍊動手能力,還可以充實學生的“家庭實驗室”。如讓學生自制捲尺,自制橡皮筋測力計,自制量筒,自制桿秤、密度計、孔明燈、伽利略溫度計、照相機、電池盒、開關、燈座、電動機、電鈴等等。
3、科學小論文型作業
小論文能培養學生物理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抓住課堂教學中可拓展、可延伸且又能昇華主題的地方讓學生寫一些科學小論文。如學了重力之後,讓學生寫題為《假如重力突然消失》的論文。學了聲音傳播後讓學生寫題為《在月球上如何對話》小論文。學了爐子效率後讓學生寫題為《改進家鄉爐灶的意義和方法》的小論文等等。
4、閱讀型作業
“語言交往作用於人的心靈,語言就是教育的存在,是心靈碰撞的媒介”。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學生開展課內外閱讀,不僅可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還可使學生受到人文薰陶。現行物理教材以平易近人的敘述風格和語言特色,將理科本身的論證、推理、概括、抽象等陳述性邏輯語言轉變成了形象、藝術、人性化的情感語言,還配備了大量的插圖。這些無聲的語言不僅以它承載的知識陶冶讀者,也以它所蘊含的豐富哲理和科學家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及價值取向產生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教師可將閱讀有關章節和“閱讀材料”設置為作業。另一方面也可佈置學生閱讀一些科普讀物,如《牛頓》、《愛因斯坦》、《中國航天》、《十萬個為什麼》等等。還可讓學生上網查詢一些相關資源。
5、實驗型作業
“實踐出真知”,實驗能為學生學習物理提供符合認識規律的環境,能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能激發學生求知願望;實驗是發展學生能力和使學生得到科學方法訓練的重要途徑,它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和科學作風。因此老師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實驗時空,讓學生自己猜想、自己設計、操作和分析概括。如可要求學生建立"家庭實驗室",把課本上的小實驗、課堂教學後仍有疑點的問題留成作業,要求學生分小組實驗,並寫出實驗報告如學了光的直線傳播後,讓學生利用光的直線傳播測旗杆高度,學了電功率後,讓學生用停表和電能表來測家中某電器的實際功率,根據課本小實驗要求測電冰箱電功率等等.
6、探究型作業
探究型作業就是教師結合教材佈置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容易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又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把學生合理分組,讓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合作,自主探究,使他們的認識水平得到提升。如學了浮力後,讓學生探究“曹衝稱象”原理,並寫出證明過程;學了摩擦力後,讓學生探究”摩擦力的大小 是否與接觸面積大小有關”;學了凸透鏡成像後,讓學生探究“凸透鏡被遮住一半後,還能成完整的像嗎?像有何變化”;以及學了內能和電能後,讓學生調查“家鄉利用內能和節能環保情況”,調查“家鄉用電情況並設計節電措施”等等。探究型作業能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二、對作業的要求
1、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因材要求。可在作業題難度和量上分層次要求。
2、貼近學生生活,聯繫生產和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的價值。
3、倡導既獨立思考又小組合作。科學的“求真”精神要求學生必須獨立思考,只有獨立思考才能真正洞曉物理。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又要倡導合作精神,取長補短,發揮集體才智和團隊潛能。
三、作業的評價
1、對於小論文和小製作作業,教師可一一批閱並下激勵式評語,用激勵式評語去點燃學生自尊自信的熱情。然後展出優秀作品供交流。這樣可讓做得好的同學嚐到成功的喜悅,也能讓其他同學受到鼓舞並找到努力方向。
2、閱讀、觀察、實驗及實踐探究作業,可採用教師批閱和小組批閱相結合的方法,教師批閱小組中某一兩生的作業,同組其他的同學根據老師的批閱方式來評論組員的作業,並選出好的或有特色的在全班通過演講會、故事會、辦手抄報、探究成果展示會等活動交流。
實踐證明,革新作業設計與評價形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獨立思考、積極合作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