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複習?

三、

《答謝中書書》(作者:陶弘景)[南北朝]

一、解釋下列詞語: 答案

1五色交輝 交相輝映 2四時俱備 季 3曉霧將歇 歇 消散

4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參與,這裡指欣賞

二、翻譯句子

1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巍峨的山峰直插雲霄,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

2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

3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太陽快要落山了,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

4實是欲界之仙都 實在是人間天堂。

三、簡答:

1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情。

2、“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麼?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從南朝謝靈運以來,只有自己才會欣賞這種奇境。表達了作者對謝靈運的仰慕之情,又抒發了欣賞山水時不同凡響的審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賞、自鳴得意之情。

四、理解性默寫

(1)先仰視“高峰入雲”,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合等。 (2)高峰為靜,流水為動;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

《記承天寺夜遊》 一、作者:蘇軾,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學過他的文章有《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江城子 密州出獵》

二、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念:考慮,想到 寢:睡 但:只是 相與:共同,一起 閒人:清閒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戶: 門 水(月光)中藻、荇(水草,這裡指竹子和柏樹的影子)交橫 。

二、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張懷民也沒睡,於是我們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哪一夜沒有月亮呢?哪裡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閒人”罷了!

三、填空

1、全文以“月光”為線索,依據作者的行蹤,以詩的筆觸描繪了夏夜月光圖,創設了一種清冷皎浩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曠達心境。

2、文中描寫月光美景的語句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表達作者微妙複雜的感情語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主旨句)

4、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作者的複雜感情。(曠達樂觀胸懷)(1)貶謫悲涼。(2)人生感慨。(3)賞月喜悅;(4)漫步悠閒。

四、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閒人”的含義?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種種微妙複雜的感情盡在其中。

3、 作者遊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戶,無與為樂。

五、欣賞、“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一段寫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麼特點?點染出一個怎麼樣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寫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六、全文翻譯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了衣服,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裡,(十分美好),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於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於是)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哪一夜沒有月光?哪裡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閒人啊。

《陋室銘》(劉禹錫 唐)(2002年河北省中考題)

①《陋室銘》一文作者認為陋室不陋的原因: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寫'陋室'環境恬靜、雅緻,令人賞心悅目的語句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④表現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⑤用比喻讚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銘》一文中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話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結尾把自己與古代賢士相比,表現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話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⑧文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愛蓮說》 (宋代哲學家 周敦頤)(2001年河北省中考閱讀題)

一、 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 益: 副詞,更。 2、 植:樹立。   3 、鮮:少。 4、濯:洗滌。 5、褻:親近而不莊重。  6、 妖:妖媚。 7、蕃:多   8、宜:應當 9、獨:只,僅

二、翻譯:

1、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我只愛蓮花,(因為它)出於汙泥卻不受汙染,在清水中洗淨後卻不妖媚。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越遠越顯清香,高高地潔淨地直立在那裡。

3、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卻不能輕易地玩弄它。

4、噫 !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唉!愛菊花(的人),(從)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過。

三、“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一句照應了上文的“世人甚愛牡丹”。結尾這一句感嘆表達了作者對追求逐利(追求富貴、貪慕富貴)、趨炎附勢的世風的鄙棄。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託物言志的寫法。課文中的“牡丹”、“菊”、“蓮”分別象徵什麼樣的人?作者對蓮的描述和讚美寄寓著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貴者“象徵:追求功名、富貴的人。(2) 菊---“花之隱逸者”象徵:不趨炎附勢的隱士。(3) 蓮---“花之君子者”象徵:品行高尚的賢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潔身自好,要在汙濁的世間保持高潔的品格和堅貞的節操。

五、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蓮“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淨植”“不可褻玩”的特徵所代表的可貴品質。

答:蓮花代表的可品質是:質樸、高潔,胸懷豁達,品行無邪;不拘繁文苟禮,美德廣佈四方,獨立自主,威嚴不可褻瀆。

六、本文概括蓮花生長環境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全文的主旨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七、理解背誦:①周敦頤《愛蓮說》:詠蓮名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②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③表現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④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⑤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現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潔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2003年河北省中考 )

⑥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香遠益清。

⑦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桃花源記》 1、作者:陶淵明,朝代:東晉詩人,散文家。本文選自《陶淵明集》。還學過他的文章有:《歸園田居》(其三)《飲酒》《五柳先生傳》等

2、文章知識:(1)線索:漁人(武陵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發現——訪問——離開——再尋,貫穿起來。(2)順序:時間先後

3、重點字詞、(1)通假字:要通“邀”,邀請。(2)古今異義:交通,交錯相通。 無論:不要說,要不必說。妻子:妻子和兒女。 絕境:與世隔絕之地 。 鮮美:鮮豔美麗(3)一字多義:志: 處之志之; 標記,尋向所志。 (4)重點詞:欲窮其林 窮:窮盡。 具答之 具:詳盡。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鹹來問訊 鹹,都。 黃髮(老人)垂髫(小孩),並怡然自樂,都。

4、成語:(1)世外桃源:與世隔絕,沒有戰亂,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後用此成語指虛構的超脫現實的安樂美好的地方。(2)豁然開朗:豁然,開闊明亮的樣子。形容有狹窄陰暗突然變為開闊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覺明朗。(3)無人問津;津:渡口。沒有人來問渡口。後用此成語比喻沒有人過問受到冷遇4)落英繽紛;落英:落花。繽紛:繁多凌亂的樣子。鮮花紛紛飄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5、理解背誦;(1)本文中描繪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異景象)的語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什麼吸引漁人'欲窮其林'?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漁人甚異之。 (3)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4)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社會環境的安寧的句子: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 (5)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人民安居樂業、和平幸福的境況(或:描寫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 (6)本文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a.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b.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交代桃源人來歷的句子: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5、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寫了桃花源人社會風尚的哪兩個方面?(簡答):生活幸福;民風淳樸。 (2)本文的哪兩件事能說明桃花源是虛構的理想社會?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 (3) 虛構目的:描繪無剝削,壓迫,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寧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同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表達了作者和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4)作品意義:儘管這種理想不可能實現,但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和嚮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6、討論、 回答下列問題

1、 為什麼“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設下懸念,使故事更加離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麼還要寫它呢?

(為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意願 ,對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社會現實的厭惡)

3、 漁人離開桃源後,還寫太守與劉子驥先後探訪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麼?

(① 增添神祕色彩。②暗示這是一個虛構的無法實現的理想世界)

7、全文翻譯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靠捕魚謀生。(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生長在溪流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裡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於是就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裡)土地平坦開闊,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閒快樂。

(那裡面的人)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備酒殺雞做飯菜(款待他)。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與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他們)問起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他們聽罷)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也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在這裡)住了幾天,就告辭離去。這裡的人告訴(他)說:“(這裡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後,找到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回到郡裡,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前次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到路。

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病死了。此後就再也沒有探訪 (桃花源)的人了。

《三峽》 一、文學常識1、本文選自《水經注疏》,作者是酈道元,他是我國北魏傑出的地理學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經注》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文筆絢爛,語言清麗。

2、三峽包括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二、古今異義詞 1、或王命急宣(古義:有時 今義:常用於選擇複句的關聯詞)

2、至於夏水襄陵(古義:一個動詞“到”和一個介詞“於” 今義:常連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三、詞類活用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動詞用作名詞,奔馳的快馬) 2、林寒澗肅 (寒:形容詞用作動詞,清涼)(肅:形容詞用作動詞,寂靜)3、空谷傳響 (名詞作狀語,在空蕩的山谷裡)

四、一詞多義

1、絕 *沿溯阻絕(隔絕) *哀轉久絕(消失) *絕巘多生怪柏(極)

2、自 *自三峽七百里中(從、由)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五、重點詞語解釋

1、至於夏水襄陵(襄:漫上) 2、或王命急宣(或:有時 急:急速)

3、則素湍綠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4、良多趣味(良:實在)

5、屬引悽異(屬:連接 引:延長) 6、不見曦月(曦:日光 這裡指太陽)

六、理解性默寫

1、文中側面寫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文中側面寫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3、寫三峽全景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4、寫兩岸連山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5、寫山高的句子是: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6、由三峽水流洶湧湍急聯想到李白的詩歌是:《早發白帝城》

7、作者寫了春冬之時八種景物的特點和給予作者的感受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9、三峽夏季江水的特點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九、重點語句翻譯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長風,也不如它快。

2、迴清倒影 *迴旋的清波中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3、絕巘多生怪柏 *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怪的松柏。

4、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有很多趣味。

5、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峽谷的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沒有中斷的地方。

6、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層層的岩石 排排的峭壁遮住了天空和太陽。

7、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時分,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十、課文內容理解

1、本文寫春冬之景,用清、榮、峻、茂四字突出其特點。寫秋季景色,用寒、肅、悽、哀四字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出來。

2、結合文章內容,用一句話概括三峽的景色特點:雄奇險峻,清幽秀麗。

3、文末以漁歌作結有什麼作用? *使人進一步感受到三峽的地理特徵:山高、嶺連、峽窄、水長;通過對猿的叫聲的側面描寫渲染出三峽秋景的悲涼蕭瑟的氣氛。

4、作者先寫夏水的目的是: *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將“夏水”為首來寫。

5、為什麼後寫秋天? *目的在於讓讀者感受三峽寒靜肅穆、似含秋思的風致。

6、合寫春冬的目的在於:展現風平浪靜時節三峽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點。

7、作者描寫了春冬之時的八種景物是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怪柏、懸泉、瀑布。

2、古詩文中描寫三峽的名句還有哪些? ①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 ②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李白 ③夜發青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

《湖心亭看雪》 《背誦》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rao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原作者: 轉載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