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書畫現代遠程教育國畫專業兩年制學員 杜麗穎
中國畫的筆墨是畫家的終生功課。墨法的形成是歷代畫家在創作實踐中不斷探索、積累和總結的結果。它不僅是中國畫技法技巧中的主要手段,而且也是每位畫家人格狀態的直接反映。在這裡,我作為一名書畫藝術的愛好者,對墨法的運用作一下粗淺的探討。
方法/步驟
一、沁墨法。創始人現代吳長海,他根據水、墨、宣紙的特點,利用特殊手法,將落在生宣紙上的墨成為活墨,使水墨在宣紙上產生運動,通過緩慢不斷的運動,宣紙上便出現細膩的色階變化,形成千變萬化的水墨自然肌理,隨著時間的延長無止境的變化,使其伸展出深厚而有彈性的藝術效果,每件作品都妙趣橫生。
二、積墨法。顧名思義是多層積累,堆積,層層漬染。從淡到濃層層相加,不是一次落筆取得墨色變化的藝術效果,而是在多次上墨的基礎上形成渾厚滋潤的墨韻。特別是通過不同程度的積墨渲染,墨氣淋漓,把重重疊疊的山水景象在畫面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清代金陵八家之首的龔賢為積墨法的代表人物,此圖正是龔賢採用幹積、溼積和乾溼並用的精心佳作。構圖中前景樹木表現手法株株有別,高低橫斜,參差錯落,色中有色,墨中有墨,是典型的積墨法標誌。
三、 潑墨法。始於唐代王洽(又名王墨、王默),世人稱他為“王潑墨”。潑墨法是指隨筆將不勻之墨水揮潑於宣紙上,然後根據墨跡的形態,畫出自己想要的作品用墨技法。據記載王洽作畫時把墨潑在絹紙上,或用腳踩,或用手抹。隨其形狀,像山就定為山,像水就定為水,這時再用筆作一番簡要的收拾,一幅精彩的作品就這樣完成了。潑墨法用於大寫意,適用於追求情趣、感覺以及在造型上無需很嚴格的題材與物象。
四、破墨法。破墨法可分為四法(濃墨破淡墨、淡墨破濃墨、墨破色、色破墨),各有不同的特點。是專指作畫時,當前一墨跡未乾之際,又畫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濃淡相互滲透掩映的效果。破墨可以使墨色豐富,變化莫測, 達到滋潤鮮活、生機活潑的效果。在所有的墨法中,用途最廣,變化最多的是破墨法。一個破字,化單純為多變,給中國畫帶來了勃勃生機。
唐代王維山水畫,改單線平塗的畫法為墨色有深淺層次的畫法,當時稱為“破墨山水”。此圖古樸端莊, 呈現出悠然超塵絕俗的意境。中國畫家齊白石在畫蝦的頭胸部分時,先畫淡墨,趁墨色未乾時再在淡墨上畫濃墨,用墨的自然滲化來表現蝦身體半透明的質感。
五、淡墨法。墨中摻水較多,色度較淺,用以表現物體的向光面、凸出處和遠景。要淡而不傷神采,淡而明淨無渣。淡墨法始於五代山水畫之父李成,有“惜墨如金”之稱。李成的畫“淡墨如夢霧中,石如雲動”, 畫出的樹木勁挺,變幻多姿,有時如煙似霧,達到一種出神入化的效果。
六、 濃墨法。用以表現物象的陰暗面、凹陷處和近的景物。即墨中摻水較少,色度較深,濃墨要濃而滋潤,用筆頭飽蘸濃墨後速畫,不可過量,過多容易板滯、不生動。 清時劉墉喜用濃墨,稱為“濃墨宰相”;東坡言“若黑而不光,索然無神。要使其光清而不浮,精湛如小兒目睛。”
七、焦墨法。濃墨之傑為焦。焦者枯乾也。始於成都市書畫研究院副院長向維果,自創焦墨寫生法。其作畫時不用水,不上色,只使用純焦墨,靠墨色與線條的變化表現藝術效果,巧用筆的速度、用力大小。用法關鍵在於筆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運筆擠壓中,要速度緩慢,使水分從焦墨中滲出,達到焦中蘊含滋潤的效果。但焦墨不宜多用。
八、宿墨法。顧名思義即時隔一日或數日的墨汁,蘸清水在宣紙上所呈現出的一種脫膠墨韻用墨法。宿墨法在現代人物寫生常常使用,宿墨在宣紙上的滲化比新墨滲化多了一種筆墨意味,具有空靈、簡淡的美感。宿墨常用於最後一道墨,用得好能起“畫龍點睛”作用。但因宿墨中有渣滓析出,用不好極易枯硬汙濁,故用宿墨要求具有較高的筆墨功夫。
注意事項
焦墨用法關鍵在於筆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運筆擠壓中,要速度緩慢,使水分從焦墨中滲出
宿墨常用於最後一道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