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錢買不到幸福?

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以及所有的我們,一直都在思考是否擁有更多的金錢能使我們更加快樂 —— 這篇文章便是答案。

總的來說,在那些研究所謂“沉悶”科學(資本主義社會中對經濟心理學研究者的諷刺)的人眼裡,去尋求“金錢是否能夠買到幸福”這種永久存在的問題的答案就是一種錯誤。當經濟學家解決這個問題時,他們著手於觀察人在賣東西時想盡可能擡高價錢,而買東西時卻儘可能壓低價格行為。經濟學家注意到,在這兩方面的交易中,當人們獲得了更多的錢(賣家);或者能省了更多的錢(買家),人們會表現的更加滿意(也可以說是更幸福)。所以,錢多總是比錢少好,而且也只有當某物給你帶來了更多的滿足時,這件物品豐富時才會比貧乏時好。因此,經濟學家總結說“金錢越多,越幸福”。

但是,不僅僅那些出進社會的沮喪的青年、前途渺茫的CEO們、悲慘的資本家和不幸福的富人,還有不少人都認為經濟學家的結論是一派胡言。“心理學家們已經花了幾十年研究金錢與幸福的關係,”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 Daniel Gilbert 在他的暢銷書《跌倒的幸福》中說,“他們得出這麼一個普遍的結論:當一個人從一貧如洗上升到一箇中產階級時,財富的增長使人們感到更幸福。可是,接下來的財富增長就不會再使人增加多少幸福感了。”

這個結論從直覺和經濟學原理上來解釋確實可以接受。根據標準的經濟學理論,當你有更多的錢時,你對自己能買的最好的東西做出的行為是一種選擇。如果你口袋裡有二十塊錢,你便能對把牛排還是花生醬當作晚飯作出一種選擇;而當只有一塊錢的時候,你最好祈禱家中還有一罐果凍吧。更多的金錢還能滿足你更多的需求和慾望,以及滿足那些能使你覺得更幸福的東西。

可是問題是,選擇也不是不可被擊垮的。研究顯示,當人們去食品店買東西時,他們會樂意在大約六種不同品牌的意大利麵條中選擇,而非過多的二十七種,並把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永久的放在一邊。至於慾望,是一種比較能夠承受卻會被廣告及各種媒體滲透而變成無數的需求(比如Ipod)的壞習慣。比起滿足慾望,滿足需求會帶來較少的感情上的康樂。

金錢可以購買多少幸福是非線性的——當你從一貧如洗變成舒適的中產階級後,你會很幸福;但是當你從百萬富翁變為千萬富翁時,你卻很少的幸福感提升——這是一項全球性的調查(人們是否覺得自己的生活很充實)中得出來的。這份調查問卷要求人們用1-7分來評定自己的幸福程度,1分表示“非常不滿意”,而7分表示“非常滿意”。美國的富豪平均評分為5.8分;加爾各答(印度東北部港市)的無家可歸的人的平均評分為2.9分。但在你在認為金錢是可以買幸福之前,請看一看還有誰也給他們自己打5.8分:沒有華貴生活,生活在北格陵蘭島的因紐特人;生活在沒有電燈和活水的屋子裡,肯尼亞牧羊一族,馬賽人。還有更能證明 Gilbert 的觀點——財富只能在你從一貧如洗中脫離出來才能買到幸福,那些住在加爾各答貧民窟的人,他們在經濟學上形容的地位比無家可歸更低等,但他們給自己打了4.6分。

研究追蹤的一定人口關於幸福感隨時間變化的報告也反駁了“金錢買得到幸福”的觀點。自二戰以來,美國人均GDP呈三倍地增長。但根據一個關於“總的來說,您覺得您的生活滿意嗎”的調查顯示,人們對康樂的感受並無多少增長。日本在戰後困境中人均GDP急速增長,國民幸福指數也並無提高。根據鹿特丹的伊拉茲馬斯大學社會心理學家 Ruut Veenhoven 的研究顯示,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了西歐的戰後繁榮時期。2004年,在分析了超過150項對幸福與財富的關係的研究後,伊利諾斯州立大學的 Ed Diener 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 Martin E. P. Seligman 得出結論說:“用經濟指標作為國家康樂的近似值有很明顯的缺點。儘管在近幾十年裡經濟上的輸出在急劇上升,生活滿足感卻一直沒有增加……恰恰相反的是,沮喪和不信任卻在不斷增長。”

出現以上情形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在一個正在發展的經濟中,那些原來是奢侈品的東西(比如洗衣機)變成了必需品。“‘新貴’們不會在使用洗衣機洗衣服時有著他們的祖父母突然從洗衣板中解放出來時的同樣的喜悅。”他們以Maytag電器公司為例說。“在美國,一年賺5萬美元的人比一年賺1萬美元的人要感到更幸福,” Gilbert 在他的書中寫到,“但是那些一年賺500萬美元的人卻並沒有比一年賺10萬美元的人幸福多少。”另一個原因則是在一個正在發展的經濟中,人們的薪水也在不斷增長,於是產生了更多的慾望,會總是讓你覺得自己該擁有更好的東西。“經濟上的成功並不能作為衡量康樂的標準,一部分是因為唯物主義會對‘康樂’這個詞產生負面影響。” Diener 和 Seligman 這樣總結。

如果錢不可以買到幸福,那什麼可以呢?當你的祖母說要你珍惜自己的健康與朋友而不是錢與物質時,她是對的。或者就像 Diener 和 Seligman 說的那樣,當你的基本需求達到了“幸福感的提升更多的是來自於社會關係和對自己工作的享受,而不是工作收入”時,那你就是幸福的。其他一些研究員還加了諸如履行、感到生活很有意義、屬於一個集體以及住在一個有著個人權利及民主法制的社會裡。“如果國家想增加國民的康樂感,” Veenhoven 說,“他應該減少自己在經濟上投資的注重,而更多得關注政治上,比如一個好的政府,是你有自由、民主、信任及公共安全。”(奇特的是,儘管金錢不能買到幸福,幸福卻可以買到金錢。年輕人把他們自己形容為“幸福”,而多年過去後,他們會比那些說自己不幸福的人要更有錢。看起來有一個康樂的感覺會給你帶來更好的生產力並表現出更多的主動性,以及其他可以使你有高收入的特點。幸福的人更適合結婚並且能更好的保持婚姻,還會更加健康。這兩點也是可以增加幸福感的。)

如果金錢買不到幸福,那麼如今大多數美國人的行為都是徹底瘋狂的。我們越來越努力的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最終使我們的腰包鼓起。但是讓個體瘋狂的做法對國家的經濟是至關重要的—會有更多的增長及消費。Gilbert 又說了:“經濟可以增長及繁榮,唯一的原因便是人們被‘金錢可以買到幸福’的觀點所迷惑。……個體在奮鬥時經濟便繁榮,但正是因為個體只會為了他自己的幸福而奮鬥,他們才會錯誤的認為個人的康樂來源於更多的生產與消費。”換句話說,如果你想為你的國家的經濟做貢獻的話,請忘了以上關於“金錢買不到幸福”之說。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