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識別偽3D電影??

自2010年《阿凡達》開創3D電影時代以來,3D似乎已經成為了好萊塢電影的“標配”。去年李安執導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堪稱3D電影的巔峰之作。就在“技術狂人”卡梅隆帶動3D電影風潮之際,通過後期轉制的《諸神之戰》等電影打著3D的旗號席捲而來。

“偽3D”氾濫成災,如何識別偽3D電影?

方法/步驟

真3D電影其實是以人眼觀察景物的方法,利用專門的3D攝像機或兩臺並列安置的攝影機同步拍攝出兩條略帶水平視差的左右電影畫面,放映時,觀眾戴上特配的3D眼鏡,左、右“雙影”通過此眼鏡疊合在視網膜上,再由大腦神經產生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這樣一幅幅連貫的3D畫面就展現出來了,觀眾即可感受到“身臨 其境”的神奇幻覺。

所謂“偽3D”,即2D轉3D的電影,目前,大多數3D播放器都具有這個功能,但是效果確實是不敢恭維。

至於由製片商人工轉制的3D電影,其實大部分是片商為了圈錢而做的,原理是由普通攝像機拍攝2D圖像,然後再在電腦上通過人工操作,用軟件製出幾個圖層並稍微錯開,它的關鍵是要製作人能準確區分畫面中離觀眾近的物體和離觀眾遠的物體。

但假的終究是假的,這樣轉換出來的電影的效果肯定不如真的用兩個鏡頭拍攝出來的電影,很難做到號稱2.99D的《泰坦尼克號》那樣的效果。(注:《泰坦尼克號3D》也是偽3D,不過它在“卡神”的執導下,製作相當精良,所以3D效果還不錯)

鑑定寶典之一:論拍攝

3D電影的製作一般分為3D攝影機拍攝和後期3D製作兩個部分, 根據劇情或內容需要,真3D影片需要60%以上的前期3D攝影機拍攝,像《阿凡達》及本文開頭提到的影片就是使用3D攝影機拍攝的,效果非常不錯,屬於“真3D”。

諸如《畫皮2》等雖然也加入了一些3D的效果和理念,但卻是前期採用2D電影的拍攝方式,等到了後期才轉製成3D的影片。

鑑定寶典之一:論後期處理

一部真3D電影不論是前期的3D拍攝還是後期的製作處理,所耗時間和經費都是很高的。而對於偽3D而言,摳圖其實也很費時費力費錢,但處理3D字幕卻相對簡單,成本也低,因此很多片商選擇了重點處理字幕。難怪眾多觀眾戲謔稱“只有字幕是立體的”。

鑑定寶典之一:論感觀

除了《泰坦尼克號3D》這個特例,真偽3D電影的3D觀感效果差別是相當大的,不解釋。

最直觀的方法是摘下3D眼鏡,看是否出現重影。如果裸眼可看,那顯然是後期轉制。

如何在觀影前分辨該片是否偽3D呢?

觀眾要關注電影宣傳海報及物料,凡是後期轉制的3D電影,都會在海報上有相應標註,所以提前看電影資料,多上網瞭解一下,就能夠避免盲目消費。

分辨真假3D,歸納起來就是從宣傳物料字幕觀眾口碑畫面漏洞等四個方面來判斷。”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