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旗雲的討論?

一般登山界的說法,旗雲有專指和泛指.

專指是珠峰旗雲,春季西風帶北移,大風吹起峰頂積存的部分的積雪,形成很長的向雲一樣的飄帶(INTO THIN AIR也有介紹)泛指的是指"吹雪",我能找到的旗雲的英語詞是"snowplume""吹雪",較偏的一個詞,希望mh兄有空查一下.7000米以上的陡峰多能見到,但有大有小,小的遠望去稱不上雲了。我登阿尼瑪擎時,快登頂時起風了(後來下了3天雪),從地上吹起的雪粒讓人呼吸困難,指望鼻孔,嘴裡鑽.高度表雄的說法,我不是搞氣象的,確實不太清楚.

珠穆朗瑪峰頂的雲霧形態並不是珠穆朗瑪峰獨有.其他山上類似底下照片的峰頂雲霧形態的照片在登山資料裡有很多.氣溫雪況不同,其形成的原因也不同.在8000m高峰上,春天時的平流層高空風(jetstream)降低高度夾帶積雪是造成這種雲霧形態的重要原因.因為這是主要登山季節,所以人們看到的珠峰照片中的這種雲霧形態多是這麼形成的.至少國際登山界根據氣象學研究觀測是這麼認為.但我沒看過針對這個現象研究的具體文章,所以不排除以訛傳訛的可能.如果你知道具體研究請告知.

在較暖和的季節和比較溫暖的高度,峰頂飄帶的雲霧形態的形成基本是你說的--由余低處的水汽在背風坡上升後(原因大概是伯努裡效應造成的負壓)遇冷凝結形成局部背風面雲霧.

我在這裡避免"旗雲"這個詞因為我不知道這個名稱的具體定義.如果是指所有山上峰頂飄帶的雲霧形態,水汽凝結的說法是較全面的.如果只是指珠峰頂的,那高空風和夾帶積雪的說法有其道理.

snow plume是傳指雪,但在冰點之上,完全沒有地面積雪是也有象達娃 貼的那樣的"旗雲"出現.比如底下這張圖裡的完全是水汽形成的雲.雲只出現在山頂背風方向的原因是空氣擡高(*)後,原來看不到的水汽在被冷卻到露點下凝結成了可以看到小水滴.這些小水滴背風裹帶形成"旗雲".一旦小水滴遠離山頂就會慢慢蒸發,又看不見了.新的水滴在上風方向不段形成,填補被風帶走的水滴的位置.所以這種旗雲整體是不動的,但你要注意雲裡的團塊,它們有是在運動的.山頂和山後在大風天形成的透鏡形的雲彩是和旗雲在原理上類似的.氣象知識書裡有.snow plume在登山中也通常被規為一類現象,原因是它們都是山上大風的標誌.

(*)擡高原因有多樣,比如風在運動時被山體擡高,或因為熱對流 (高度表說的),或因為背風面山頂流動空氣壓力比底下山背後不流動空氣壓力小(伯努裡效應)從而造成山背後的空氣向山頂流動.

旗雲是珠穆朗瑪峰所獨有的氣象景觀。在珠峰海拔5-7千米的地區為冰雪覆蓋。7千米以上的地區,由於高空風大,山坡陡峭,降雪不易堆積,因此多為裸露的碎石表面。每當日出後,受太陽直接照射,地表面性質不均勻,受熱狀況也就不同。冰雪面反射掉的熱量較多,氣溫要比自由大氣的溫度低些。而碎石表面吸熱快,地面附近的氣溫比自由大氣的溫度要高得多。冷空氣下沉,熱空氣上升,就會產生兩個方向不同的局部環流,在7千米以上至峰頂,維持著顯著的上升運動。在臨近冰雪和碎石面交界的地方,部份冰雪面受熱昇華,給上升氣流輸送水汽。這樣,既有了上升運動,又有水汽來源,成雲自然就容易,再加上珠峰頂部的高度,也正好接近於該地上升氣流的凝結高度。因此,在頂峰常有對流性積雲形成。雲形成時被高空風吹拂,遠處的雲被吹散,近處的卻由於不斷成雲,而被聚留下來。隨著高空風、上升氣流和天氣系統的不同,旗雲的形態也千姿百態。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