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明鼎盛的唐宋時期,中國人喝煮茶而不是泡茶!煮茶在唐代叫煎茶,在宋代叫點茶。現代我們常見的沖泡法是在元明時期開始形成的,據說與朱元璋有關。平民出身的朱元璋覺得煮茶過於奢靡,所以下令廢棄煮茶而改為推廣更為簡單的泡茶!煮茶的斷代實為中華民族茶文化傳播之憾事,以至於每當我談起煮茶、談起茶道、茶文化,很多國人都說日本如何如何。其實他們哪裡知道,日本的茶道是在宋代點茶法的基礎上形成的,徑山茶宴就是日本茶道的雛形!
工具/原料
工具:淨手盆、淨手毛巾、茶巾、黃酒、酒碗、紙巾、熟普、月光白、茶漏
工具:湯勺、炒鍋、湯鍋、茶夾、茶刷、茶碗(根據人數)、杵臼(石)、篩子
工具:篩盤、廢料箱、公道杯、杵臼(陶)、水壺、電磁爐
原料:熟普、月光白
方法/步驟
一、醒器皿
所謂醒器皿,就是用酒來擦拭茶器的過程,是為了避免茶湯沾染到器皿本身的味道。首先,把器皿進行加熱,再用酒進行擦拭。之後再對器皿進行加熱,利用酒精的揮發性帶走器皿本身的味道,一方面使茶湯避免有酒的味道;另一方面,酒本身具有消毒作用,這個過程也是對茶器消毒的過程。
二、炙茶
炙茶是煎茶中最為重要的過程之一,灸茶的好壞,決定了整個煮茶過程的基調。炙茶其實就是對煮茶原料之一的熟普洱進行烘焙的過程,其實也是醒茶的過程。因為熟普洱在存放的過程中,茶性會慢慢趨於內斂、渾厚,炙茶的目的之一是喚醒茶性。同時,熟普洱在存放的過程中由於存放的技術原因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蒼味、黴味,炙茶的目的之二就是祛除蒼黴味。這個過程要注意烹茶所用的水量,鍋的溫度,所以也是整個炙茶過程中最難掌握的步驟。成功的烹茶會讓原本緊壓的茶變得更加鬆散、溫潤,而隨著高溫蒸汽在鍋內循環及蒸發,蒼黴味也隨之而去。由於烹過的茶會更加鬆散,所以更加有利於挑出茶梗,因為茶梗會影響到整鍋茶的口感,使茶湯會含有澀味。朱元璋所認為的煮茶之“奢靡”,大概也源於此!因為整個煎茶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去粗取精的過程,不但操作過程考究,而且表面看起來浪費也很大,所以對於平民出身的朱元璋,顯然是不能接受如“奢靡”的生活方式。
三、碾茶
碾茶是為了讓茶肉與茶梗分離,所以不能用蠻力,而要用巧勁。在灸茶的過程中我們會把一些大的茶梗挑出來,但那些小的就沒法跳出來,所以就通過碾茶的過程來實現。碾茶主要用腕力,所以我們每一個茶道師都要練習太極來提升自己。
四、篩茶
碾好的茶要用篩子來過濾,我們只要最細嫩的部分,我們稱之為茶粉,其餘的都要倒掉。也許這也使令人感到浪費的原因之一。
五、煎水與調水
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古人云:“十分茶七分水;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亦十分矣;十分之茶遇八分水亦八分耶。”足見水對茶的重要作用!
陸羽在茶經中對水的分類是這樣的:“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不過現在因為汙染大,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沿用這樣的分類!之所以要煎水、調水,就是要讓水的口感更好!水有三沸,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所以在整個茶湯沒用成型前,水必須保持在一沸到二沸!
六、製茶引
茶粉是用來做茶引的。茶引如藥引,有一些中藥的方子裡必須有藥引,不然是達不到藥效的。藥引其實就是引導藥效進入病灶區域,而茶引則是引導茶氣行人體經絡,所以飲煎茶會有疏通經絡的作用!
七、制配香
配香用月光白製成。需要對月光白進行烘焙、研磨、過濾,之後通過振香而完成。振香採用太極的手法,講究一陰一陽,九九歸一。
八、茶湯成
煎茶原料有三部分,主料、茶引和配香!其中主料和茶引均用熟普製成。主料、茶引、配香、煎水、調水等都是煮茶之前的準備步驟,至此,才開始真正煮的過程。當鍋內水將至三沸之時,逆時針攪動形成漩渦,這是將茶引緩緩注入鍋中,這是一個非常美的過程。緊接著投放主料;之後需要調茶湯,讓主料葉片充分展開;最後彈入配香,在進行調製。至此,茶湯成!
注意事項
煎茶尤為注重火候定湯之功,因此,一定要注意對火候的把握。這是一個需要經過長期實踐才能掌握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