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井茶的手工炒制技術?

龍井茶品質的好壞,固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鮮葉原料,但茶葉的色、香、味、形在製作過程中變化很大,所以,同樣的鮮葉,由於炒制人員的技術熟練程度不同,做出來的龍井茶的品質差異會很大,有的相差可達一個級。

步驟/方法

下葉量:每鍋投入攤放葉75-200g,具體的下葉量,視製茶師傅手的大小和技術高低而定。

火力: 鮮葉下鍋溫度70-80℃,以鮮葉下鍋時能聽到輕微的爆聲為最適宜。隨著茶葉逐漸乾燥,溫度要隨之降低。

手法:

先用抖、拓,使茶葉散發水分,待茶葉發軟時加用搭。手勢要輕鬆,炒3min左右,當芽葉開始乾癟,水分明顯減少時,溫度可適當降低,此時要減少抖的動作,這個階段鍋中茶葉不能有爆聲,如有爆聲,茶葉顏色就會發黃,副茶會增多。之後,隨著茶葉逐步乾燥,再度減少抖的動作,增加搭、棕的手法,促使茶葉表面光滑,身子不糙。炒至梗子乾癟、梗葉色澤一致,約達七成平時即可起鍋。每鍋茶葉的幹度要一致。

青鍋時間需18min左右。炒制時,溫度不可大起大落,手法要隨勢應變,手勢開始宜輕,爾後適當加重。開始手勢重了,茶汁會溢出,茶葉顏色發黑,條索會太緊;後階段手勢輕了,茶葉會形成“空殼燥”。所以,必須看菜做茶,準確掌握炒制手法、手勢和溫 度,這是提高龍井茶品質的關鍵。

簸:將青鍋葉用大軟口畚箕簸出片、末,每次上簸量不要超過500g。

分篩:將簸後的青鍋葉用3號方眼篩提出頭子,篩底再用4號篩過篩,分出大(頭子)、中(中篩)、小(細頭)3檔。青鍋葉分篩是為了分開大小,有利輝鍋,否則,長短不一,大小不勻的青鍋葉混在一起輝鍋,必然產生茶葉乾燥不勻,容易脫檔、斷頭,降低茶葉品質。同時,大、中、小3檔青鍋葉的輝鍋方法也不一樣,如小的細頭是要設法做扁一點,使外形看起來大一點;大的頭子要做得小一點,這樣使大小不勻的茶葉,做好以後外形上看起來基本一致。

還潮:把分篩為大、中、小3檔的青鍋葉分別放在小勃籃裡,輕輕用手壓實,使它還潮。如果天氣乾燥,茶葉不易還潮,可用清潔的白布浸溼後蓋在上面,促使茶葉還潮。青鍋葉外幹內溼,水分分佈不均勻,還潮是為了使茶葉水分分佈達到裡外均勻、梗葉均勻。還潮到青鍋葉鬆軟時即可輝鍋。經過還潮的茶葉,輝鍋時不易斷碎,乾燥均勻,炒出來的幹茶外形大小勻整,色澤一致。

注意事項

龍井茶炒制中,無論是高檔茶還是中、低檔茶,無論是青鍋還是輝鍋,在茶葉下鍋前都需在茶鍋裡放一點製茶專用油,再用油抹布拓幾下,使整個鍋壁潤滑,並在鍋溫達到要求時才能下葉,否則,茶葉就會產生紅梗。炒制中還需注意兩點:①若攤放葉採用分篩的方法,則青鍋要先炒小的,後炒大的,因為攤放葉一經分篩後,小的茶葉容易“焦”(芽葉萎軟,尖端變褐色似焦狀),所以應該先炒小的;②青鍋葉分篩後,輝鍋則先要炒大的,後炒小的,因為大的含水量高,應該先炒。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