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教育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發達的不竭動力。”面對新的世紀,改革舊的教育制度,以“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國家要振興發達,民族要立於世界不敗之林,就迫切需要大批創造性人才。而“人才的培養在於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語文教學,應以培養小學生創意意識、創新能力為目的。那麼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新能力,現就我個人的經驗談幾點體會。
一、挖掘教材中創造性思維因素,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提供材料
九年義務教育課本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創造性思維因素,應深入挖掘、充分利用,進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為實施素質教育起到保障作用。
如,小學語文教材中,有用來教育學生確立革命理想和創造志向的革命故事《李時珍》、《詹天佑》等;有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他們探索新知識的說明文或童話《小馬過河》、《夜晚的實驗》、《天火之謎》等;有開啟學生智慧,培養創新能力的古代故事《司馬光砸缸》、《曹衝稱象》等;有感染力很強,能啟發和培養學生想象思維能力的文學作品《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雲雀的心願》等;以及《魯班的發明創造》、《愛迪生救媽媽》等課文,詳細介紹了創造發明的過程等等。所有的課文,幾乎每一篇都與創造性思維訓練有關,都可以作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好材料。
教師只要能發揮其主導作用,深入地鑽研教材,積極地挖掘教材中創造性思維的因素,就能夠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提供豐富的材料;只要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就會被引向創造之門,踏上創造之路,成為創造性人才,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
二、提倡模仿
模仿是從這一事物到那一事物之間的“支撐點”,是一種知識、方法、態度的積極遷移,是達到能力提高、技能熟練的基礎。如果學生能夠發現事物之間存在的共同因素或類似現象,那麼他的思維已經嶄露頭角的達到新的高度。古人云:仿其形,後得其神。只有從覺悟上升到惟妙惟肖的模仿,才是模仿的精華所在。古今中外,許多偉大人物的成功,哪一個不是在效仿前人的所作所為的基礎上成功的?可以肯定的說“無仿無成”,“無仿不獲”。寫字教學中臨帖,閱讀教學中的學讀,作文教學中的仿寫等就屬模仿。如,我在作文教學時,要求他們從“森林、小溪、小草、大象、猴子、陽光”中選出三個詞語,發揮想象寫出一篇童話故事,中心明確,語句通順。其實很難憑空捏造,這就需要同學們從平時閱讀中的積累和生活中身邊的故事來豐富自己的作文了。模仿時,從內容到形式,不光仿得好,而且要有創新成份。例如,有個學生就結合動畫片《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劇情借用裡面的故事情節將人物進行替換,並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森林、小溪”生命體的特徵。大象則化身成為拯救“小溪”的大英雄。去河邊洗澡的大象聽到不遠處傳出的抽泣聲,禁不住好奇,循聲而去,原來是“小溪”為自己被大家當成垃圾桶而傷心,大家只顧自己乾淨,卻把小溪汙染的病殃殃。聽了“小溪”的哭訴,大象決定伸出援手救小溪於危難之中。該同學的習作就是模仿的典型佳作,既言之有理而又做到微言大義的功效。小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是模仿的最佳時期,我們應不失時機地鼓勵學生仿寫、仿用,大膽地指導他們在聽、說、讀、寫中的知識模仿訓練和技能技巧模仿訓練及生活環境的模仿訓練,對培養學生認真、細緻的觀察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生活能力及創新能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鼓勵善問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或實驗上的技能問題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角度去看舊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和思維能力。”因此針對少年兒童好奇好問的特點,積極創設學生質疑的環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鼓勵他們多問幾個為什麼,對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教學《草船借箭》一文,在板書課題後即鼓勵學生質疑:同學們從這個題目中可以提些什麼問題呢?學生經過思考馬上舉手說:“為什麼要借箭?用什麼借?誰用草船借箭?借箭的結果怎樣?”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的學習目標具體化,使教師的教學思路明確化,為學習下面的課文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實際教學中,要想徹底根除“老師問,學生答”的被動局面、被動模式,把大量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民主、和諧、愉快的環境中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敢於提問,樂於提問,善於提問,建立一種討論式、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有利於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有利於學生潛能的最大發揮,有利於創造思維的積極發展。
四、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質疑解疑就需要有發散性思維。採用發散式,民主式教學模式是培養髮散性思維的有效途徑。教學中引導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展開不同意見的爭論,甚至與教師辯論,打破唯師是從,迷信書本,牽著鼻子走的被動思考局面,使學生突破常規和經驗的束縛,不斷產生新問題,引導討論有價值的問題,積極探討問題解決最有效、最簡便的方法,讓學生明白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答案,甚至相反的答案,使學生的思維向獨特性方面發展。打破固守的思維模式,哥白尼創立了“日心說”,李四光發現了大油田。這種敢於質疑,勇於堅持真理的精神就是發散性思維的表現。實際教學中,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中典型人物的思維方式,如《司馬光砸缸》中的司馬光,《草船借箭》中的諸葛亮,《曹衝稱象》中的曹衝等。其次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如《司馬光砸缸》一課結束時,可引導學生想一想,除了砸缸,還有沒有別的辦法救出小朋友?學生經過合理的想象,說出了好幾種方法來。儘管有的方法幼稚可笑,但說明動腦思考了,這樣,發散思維得到了訓練,創新意識得到了培養。再如,教學《撈鐵牛》後,鼓勵學生想,還有什麼樣的辦法撈鐵牛呢?於是學生們積極動腦,想出了諸如“在船上裝石頭撈,因為把泥沙鏟在河裡,汙染了水環境;利用潛水艇或直升飛機打撈;或在岸上打撈……儘管有的辦法不符合當時的條件,但其中閃耀著智慧的火花,具有明顯的創造性。
五、勇於改革探索,課堂教學形式靈活多變
瑞伯雷斯曾說過“學生不是待裝的瓶子,而是待燃的火”填鴨式的教學已不能適宜他們了,要燃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讓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教師就得勇於改革和探索,力求教學方法和引導方式新穎別緻,教學手段靈活多變、富有新意。與此同時要注意堅持問題的多元化,答案的多維化。不要“標準答案”“正確結果”扼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磨滅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思想火花。例如,我們再教學《美麗的大公雞》一課時,文中共出現了五個人物,他們分別是:大公雞,啄木鳥,蜜蜂,青蛙、老馬。老師在結束課文時扣題提問“你們認為他們中哪個最美?”我覺得回答時不必非要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那隻知錯就改的大公雞身上。要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站在不同在角度,按自己的思維方式、審美觀念說出自己心中最美的小動物。其實其他五個小動物都是美的,因為他們都能幫人們做事。教師要善於在教學的各個環節發現捕捉學生思維上的閃光點,鼓勵學生大膽地想,大膽地說,是學生真正進入“創新”的新世界。
總之,創新教育給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生機,使語文課堂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我們的教學不再是讓學生光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學會思考,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創造,為他們的全面發展著想,為國家著想,為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著想,這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方向。願所有的語文了教師都能以“創新”為指導,全面落實素質教育,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為己任,共同鑄就語文教學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