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性洗浴-張家界的洗浴習俗?

洗澡不僅能清除汗垢油汙,消除疲勞,舒筋活血,改善睡眠,提高皮膚的新陳代謝功能和抗病力,而且通過溫水的浸泡,能夠治療某些疾病。前提是水資源乾淨的情況下。專家提醒:熱水澡水溫不宜太高,一般以35~40℃的溫水為宜。洗的次數也不宜太多,因為次數太多會把皮膚表面正常分泌的油脂及正常寄生在皮膚表面的保護性菌群全部洗掉,容易引起皮膚瘙癢等症,皮膚的抵抗力也會因此而減弱,反而容易得病。張家界境內溪河縱橫,用水方便,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長期以來,養成了諸多洗浴的習俗。張家界人愛洗浴的習慣,表明張家界人追求完美、熱愛生活的本質。

  【禮儀性洗浴】

  新生嬰兒誕生後,為了祈求嬰兒健康成長,人們借水來為新生嬰兒舉行沐浴儀式,希望通過沐浴把水的生長力量傳到新生嬰兒身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浴嬰習俗。

  一位母親快要分娩前,接生婆就要用木盆盛半盆熱水端放於床前,在水裡加些鹽巴或其他祛病的草藥。當孩子呱呱墜地,就立即為孩子洗澡淨身。洗淨包好後放在母親身邊。

  張家界的浴嬰習俗,最隆重的就是“洗三”。嬰兒出生的第三天都要洗澡——對嬰兒來說是出世後的第一個禮儀性的澡,謂之“洗三”。本土人們在這天要舉行隆重的儀式。主人首次抱子見客,並讓嘎婆(即外婆)用水為嬰兒擦洗身體。嘎婆要用女兒出嫁時女婿送的酒罈裝一罈糯米酒送給女婿家。另挑粑粑、煻糝、雞、蛋、米、小孩衣物鞋帽、搖籃、小孩被蓋、銀項圈、手圈、腳圈等禮物,去女婿家作洗禮祝福。挑禮品去的男人,得隨即離開,哪怕是親族亦不能留宿參加“洗三朝”儀式。嘎婆來後,呈上禮品,在堂屋大門上,掛上米篩、桃樹枝和烏泡葉,神龕上擺上一碗水,以便祭女婿家的祖先,向神靈報喜。“洗三”的水是用三角楓、伸筋草、九狸光、蜂窩草、艾葉等草藥煎成,有舒筋活血、消炎、祛溼等功效,同時煮上一個雞蛋。先由嘎婆抱著嬰兒洗“三把水”,再由嬰兒的家人洗遍全身。嘎婆在給外孫洗浴時,邊洗邊念:“左手取腳盆,右手洗學生,舀起水兒來洗澡,洗腦殼頭大當官,洗耳朵耳聽八方,洗眼睛眼觀四面,洗鼻子鼻聞五香,洗嘴巴吃四方,洗手手拿筆寫文章,洗腿子進學堂,三手四手來洗好,抱進粗布衣服來穿好,這個外孫生得聰明,長得靈性,銅盆大的樹,抱圍大的根,風吹不動,長命富貴,易養成人,請你婆婆送恭喜。”除去所煮雞蛋的蛋殼,在嬰兒身上滾上數遍,據稱此種方式能夠除去胎毒,可免除嬰兒生瘡生皰生癤。將嬰兒身上洗淨穿戴好後,由其祖父或父親抱著拜家神,以求家神保佑嬰兒健康成長。在有的地方則用艾蒿水加雞蛋放入水壺中煮,待雞蛋煮熟之後,將壺中的開水倒入盆中冷卻到一定溫度後,將嬰兒放入水中,用雞蛋滾身——按老人們的說法是:“滾去嬰兒在世的病魔,滾來嬰兒一生的平安。”用雞蛋滾身時,父母還須用吉利的語言給嬰兒以祝福:“滾一滾,百事發。滾一滾,萬事通。滾一滾,福壽運。滾一滾,人中龍。

在整個過程中,嬰兒難免會受到驚駭而啼哭,此時,父母則在嬰兒的啼聲中根據其哭聲給嬰兒以美好祝願,如小孩哭聲是“哇”,則會說:“哇上一哇,百事百發。喊上一喊,金銀滿堂。”

  “洗三”完畢的洗身之水,一是倒進廁所;二是倒在火塘中少有人去的角落裡。嚴禁往外潑,如隨意外潑,便是惹怒了神靈。“洗三”的用意,一是洗滌汙穢,消災免禍;二是祈祥求福,圖個吉利。“洗三”,在張家界的習俗中,已由一般的清潔衛生洗浴行為,轉而成為包含著神祕信仰的祈求祝福,其核心是對生命延續、順利和興旺的祝福。新婚沐浴。張家界婚禮沐浴,以新娘“洗和氣臉”最有特色。土家族的新娘進入洞房後,便有引親婆一人主持“洗和氣臉”儀式。引親婆端來一盆水,召集男家全體人員和新娘用同一盆水洗臉,寄予今後全家同船過渡、和睦相處之意。

  苗族也有此俗,新娘嫁到男家時,男方的長輩端來一盆清水,裡面放著銀手鐲一隻,新娘和夫家男女老少共用這盆清水洗臉。此俗源於一個傳說,據說過去有一個叫牙孃的女人,經常搬弄是非,喜歡與出嫁的姑娘假裝親熱,使其染上與夫家吵鬧打架的惡習。於是老祖宗脫下銀手鐲放在水盆中,讓新娘和夫家人共用一盆水洗臉,以此化解。

  為死者淨身。人死了,在入棺之前 ,由主持喪事的長者託人或由死者生前指定的人為死者淨身。先是請水,由長者鳴鑼開道,引孝子到附近的井裡取水。孝子聽鑼聲跪拜,死者享年多少,就得響鑼多少。取水後,放檀香燒水,然後淨身。淨身時,用布沾水洗死者的五心(頂命心、太陽心、心口窩、腳板心、手心),洗過的布晾乾後,待出殯前燒掉。這是人生的最後一個洗浴,雖然簡單,卻意味深長:表示乾乾淨淨來到世上,又幹乾淨淨離開人間,到了另一個地方,不沾染一點汙穢,就是投胎轉世,也是潔淨的。

  【節日的象徵性洗浴】

  端午洗浴。進入端午,天氣開始燥熱,人易生病,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也會傳播疾病,所以人們視之為毒日、惡日。受漢民族的文化影響,張家界地區的各民族時興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張家界人原來也採蘭,後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同時在屋前掛艾蒿,以消除邪惡。

  春節前的洗浴。春節之前,有臘月“二十八洗邋遢”的習俗。在這一天,人們除了要在屋前屋後屋裡打掃環境衛生,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外,還得洗澡。老老少少都得洗浴,換上潔淨的衣裳,以便於乾乾淨淨地迎接新年到來。有的地方,洗浴則定在除夕這一天進行。這一習俗寄託著張家界人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日常的實用性洗浴】

  天熱的時候,男人常於溪河、水塘洗浴,一天一次或多次。勞動之餘,他們在水中洗去汙泥塵垢,洗去汗水,減輕燥熱,換來清爽。日暮時分,從家中用個網蔸將換洗衣物帶上,到就近的水邊洗浴。興致好的時候,鑽幾個眯功(潛水),來個狗刨水、爬泳、仰泳,或者自由泳。

  女人,尤其是少女,常結伴於溪河洗浴、嬉戲。她們先瞅瞅河灘四周是否有男人們活動,確定無大礙,就脫去衣裳,小心地走入水中,讓清澈的流動的水盡情地親近她們的身子。她們會用香皂或浴液塗抹,仔細地揉搓。

  天冷的時候, 洗浴的次數自然明顯地減少。特別是冬臘月間,沒有多少農活,人們多做一些閒雜而輕鬆的事情,不出汗,身上也就爽淨,每天圖省事,只是洗把手臉和腳。隔上三到五日洗一個澡。女人當然得洗抹一下身體,俗話叫“抹澡”,須每天照常。

  家中洗澡,多在木盆中倒上熱水洗。腳盆有大小之分:大腳盆是男人用的,小腳盆是女人用的。毛巾也有講究,洗手臉的可以共用,而洗澡的則男女分開。天寒地凍時,為了防洗澡時身子受冷,常於澡盆旁放上一壺開水,邊洗邊添,以保持水溫。或於火坑旁洗澡,燒一堆大火,讓屋子暖烘烘的。

  家中平素沒人來時,先洗老人小孩。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勞動的男人或女人,一身的臭汗和骯髒,或者特別的勞累,自然得讓他們先來。有客人到來,先讓客人洗,這是一種待客的禮數。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