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與大批量生產方式的區別?

與大批量生產方式相比,精益生產作為一種從環境到管理目標都是全新的管理思想,並非簡單地應用了一二種新的管理手段,而是一套與企業環境、文化以及管理方法高度融合的管理體系。精益生產方式既綜合了大量生產方式成本低的優點,又避免了大量生產方式僵化的缺點,是生產方式的又一次革命性飛躍。

區別一:對人的態度不同

精益生產則強調個人對生產過程的干預,盡力發揮人的能動性,同時強調協調,對員工個人的評價也是基於長期的表現。這種方法更多地將員工視為企業團體的成員,而非機器。充分發揮基層的主觀能動性。 大批量生產方式強調管理中的嚴格層次關係。對員工的要求在於嚴格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人被看作附屬於崗位的“設備”。

區別二:業務控制觀不同

精益生產源於日本,深受東方文化影響,在專業分工時強調相互協作及業務流程的精簡(包括不必要的核實工作)——消滅業務中的“浪費”。 傳統的大批量生產方式的用人制度基於雙方的“僱用”關係,業務管理中強調達到個人工作高效的分工原則,並以嚴格的業務稽核來促進與保證,同時稽核工作還防止個人工作對企業產生的負效應。

區別三:對待庫存的態度不同

精益生產方式的庫存管理強調“庫存是萬惡之源”,精益生產方式將生產中的一切庫存視為“浪費”,同時認為庫存掩蓋了生產系統中的缺陷與問題。它一方面強調供應對生產的保證,另一方面強調對零庫存的要求,從而不斷暴露生產中基本環節的矛盾並加以改進,不斷降低庫存以消滅庫存產生的“浪費”。基於此,精益生產提出了“消滅一切浪費”的理念。追求零浪費的目標。 大批量生產方式的庫存管理強調“庫存是必要的惡物”。

區別四:質量觀不同

精益生產基於組織的分權與人的協作觀點,認為讓生產者自身保證產品質量的絕對可靠是可行的,且符合生產的連續性。其核心思想是,導致這種概率性的質量問題產生的原因本身並非概率性的,通過消除產生質量問題的生產環節來“消除一切次品所帶來的浪費”,追求零不良。 傳統的生產方式將一定量的次品看成生產中的必然結果。

區別五:優化範圍不同

精益生產方式則以產品生產工序為線索,組織密切相關的供應鏈,一方面降低企業協作中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保證穩定需求與及時供應,以整個大生產系統為優化目標。

大批量生產方式源於美國,是基於美國的企業間關係,強調市場導向,優化資源配置,每個企業以財務關係為界限,優化自身的內部管理。而相關企業,無論是供應商還是經銷商,則以對手相對待。

總而言之,精益生產顯示了比傳統生產方式更為優秀的特點。在員工激勵上,精益企業裡員工被賦予了極大的權利,真正體現了當家作主的精神,並且人事組織結構趨於扁平化,消除了上級與下級之間相互溝通的隔閡,做到全廠上下一條心。所有這一切都體現了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的要求。對那些早已實現了精益生產的企業來說,

相關問題答案